遭遇背叛之后,大部分出轨者都会选择回归家庭请求原谅,是对?还是错?
遭遇背叛之后,大部分出轨者都会选择回归家庭请求原谅。这种回归往往带着复杂的动机,既有对失去家庭的本能恐惧,也有对现实利益的精明计算。
这时,摆在受害者面前有两条路:一是离婚;孩子被贴上单亲家庭的标签、自己被贴上离异标签,且一个人带孩子必将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这条路上布满荆棘,每一步都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决心。
二是复合;孩子依然有着完整家庭,自己无需面对“离异”的舆论压力,还会多一个人帮忙带娃。这条路表面平坦,实则暗藏更多情感陷阱和心理负担。
前一个选项让人望而生畏,后一个选项看上去很美,可是绝大部分受害者却不选择后者,哪怕前期原谅,后面的日子,过的也不似从前。这种矛盾心态源于人类对未知的天然恐惧和对熟悉环境的依赖,即使这个环境已经变得危险。
01
我何尝不想原谅,只是过去心太伤
我结婚为了省钱没买过三金,你却给她买金项链、金手镯、金戒指、玉手镯.....带她去我只能梦想去的地方游玩,对她的好,我无法比拟……这些细节像针一样扎在心上,每一次回想都是在重新撕开刚刚结痂的伤口。
恍然大悟的种种让我生出深入骨髓的寒意。那种寒冷不仅来自背叛本身,更来自对自己过去天真信任的嘲弄。
多希望有个时间机器,带我回到三年前,告诉自己,别让你干千金这份工作,那里会遇到那个毁了你婚姻的女人;这种后悔情绪是创伤后最常见的心理反应之一,我们总是幻想能够改变过去。
抑或带我回到半年以前,告诉被他气急败坏推出门外的自己,不,他生气不是因为你开玩笑要看手机,而是因为他正在跟小三甜言蜜语;事后才明白的真相让当时的每一个细节都变得讽刺而痛苦。
实在不行,回到两个月以前,告诉自己,拿到出轨实锤就足够,别去看他们的聊天记录,别去看他存的照片,别让这些东西戳的自己遍体鳞伤...好奇心在这里成了最残忍的刑罚,每一个字都像刀子割在心上。
可惜,回不去了。这简单的四个字承载着多少无奈和绝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他曾问我说:我要怎样你才肯原谅?这个问题本身就暴露了他对伤害深度的无知,有些伤口不是简单道歉就能愈合的。
我当时在心里苦笑,我也多希望能够原谅,甚至希望自己能够失忆。这种渴望源于对痛苦的逃避,也是对简单解决方案的本能追求。
多希望自己不用做出这个让孩子也许会怪我的决定,只是事到如今,我们的婚姻往哪走都是险滩。继续信任不再的婚姻,必将争吵不断;分开,或许也是壮士断腕的无奈之选。为人父母的责任感让这个决定更加艰难,每一步都牵动着孩子的未来。
出轨事件爆发后,表面看似乎出轨方寻求原谅,事实上,受害方寻求原谅的比例也并不少。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是对恢复正常生活的深切渴望。
他们问出各种形式不同内涵如一的问题:怎样才能过去被出轨这个坎?怎样拔掉被出轨这根刺?怎样才能原谅伴侣出轨?原谅伴侣出轨之后,却发现自己无法忘记,该怎么办?这些问题反映了受害者内心激烈的挣扎和矛盾。
受害者们千方百计寻找方法去原谅伤害自己的人,这是件悲哀的事,更悲哀的,是她们发现自己做的所有努力都徒劳无功。这种无力感会进一步削弱已经脆弱的自我价值感。
02
让我害怕的不是过去,而是未来
都说时间能抹平一切,可是即使随着漫长的时间,那刀口终于变成伤疤,愈合的却是过去,而不是我仍然时刻害怕恐惧的心。创伤后应激反应让受害者持续处于高度警觉状态,难以真正放松。
原谅过去并不难,我原本记忆力也不是太好。人类确实有遗忘痛苦的本能,但这需要足够的安全感作为前提。
如果确定那只是过去,不是仍在暗处进行的现在,不是还会再次欺骗的未来,我可以就此放过。可是,谁能保证他只会犯这一次错?这种不确定性成了原谅路上最大的障碍。
我们每天一起上下班,路上会说说工作生活的琐事,停车场会碰到他的同事,我们点头微笑打招呼。表面的平静下是汹涌的暗流,每个笑容背后都藏着未愈合的伤口。
表面看起来,似乎一切如常,可我们其实已经分居,目前不过是胶着无法抉择去路。这种貌合神离的状态比明确的分开更消耗人的心力。
白天容易度过,到了晚上,我几乎夜夜噩梦,梦到他其实还在偷偷跟小三联系,他对小三说前一天刚跟我说过的甜言蜜语,他带着小三身体的温度来到我的房间。这些噩梦是潜意识对现实恐惧的具象化表现。
“我在梦中绝望哭泣,却无法逃离...”梦中的无力感会延续到清醒时分,影响一整天的精神状态。
出轨是一个意外事件,它作为应激源将对我们造成不同程度心理创伤,严重的还会形成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种诊断不是矫情,而是真实的心理伤害。
创伤后应激障碍常与其他精神障碍伴随出现,如抑郁症,广场恐怖症,社交恐惧症、物质滥用等。这些共病现象让康复过程更加复杂和漫长。
所以许多遭遇出轨的人反馈说经常做噩梦、失眠、高压、高焦虑、对周围的人情绪麻木,容易被惊吓等。这正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认识这些症状有助于受害者理解自己的反应并寻求专业帮助。
要想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很重要的一步是让她意识到这件事已经过去,不会威胁到你的现在,更无关乎你的未来。但这个认知需要出轨方持续的可信行为来支撑。
也就是说,如果出轨只是过去,原谅并不困难,正是因为“过去”这两个字无法保证,出轨者对她来说,是不明确的现在,是不可知的未来,是可能持续的伤害。这种持续的不确定状态本身就是一种折磨。
这是难以原谅的核心障碍,不是不愿意,而是心理保护机制在起作用。
03
出轨是原因,还是结果?
“我之所以想知道为什么,是因为我想确定他只是犯了一次错,还是他就是惯于撒谎欺骗;他是一时糊涂,还是自私贪婪。”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是否值得再给一次机会。
我不擅于“看人”,对于别人提醒我要小心的人,我总是后知后觉;被他人甩锅,我总是不知不觉,除非他人提点。这种性格特质让受害者更容易陷入信任危机。
“和他结婚10年,有很多次他做的事情我都觉得有点怪怪的,但又轻轻放过。比如他曾经跟其他女人聊天发露点的表情包。回顾过去发现的蛛丝马迹会让受害者怀疑自己的判断力。
“这一次,我不想这么糊里糊涂的过去,我很想搞清楚,他到底是人品有问题,还是一时犯错呢?”这种追根究底是重新获得控制感的尝试。
“我们并不适合,现在想来,从一开始就是错。”出轨事件让原本就存在的问题浮出水面,无法再忽视。
“我们成长环境截然不同,三观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这些年磕磕碰碰的走过来,回忆并不怎么愉快。如果他不出轨,或许也会就这样平淡的过一辈子。”有时候出轨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原本将就的婚姻,还要我吃下出轨这个恶心的苍蝇,我不愿意。”底线被突破后,原本可以忍受的问题也变得无法忍受。
记得有句话叫做,凡是偶然的都是必然。这个哲学观点在出轨问题上尤其适用。
我相信出轨也是如此,虽然大家说在绝对环境下,人人都会出轨。但我非常确定至少在同等环境下,我不会选择出轨。这种确定性源于对自我价值观的清晰认知。
他做出这个选择本身,就是他行为习惯人品性格的必然。而我无法和做出这种选择的人继续。这个结论虽然痛苦,但有助于做出清醒的决定。
许多已婚生子被出轨者咨询时,都很想让我告诉她:你丈夫只是一时糊涂,他人品没问题,他不会再犯。这种希望可以理解,但现实往往残酷。
可惜,从她们表情我能看出,她们知道这句话多不可能。直觉往往比理性更早认清真相。
人类都需要可控感,对“失控”本能抗拒。这也是疫情事件需要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因:疫情让我们感到不可控,从而产生不安全感。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解释出轨带来的心理冲击。
出轨者也是一样,被出轨这件事让受害者失去对稳定婚姻的控制,出轨者成为婚姻中的不稳定因素,因此,继续和出轨方在一起,会让人产生婚姻的失控感。这种失控感是焦虑的主要来源。
为了找回控制感,受害方需要确认出轨事件只是偶发事件,且出轨方会因为风险过大而不再犯错。但这种确认在现实中很难获得。
但人的行为性格决定了他的选择,出轨这个选择本身,就说明了一切。这个认知虽然痛苦,但是解脱的开始。
04
原谅你,竟让渡了我追究的权利
“在我看来,原谅不过是开始,但在他看来,原谅就是结局。自从我说原谅之后,我但凡想提及自己的伤害,他就会暴怒,说我总翻旧账,说他一辈子要活在阴影里。可是我说原谅,不代表伤口愈合,不代表不再怀疑,不代表全盘信任。”这种认知差异是许多夫妻无法真正和解的原因。
“我后悔当初答应原谅,因为不答应,我可以慢慢疗伤,他才能知道我的痛苦有多漫长。在他的跪求下我答应原谅他,没想到这被他看成让渡继续提及这件事的权利,看成一切恢复如初。还远没有到那时候,我的心还在滴血,还时刻惴惴不安,我需要不断确认他没再背叛,这都被他看成我故意找茬。”急于结束痛苦阶段的心态往往导致过早做出原谅的决定。
“我说了原谅,也以为可以原谅。尽力不再提及之前的事,但每次看到关于出轨的文章、听到出轨的新闻,内心沉寂的屈辱、愤怒又会立刻复活,甚至越燃越旺。我无法理智的对待他,几次三番之后,他告诉我他放弃了,因为这一切似乎没有尽头。”触发点无处不在,康复过程充满反复。
原谅这个决定看似只有一瞬,但原谅本身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点点的重新建立信任,一点点的治愈伤口。这个过程没有标准时间表,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节奏。
在受害者看来,当我决定原谅,就是给你一个表现的机会。我要看到你的爱,看到你的忠诚,看到你的努力。这个过程更像是观察期而非原谅。
吊诡的是,出轨方在受害者答应原谅之前,都能极尽努力,表达诚意,坦诚对待,一旦受害方决定原谅,他们便以为出轨事件到此结束,婚姻中的小插曲就此停播。这种心态差异造成了新的矛盾。
因此,在真正放下之前,你的原谅只会让你没有权利在表现出你仍在受伤。这种困境让许多受害者陷入新的痛苦。
05
是的,人类从未学会原谅
遭遇出轨,大部分人都会陷入焦虑恐惧,并产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无论是对前伴侣还是新伴侣,都很难信任,尤其是曾经背叛过的那个人。这种心理反应是进化而来的保护机制。
这其实是一种动物们都具备的条件反射,也就是条件反射泛化,或者说过度条件反射。这种机制看似过度反应,其实保护着我们的生存和繁衍。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接纳自己的不原谅。
因此,原谅这件事,从来不是人类的可选项。强迫原谅违背人性本能。
你以为可以选择原谅,你等待时间冲淡一切,但有时,时间是酿造回忆的烈酒,越久,那酒会浓,喝一口,你呛的泪流。时间并不总是治愈良药,有时它会加深创伤。
不知有多少个被出轨者都曾经选择原谅。原谅之后,还有着看似完满的婚姻,孩子还有着爱他的父母,不会有其他人议论孩子单亲家庭,不会有人指点说我是离异女人,不用再去兜兜转转去婚姻市场,看到底哪个是好男人,不用再去跟另一个男人、另一个家庭磨合。这些现实考量确实具有强大吸引力。
看上去很美,只是,多华美的外衣,也无法遮掩已腐烂婚姻的腥臭。外表的光鲜无法掩盖内心的痛苦。
半年、一年、两年后,她们依然说:怎么办,我过不去这个坎。这个事实说明有些伤害是永久性的。
亲爱的,当然会过不去,都说爱一个人就是把心交给他,然而,他却用刀在你给他的那颗心上戳了个洞。这个比喻形象地描述了背叛的伤害本质。
疼。这个简单的字包含了所有难以言说的痛苦。
她们所谓的原谅,充其量叫算了,即使是“算了”,也有个基本前提:那就是过去可以过去,未来值得期待。真正的释怀需要这两个条件同时满足。
如果有选择,有资本,面对未来可预期的伤害,谁还愿意向刀口撞?这个反问道出了所有受害者的心声。
除非没得选。这个现实很残酷,但必须面对。
比如,没有经济能力的人遭遇爱人出轨事件;比如,依赖心理过重的人遭遇家暴事件。他们的离不开,是因为本身还未能蜕变为经济独立、精神独立,有独立思考判断能力的人。这些客观限制确实存在。
柴静曾采访过监狱中因遭遇家暴而杀夫的女人们,想探寻她们选择这种过激手段的原因。这个例子说明了绝望处境的可怕后果。
结论是,她们多数为家庭主妇,离不开这个不断伤害她的男人。经年累月的伤又让她们无法再承受。这种矛盾最终导致了悲剧。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斯蒂格尔摩综合征,就是在暴力、监禁等非常虐待下产生的对施暴者的不正常依赖心理。这种心理机制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无法离开伤害自己的人。
这显然也不叫原谅。这些情况下的“原谅”只是生存策略。
既然无法原谅,就别强迫自己。这个建议虽然简单,但需要巨大勇气来实践。
重新开始,或许幸福的几率更大,虽然不知道未来选择那个人是否对,至少你很确定,现在这个人是错的,不是吗?这个逻辑虽然简单,但很有说服力。
或许你选择继续婚姻,但从此记住,好好爱自己,你和他是伙伴关系,经营婚姻这个企业。时刻保持经济独立、情感独立,毕竟是企业,就会有倒闭的风险。这个务实的态度可能是最好的自我保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