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最爱的人伤害背叛是一种什么体验?怎样走出背叛创伤?
分享一下我的经验之谈:
被爱人背叛给人最大的伤害其实是唤醒了一个人最本能的厌恶感受,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情绪地震。这种地震的余波会持续震荡,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改变一个人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它像一面破碎的镜子,不仅映照出关系的裂痕,更折射出内心深处的恐惧与不安。
不要狭隘的以为这种厌恶感受仅仅只是指向背叛行为本身,如果真这么简单,人本能的趋利避害天性自然会发挥作用,直接离开这个背叛自己的人不就得了?但人性的复杂之处就在于,我们的情感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而是交织着过往记忆、现实考量与未来期许的复杂网络。
为什么很多人不仅没有当机立断的离开,反而更加进退两难、沉溺在这种痛苦里无法自拔呢?这是因为背叛带来的创伤远不止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它触动了我们内心最脆弱的部分,唤醒了深藏心底的不安全感。
如果你想到的答案是:“那不就是因为TA太懦弱了,感情中的叛徒不赶紧踹掉,还要留着过年吗?”
那么很遗憾,说明你真的非常缺乏对人性的深刻认知,以及对他人的同理心。这种简单粗暴的判断,恰恰暴露了对情感复杂性的无知。
之所以会得出这样既肤浅刻薄又言之凿凿的结论,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你低估了背叛给当事人带来的伤害值。这种伤害不是简单的皮外伤,而是深入骨髓的精神创伤,需要时间和专业的方法来治愈。
你以为背叛给人的伤害仅仅只是被欺骗被辜负,令夫妻双方产生信任危机这么简单?
不不不,背叛给人伤害的深度和广度远不止如此。因为伴侣的背叛行为而被触发的厌恶感受,也比以上这些单一向的情绪要更加复杂。它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推倒了内心世界的整个建筑,让人在废墟中不知所措。
这可不是我随口胡诌的,而是基于大量针对婚姻个案的观察:
对于正在经历背叛的人来说,最让人难以忍受的并不是他人对自己的不理解,而是连自己都搞不懂自己到底在想什么、要怎样。所以,只能放任自己在各种极端情绪之间来回摆荡,这种失控脱轨的感觉才是最让人感到害怕的。就像在茫茫大海中失去了罗盘,既找不到方向,也看不到彼岸。
正是因为伤害值太大,所以大部分人容忍不了伴侣背叛。也正是因为这种伤害的打击面太复杂,所以即便大部分人容忍不了伴侣背叛,也很难下定决心离开。这种矛盾的心态恰恰证明了背叛创伤的复杂性,它不是简单的选择题,而是一道需要多维度解答的论述题。
不过好消息是,即便再复杂也没有复杂到用文字都讲不清楚的地步。一共6500字,只要你愿意花上几分钟时间看完这篇文章,你自然就能透过现象看到背叛行为造成伤害的实质究竟是什么,以及该怎么走出这种创伤体验。理解是治愈的第一步,而本文就是要为你提供这份理解。
提前预警,如果你对被背叛当事人毫无同理心,同时又极度执着于婚姻问题除了对错没有任何讨论空间,建议你直接关掉这篇文章,我不想浪费时间争论对错。真正的帮助来自于理解,而非评判。
毕竟站在咨询师的角度,我最关注的永远是来访者的真实感受和需求,至于对错,那不明摆着吗?本来就是最没有讨论价值的东西。重要的是如何从创伤中恢复,如何重建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一、被最爱的人伤害背叛是一种什么体验?
其实,人性最根本的矛盾之处就在于——既有逃避困难的惯性,又有迎难而上的勇气。这种矛盾在遭遇背叛时会被无限放大,让人在进退两难中备受煎熬。
当【想逃跑的惯性】和【想克服的勇气】势均力敌的时候,便产生了患得患失的痛苦。这种痛苦不是简单的悲伤或愤怒,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对自我价值和存在意义的质疑。
记住这个关键词“患得患失”,背叛行为所造成的的各种次生伤害发生时,基本都会引发这种糟糕的情绪感受。它像一把钝刀,不是一下子切断,而是慢慢地磨蚀着一个人的精神防线。
前面已经讲过,背叛给人最大的伤害其实是唤醒了一个人最本能的厌恶感受,那么这种厌恶感受到底是什么呢?至于威力这么大、波及面这么广吗?让我们深入探讨这种感受的多层次结构。
我也不卖关子了,直接说结论,之所以杀伤力这么大,是因为这种厌恶感受同时指向了以下3个不同的方面:
厌恶不确定:怀疑伴侣不值得
厌恶损失:怀疑人生不值得
厌恶被抛弃:怀疑自己不值得
接下来,我会花一些篇幅,一一帮大家梳理它们背后的成因和逻辑。理解这些深层的心理机制,是走出阴影的第一步。
1、厌恶不确定:怀疑伴侣不值得
虽然人类的基因里天然就有追求秩序感和确定性的倾向,但是不得不说,我们中国人对标准答案的热衷程度真的是一绝。这种对确定性的执着,在遭遇背叛时会变成双刃剑,既保护我们也伤害我们。
每次面对婚姻问题的个案,我被来访者问到最多的问题永远是:“你说他到底值不值得我再给他一次机会?”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是对安全感的极度渴望,是对确定性的一种执念。
这种对确定答案的迫切程度,就好像小朋友看电视剧非要执着于弄清楚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才能安心看下去一样。但在成人的情感世界里,这种非黑即白的判断往往难以实现。
面对背叛这样严重的婚姻问题,面对伴侣背叛自己这一行为造成的重大伤害,很多人仿佛也必须要在确定伴侣不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以后,才能放下心来处理婚姻问题。这种心理过程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试图通过道德判断来简化复杂的情感现实。
可想而知,这种对伴侣人品和信任度的不确定,确实会引发我们极大的不适感:
我怎么知道以前他对我的好,不是装出来的?
我怎么知道他这次回归家庭,到底是不是真心的?
我怎么知道这次原谅了,他就一定不会再背叛、再伤害我?
人最讨厌的并不是坏消息,而是那种不知道接下来要迎接的到底是不是坏消息的不确定感。那种不上不下的感觉,足以让一个人陷入迷茫,然后在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下反复自我折磨。这种折磨往往比明确的坏消息更消耗人的心力。
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被背叛的来访者都会迫切地希望由我这个咨询师来给他们一个肯定的答案,哪怕这个答案不是他们最想听到的。因为在迷雾中,任何确定的方向都比完全没有方向要好。
因为,比起陷在这种不确定感里没完没了的痛苦,他们更想早点给自己一个痛快。这种对痛苦的快速终结渴望,其实是创伤后应激反应的一种表现。
2、厌恶损失:怀疑人生不值得
对于婚姻问题,很多局外人常常苛责当事人的举棋不定:为什么他都背叛你了,还那么墨迹?要么就痛快离,要么就好好过啊!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往往忽略了情感世界的灰度空间。
在我看来,这种举棋不定实在太正常了,并不是换个性格更洒脱的人就能处理得更好的。因为情感依附的断裂需要时间,就像身体受伤后需要愈合期一样。
因为从根本上来说,这种无法做决策的状态是由于我们本性中厌恶损失的部分被触发了,自然会产生逃避心理。这种心理机制深植于我们的进化历史,是面对潜在威胁时的本能反应。
果断离婚,虽然能解一时之气,但是会让自己面临生活状态的巨变,万一我应付不来怎么办呢?
坚持不离婚,虽然能保证眼前生活一切如常,但是会让自己陷入负面情绪的旋涡,万一他再次背叛我该怎么办呢?
想想看,面对棘手的婚姻问题,我们是不是几乎不可能想出一个两全之策?这种两难处境恰恰反映了人类决策机制的复杂性,我们总是在各种不完美的选项中选择相对最优解。
不论是选择离还是不离,都会让我们的生活面临一定程度的动荡和调整,基于这种压力,很多人便会产生人生不值得的低落感受。这种感受不是矫情,而是对现实困境的真实反应。
说穿了,大部分人这个时候最想要的其实就是保持原样,最好什么都不要变。因为不管哪种选择带来的损失,自己都不想承担。这种对现状的执着,其实是对已知风险与未知风险之间的权衡。
不想离婚,因为夫妻之间就算分开也是打断骨头连着筋,不想面对这种生活上和情感上的双重丧失;不想对婚姻继续抱有期待,因为努力解决问题也意味着一种改变,不想面对后面的现实困难和情绪压力。
那怎么办?
在这种患得患失的压力之下,很多人只能依靠本能选择一种看上去最保险、实际上效率最低的应对方式——按兵不动。这种策略短期内缓解了焦虑,长期来看却可能使问题更加复杂化。
既不离婚,也不直面困难,索性像鸵鸟一样一头扎进沙子里,眼不见心不烦。不管耽误的时间会不会让事情恶化或是让问题变得更难处理,我都管不着了,反正我只想要这一刻的清静。这种应对方式虽然可以理解,但确实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3、厌恶被抛弃:怀疑自己不值得
亦舒说过:
“成年人身上谁没有伤疤,有些你看得见,有些你看不见。”
对于遭遇背叛的一方来说,这种“被抛弃”的感受,就属于内心那种看不见的伤口。它不流血,却疼痛;不留疤,却难忘。
我们都知道,背叛行为是婚内的一方对另一方的欺骗和不忠,很多人难以忍受的正是这份不忠诚。但更深层次的伤害,是这种不忠对我们自我价值的否定。
但是亲密关系之所以不同于生活中的其他弱关系(比如同事、熟人等),就是因为伴侣的行为不仅仅代表他自己,还代表着对我们自身价值的评判。当伴侣选择背叛,我们很容易将其解读为对自我价值的否定。
说得再简单一点,背叛行为对我们最大的杀伤力其实来自于它对我们自身价值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口头上的,而是通过行动表达的,因此更具破坏力。
如果他爱我,为什么会做背叛这样的事来伤害我?
如果他不爱我或者不够爱我,是不是代表我不够好、不值得被爱?
如果他明知道背叛我会伤害我还这样做,是不是代表我很弱、可以随意被欺负?
每个人在婴幼儿时期都有过一种最原始的焦虑情绪,那就是害怕被养育者抛弃。因此,我们对于“被抛弃”的体验有着一种深入骨髓的厌恶感,它不仅会降低我们自身的价值感,更会给我们带来一种近乎于灭顶之灾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源于生存本能,在成年后依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情感反应。
被抛弃感会导致退行(regression)的发生,它是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所启动的一种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一旦启动,会让我们不自觉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原始、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当前情景,以降低自己的焦虑。这种心理过程解释了为什么聪明能干的人在遭遇背叛时,可能会表现出意想不到的幼稚反应。
给大家翻译一下,也就是说,由被抛弃感而触发的退行防御机制,会令我们自身的各种能力被削弱甚至丧失,从而令自己陷入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境地。这种状态下的决策往往不是最优的,因为我们是在用不成熟的心理机制应对复杂的成人问题。
一些初出茅庐的咨询师,有时会对深陷婚姻危机的来访者产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绪。一方面在心里同情他们的遭遇、共情他们的感受,另一方面也会忍不住“埋怨”他们为什么不能更勇敢一点面对问题?这种矛盾心态恰恰说明了对背叛创伤复杂性的理解不足。
这就属于没有考虑到当事人所处的真实情境,犯了一味推己及人的毛病。事实上,不是他们不想面对,而是真的很难面对。当一个人的心理能量被创伤消耗殆尽时,即使是日常小事都可能变得难以应付。
而且,伴侣的背叛行为给我们带来的打击越大,我们的内在力量就越虚弱,也就越无力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由此恶性循环。打破这个循环需要外界的支持和专业的指导。
更可怕的是,作为当事人,我们自己是很难觉察到自己正在遭遇如上这些多重困境的。我们能感受到的只有各种令人不适的情绪,一会儿恨他恨得牙痒痒,一会儿爱他爱得愿意低到尘埃里。这种情绪波动是创伤后的正常反应,但确实令人痛苦。
如果硬要说婚内背叛给我们带来的各种伤害中,哪一种最致命,我的答案是——它让我们迫不得已失去了对人对事最基本的真诚,无法真诚对待他人,也更加无法真诚对待自己。这种真诚的丧失,可能是背叛最持久的伤害。
当我想爱一个人的时候,我不再可以心无旁骛的去爱他,而是要告诫自己这样的爱是不对的、是窝囊的;
当我想恨一个人的时候,我似乎也无法彻彻底底的去恨他,而是要提醒自己他不值得我再为他投入任何精力。
于是,陷入两级拉扯的我们,开始学会自欺欺人,学会用各种别扭的借口合理化自己的选择。比如:
我不想离婚,但是也不想面对问题,就这样把他当育儿合伙人吧!
我不会离婚,但是也不会再爱他了,这是我对他的惩罚!
我很想离婚,但是为了孩子我不能离婚,先这么凑合过吧!
要有多无奈,才会把糖果包装成毒药的样子才能允许自己吃下。好像自己的愿望见不得光,必须以惩罚的方式出现才是合理的。这种心理扭曲是背叛创伤的典型表现。
没关系,你现在之所以如此混乱,不过是因为对于自己所面临的多重困境缺乏觉察。现在既然知道了背叛给我们带来的伤害值不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是巨大的,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想办法疗愈它就行了。觉察是改变的开始,而你已经迈出了这重要的一步。
二、该怎样走出背叛创伤?
综上所述,伴侣的背叛行为给我们带来的伤害几乎都来自于厌恶感受引发的防御机制,那么摆脱伤害的方式也就很明显了,想办法消除由此产生的厌恶感受即可。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但确实是可行的。
你要知道,厌恶感往往只是第一层情绪,它背后最本质的情绪体验其实是恐惧。只有直面并处理这种深层的恐惧,才能真正从背叛创伤中恢复。
只要我们能想办法摆脱对不确定性、对损失、对被抛弃等等体验的恐惧感,自然就能帮助自己从背叛伤害中走出来。这个过程中,自我理解和自我接纳是关键。
不过,面对恐惧通常有两种打法:
要么迎合它,要么战胜它。
①坐实恐惧(迎合打法)
②战胜恐惧(战胜打法)
你要选哪一种?
很多人第一次听我这么说的时候,会毫不犹豫的选第二种。但真正面临恐惧时,我们往往会本能地选择第一条路。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部人其实都更依赖于第一种“坐实恐惧”来自救。这是因为迎合恐惧在短期内似乎能提供某种确定感,尽管这种确定感是负面的。
到底什么叫“坐实恐惧”呢?举个例子你就懂了。
类似于【背叛只有0次和无数次】这种绝对化的论断,就属于坐实恐惧。因为它恰好契合了我们内心对不确定的厌恶感受,给出了一个哪怕糟糕、但至少是确定的答案。这种绝对化的思维方式,虽然简化了复杂现实,但也关闭了其他可能性。
听明白了吗?
所谓坐实恐惧的打发其实很简单,精髓就在于:
你越害怕什么,我就越要义正言辞的告诉你,你的恐惧都是对的、都是真的。
你害怕伴侣背叛后还会再次背叛,于是有人会告诉你:没错,这种事就是只有0次和无数次!
你害怕男人背叛婚姻就是因为喜新厌旧,于是有人会告诉你:没错,男人都是下半身动物,不要指望他们多忠诚!
你害怕伴侣回归家庭只是假象,于是有人会告诉你:没错,就是假的,男女之间没有永恒的爱只有永恒的利益!
这样一来,虽然真相残忍,但好歹算是个答案,你终于不用再悬着一颗心,也终于不用再跟那种患得患失的感受相伴,不过就是从此接受【那些自己想追求的东西其实永远追求不到】罢了。这种妥协看似解决了当下的焦虑,实则付出了巨大的长期代价。
我承认,这种坐实恐惧的打法,不论从逻辑还是从效果上来说,都没毛病。但是作为咨询师,我很难认同。因为它以牺牲希望和可能性为代价,换取暂时的心理安宁。
因为,坐实恐惧的同时,也是在坐实伤害。
不少人确实因此获得了内心的平静,但是也永远失去了追求幸福的动力,任由自己在天下乌鸦一般黑的阴谋论里沉沦,彻底丧失了幸福的可能性。这难道不是更可怕、更悲哀的事吗?这种解决方案就像用毒药止痛,虽然暂时缓解了症状,却带来了更深的伤害。
不管你自己是否曾经依赖过“坐实恐惧”来自救,我都希望你能看看我接下来分享的“战胜恐惧”的方法。因为只有这种方法,才能真正带领我们走向持久的内心平静和真正的情感自由。
如果你对自己的情况有疑问需要咨询,欢迎点开下方卡片,向我一对一咨询,我将尽我所能为你解答。
点击复制添加老师微信chenmanzy,获得免费分析建议
所谓战胜恐惧,除了字面上的意思,最关键的就是学会如何透过挫折实现个人成长。大部分的挫折本质上都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碰撞后的结果,而战胜恐惧的方法,简而言之其实就是先修炼自己、再改造世界。这个过程需要勇气,但收获的将是更加丰盛的人生。
那么到底该如何修炼自己呢?不妨从下面这3方面开始入手:
1、拥抱不确定:培养深入关系的勇气
你没有看错,深入一段亲密关系的确是需要勇气的。这种勇气不是鲁莽,而是在清楚看到风险后依然选择信任的能力。
因为,一个人只有在深入一段亲密关系的过程中,才有机会得到真正的成长。也只有在深入一段亲密关系的过程中,一个人的本来面目才会暴露出来。这种暴露虽然令人恐惧,但也是真正亲密的基础。
我们对亲密关系和伴侣探索得越深入,也就越能深刻了解人的局限性,已知的越多才越能感受到未知的更多,于是对伴侣的弹性和包容也就越多,两个人的关系也更容易趋于舒适。这种深入不是一味妥协,而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调整。
很多人正是因为缺少这份深入关系的勇气,不论是对关系还是对伴侣都习惯于浅尝辄止。表面上看是害怕直面关系中的问题,实际上不过是因为害怕面对真实的他人和真实的自我。这种恐惧让我们停留在关系的表层,无法体验到真正的亲密。
一旦触碰到婚姻中的核心矛盾,就总想着逃避,或者用争论对错的方式企图将复杂的婚姻问题简单化。这种应对方式虽然短期内避免了冲突,长期却可能导致问题的积累和爆发。
而婚姻中的背叛问题也是一样,之所以最终会以这样惨烈的方式来呈现关系中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在过去的婚姻岁月里,彼此都缺乏深入关系的勇气。背叛往往是关系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非单一事件。
他为什么会背叛婚姻?
——不管为什么,背叛就是错的!
在他背叛之前,你们之间的深度沟通多吗?
——不管多不多,这也不能成为他犯错的理由!
在他背叛以前,你觉得彼此对婚姻状态满意吗?
——我也不满意啊,但是我也没有做背叛婚姻这种事情恶心他啊!
背叛婚姻到底是对还是错其实无需争辩,总想着争辩对错本质上是一种内心排斥不确定性的表现。因为一旦拿掉了对错的标签帮助自己理解伴侣、理解亲密关系,会发现对自己、对伴侣、对婚姻都拿不准了。这种不确定感虽然令人不适,但却是成长的必经阶段。
其实不需要这么紧张,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对“确定感”的追求永远在路上。接受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反而能让我们在关系中更加从容。
只有勇于拥抱不确定性,勇于放下一部分关于对错的执念,才能挖掘到彼此的真实需求到底是什么。法律底线之上,其实并没有所谓对的需求或者错的需求,只有真的需求和假的需求。辨识这些真实需求,是修复关系的关键。
2、习惯损失:告别对“壮美悬崖”的迷恋
一个人对损失的厌恶感会有多强烈呢?
据我观察,最厉害的就是会厌恶到不由自主去美化损失的地步。这种心理机制让我们用浪漫化的方式看待痛苦的选择,从而减轻决策的焦虑。
所以你会看到,那么多关于婚姻问题的探讨里,总是那些善于把离婚描绘成大女主姿态的文章更受追捧。这种叙事虽然提供了情感宣泄,但往往忽略了离婚背后的真实代价和复杂性。
原因无他,只不过是因为人们对损失的厌恶已经刻在DNA里,比起枯燥的理性分析和充满压力的解决问题,大家反而更愿意关心如何坠落能让姿态更潇洒。这种对形式美的追求,某种程度上是对实质痛苦的逃避。
说句不客气的话,这种对“壮美悬崖”的迷恋是病,得治!因为它让我们忽略了真正重要的问题: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氛围再悲情再励志,也抹煞不了实际遭遇的损失很惨痛,也解决不了因为婚姻问题而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问题。人若想要自救,终究还是得学会如何成为一个务实的人。务实不是冷漠,而是在清楚看到现实基础上的理性决策。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周期性的,有周期就有高潮有跌落,亲密关系也不例外。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损失几乎不可避免。接受这一事实,能让我们在面对损失时更加从容。
面对已成定局的损失,与其嚷嚷着虽败犹荣,不如学习如何面对损失、习惯损失,然后想办法爬起来。这个过程可能不够潇洒,但却是真正有益的。
听上去是不是一点也不潇洒、不帅气?
没错,所有真正有用的方法,都是最不潇洒也不帅气的。因为它们关注的是实质而非形式,是长期而非短期的效果。
这个定律也适合反过来理解,所有看起来最潇洒最帅气的方法,往往也是最没用的。
比如,所有面对挫折的方式里,离开永远是最容易的,虽然但是,它也是对你后面的人生最没什么什么帮助的。除非经过深思熟虑,否则草率离开可能只是逃避问题而非解决问题。
不是不可以离开,而是不要看似潇洒的离开。因为哪怕是离开,我们也需要先搞清楚状况。理解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才能避免在未来的关系中重蹈覆辙。
你以为人生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对攻战斗?
并不是。
人生在世对攻的机会其实寥寥无几,更多的是一场又一场的防守反击战。我们艰难的守住底线、守住自我、守住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守住你对他人的善念、守住不被妄念侵袭的清明神智……这些日常的坚守虽然不壮观,却是真正塑造我们生活的力量。
而想要守住这些,我们必须学会习惯损失,也需要积累一些善败的智慧。这种智慧让我们在不可避免的损失面前保持尊严和希望。
3、理清责任边界:调整自体心理发育水平
很多人对伴侣的背叛行为接受无能,陷在攻击自我和攻击伴侣的死循环里走不出来,大多是因为自体心理发育水平不够充分,没有达到客体心理水平。这种心理发育的不足,限制了我们在关系中的应对能力。
先简单科普一下两个心理学概念:
①自体心理水平
②客体心理水平
这是心理发育水平的两个不同阶段,先说明一下,想达到客体心理水平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很多咨询师也都在努力觉察的路上。这个过程需要持续的自我反思和成长。
所谓自体心理水平,就是在情感关系上没有能力感知到对方的主体性。而客体心理水平,就是在情感关系上有能力感知到对方的主体性。这种感知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我们在关系中的互动质量。
给大家翻译一下,意思就是,自体心理水平的人是感受不到对方的真实需求的,更多的是把自己的需求当做对方的需求,社会功能更差一些的人可能连自己的需求也感知不到,只能把别人的需求先摁到自己头上,再摁倒伴侣头上。这种混乱的责任边界是许多关系问题的根源。
因此,处于自体水平的人,在亲密关系中往往会陷入理不清责任边界的问题。要么过度控制伴侣,要么过度压迫自己。这种极端化的应对方式,往往加剧了关系中的矛盾。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
有一些控制欲较强的妻子一直无法从被背叛的狂怒中走出来,因为她们无法理解丈夫的行为。哪怕知道在过去的婚姻生活中自己其实强迫丈夫做了很多不想做的事,但依然坚持认为:
如果你爱一个人,一定不会做出伤害对方的事情,他明知道背叛会伤害我,就说明他不是真的爱我。
乍一听这个逻辑没毛病,但是如果仔细拆解,你会发现这些妻子的所有想法都是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她们意识不到:丈夫的背叛是伤害,但是自己多年来对丈夫施加的控制欲又何尝不是伤害呢?这种单向度的责任认定,阻碍了关系的修复和个人的成长。
处于客体水平的人往往既能坚守自己的责任边界、同时又能尊重命运无常,全力以赴的同时不会给自己和伴侣过多不切实际的压力,最后不管是自己还是伴侣都会在关系中更松弛和舒适。这种状态虽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值得每个人努力追求。
如果你始终无法把伴侣当成一个独立的有自主性的个体去理解和信任,无法允许彼此都有属于自己的命运轨迹,并不是“只要我如何如何,对方就一定会如何”。其实无论有没有背叛这档子事,恐怕你们彼此双方在这段亲密关系中感受到的都是无尽的孤独和疲惫。这种孤独感不是背叛造成的,而是关系中长期缺乏真正理解的结果。
最后,想把这句话送给所有有耐心看完这篇文章的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背叛问题给我们带来的伤害虽大但并非不可治愈,学会面对伤害、治愈伤害,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善良,是对自己的身边人善良,更是对自己的未来善良。每一次创伤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每一次治愈都是对生命力的证明。愿你在修复的过程中,发现更加完整和强大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