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测试(学生)免费
一、推荐免费抑郁自评工具(适合学生使用)
这些量表均经过临床验证,操作简便且保护隐私,无需付费即可在线或自行填写:
1. 患者健康问卷(PHQ-9)
适用性:国际通用的抑郁筛查工具,适合青少年及成人。
内容:9道题评估过去两周的情绪、兴趣、睡眠、食欲等核心症状,5分钟内完成。
评分解读:
0-4分:无明显抑郁
5-9分:轻度抑郁(建议自我调节+观察)
10-14分:中度抑郁(需寻求心理咨询)
15分以上:中重度抑郁(建议尽快就医)
免费在线版:
Psychology Tools官网提供多语言版本(需注册下载PDF)
部分医院/高校心理咨询网站提供在线测评(如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官网)。
2. 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II)
特点:21道题详细评估认知、情感和躯体症状,敏感度较高。
学生适用性:需一定阅读理解能力(建议16岁以上使用)。
免费获取:
部分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官网提供(如清华大学心理中心)。
公益平台“简单心理”APP限时免费开放。
3. 青少年抑郁量表(CES-D)
专为学生设计:针对12-18岁青少年优化,题目更贴近校园生活压力。
示例问题:
“过去一周,我因同学关系感到孤独”(0=从未,3=几乎每天)。在线测试:
中国疾控中心青少年心理健康平台(需实名注册,数据保密)。
二、使用自评工具的注意事项
1. 避免过度依赖测试结果
自评量表≠诊断:仅作为情绪状态的参考,确诊需由精神科医生结合面诊。
警惕“标签效应”:低分也可能存在心理困扰,高分者需冷静对待,避免自我暗示加重焦虑。
2. 测试环境与心态
选择安静时段:避免在考试前后、人际冲突后等情绪波动期测试。
诚实答题:无需迎合“正确选项”,真实感受才能反映问题。
3. 隐私保护
谨慎使用非正规平台:避免在要求填写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的网站测试。
清除浏览记录:使用公共设备后及时退出账号并删除缓存。
三、学生专属心理健康支持资源(免费/公益)
1. 校内资源
心理咨询中心:多数高校/中学提供免费心理咨询(可匿名预约)。
心理社团互助:参与朋辈支持小组,分享经验(如北师大“雪绒花”学生心理社团)。
2. 公益热线与平台
心理援助热线:
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400-967-8920(24小时,学生优先接入)。
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010-82951332(专业抑郁干预)。
在线咨询:
“青听”小程序(共青团中央开发,提供免费文字咨询)。
“Hope心理健身房”(针对学生抑郁的认知行为训练APP,基础功能免费)。
3. 自助干预工具
正念练习:APP“潮汐”“Now”提供学生免费会员(需edu邮箱认证)。
情绪日记模板:
下载WHO推荐的《mhGAP抑郁管理手册》(中文PDF)。
使用Notion或石墨文档创建情绪追踪表(模板搜索关键词:“学生情绪管理”)。
四、学生抑郁的早期信号(需重点关注)
若自评测试提示风险,且伴随以下表现超过2周,建议尽快求助:
学业表现骤降:无故缺课、作业拖延、成绩断崖式下滑。
社交回避:退出社团、拒绝朋友邀约,甚至删除社交媒体账号。
躯体化症状:频繁胃痛、头晕,校医检查无生理病因。
极端思维:日记/社交动态中出现“活着没意思”“想消失”等表述。
五、测试后行动指南
1. 测试结果正常,但仍有困扰
使用“情绪急救包”:
每日10分钟运动(如跳绳、散步)提升血清素。
设定“烦恼时间”:每天固定15分钟书写压力,其余时间专注学习。
参与团体活动:校园心理剧、艺术疗愈工作坊等。
2. 测试结果中度及以上
第一步:联系信任的成年人(辅导员、校医或亲属)。
第二步:预约学校心理老师,制定干预计划(如每周一次咨询)。
第三步:若症状严重影响生活,由家长陪同至医院心理科就诊(部分医院针对学生提供绿色通道)。
六、重要提醒
医疗费用减免:持学生证在三甲医院心理科就诊可申请“青少年心理健康援助基金”(如北京安定医院)。
法律保护:《精神卫生法》规定,心理咨询师/医生未经本人同意不得向学校泄露诊断信息(年满16岁可自主决定是否告知家长)。
请记住:抑郁就像心灵的重感冒,及时求助是勇敢的表现。无论是测试结果如何,你的感受都值得被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