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老公出轨怎么办?
出轨(adultery) 是婚姻中的大忌。在一段感情中伤害对方可能有很多种形式,蔑视、冷暴力、忽视……但唯有出轨这样一个简单的越界行为,可以轻易地夺走伴侣之间的稳定关系、他们一直以来坚守的幸福。题主问道,是不是自己太作了?自己该不该原谅老公?那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1、对于老公出轨的事情,为什么无法原谅释怀?
a 、伤害伴侣的方式千千万,为何出轨特别无法原谅?
b、出轨,只有 0 次和 10000 次的区别吗?
c、被出轨方,该如何去调和自己在被卷入出轨事件之后的内心呢?
2、要不要原谅出轨的老公?
a、理论是是如何解释原谅的?
b、为什么原谅他人这么难?
c、真正的原谅是什么样的?
d、原谅,更多的是指向自己,而不是放过他人。
一、伤害伴侣的方式千千万,为何出轨特别无法原谅?
第一,出轨粉碎的是一个人对于爱情的宏伟信仰。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对于理想伴侣的幻想:有那么一个人,ta 可以满足我们各个方面无尽的需求,ta 是我最好的伴侣、贴心的朋友、称职的父母、可靠的知己,在情感上相伴,在头脑上匹敌。
而我,正是对方的真命天子/女,我是被选中的那个人,不可或缺,也不可替代。但是出轨的事实告诉我,我不是。
这种信仰的崩塌往往伴随着深刻的自我怀疑。你会开始回想关系中的每个细节,质疑自己是否真的了解过这个人,是否真的看清过这段关系。那些曾经让你感到安全的承诺和誓言,在出轨的事实面前变得苍白无力。这种信仰的破灭不亚于一场精神世界的坍塌,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重新建立对爱情的基本信心。
第二,伴侣的出轨会威胁到一个人的自我认知。
“我原以为我很了解我的生活,我以为我了解你、了解我们的夫妻关系,我也了解自己。但现在,我对一切都产生了质疑。”一位因伴侣出轨来访者对他的咨询师这样说。
我们最开始选择去相信一个人,选择与 ta 进入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我们以前所未有的热忱去信赖对方的忠诚,在相互暴露了自己脆弱一面的同时,也赋予了对方伤害我们的权利。而不忠导致的是信任崩塌,是认同感危机。
让人们不禁会怀疑:“我还能继续相信你吗?我还能相信任何人吗?”这些疑问会盘旋在脑海里,困扰着被伴侣出轨伤害的人们。
这种自我认知的危机不仅限于对感情的怀疑,更会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你可能会开始质疑自己的判断力,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具备识别他人真心的能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会变得困难,因为连最基本的信任基础都已动摇。这种深层次的困惑和迷茫,往往需要专业帮助才能逐步化解,重新建立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
二、出轨,只有 0 次和 10000 次的区别吗?
有些人认定“只要一次出轨,就会永远出轨”,并以此作为劝说别人分手的论据。在过去的时代,离婚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耻辱。而如今选择忍辱负重、抱守残缺、在可以离婚时“选择原谅”,就是新时代的耻辱。
无论是娱乐新闻,还是身边的人,只要出轨事件发生,舆论基本就会倒向“受害者”一边,“不分留着过年吗?!”
所以当一个人经历了伴侣出轨事件之后,ta 根本无法向朋友倾诉,ta 害怕当他跟别人这样说时,大家会认为 ta 还爱着对方。因为无论和谁说,都只会得到一样的建议:离开他!让他自生自灭!那是他活该。
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往往让身处其中的人更加痛苦。实际上,每段关系都有其独特性,出轨的原因和后续发展也各不相同。简单地将所有出轨者归类为“永远都会出轨”的人,忽略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改变的可能性。重要的是要具体分析出轨的动机、背景以及双方修复关系的意愿和能力。
正常的逻辑是,如果在家就能满足你想要的一切东西,就没有必要到别的地方去寻求满足。但这无法解释,为什么那些看起来幸福美满的人,还要出轨?
其实对于出轨来说,比起性爱,更多的是关于欲望、关于自主权、自由感、新鲜感;它背后表达的是一种渴望,渴望被重视、渴望获得非凡的感受、渴望用它来弥补自己身上的缺口和丧失,让沉如死灰的生活又重新获得生机。
一个令人失望的事实是:你无法一直保持伴侣对你的新鲜感。而正是出轨的核心本质中所包含的那种不完美、它的不确定性、模棱两可,会让人一直去渴望无法拥有的东西。也就是说,出轨本身就是一台自转的欲望机器。
但人,并非只是一台欲望机器
事实上,大多数经历过出轨的伴侣并不会分开,而是选择继续在一起。但他们当中有些只是苟延残喘。但仍有另一些伴侣,会将危机转化为机会,将此变成一次支线经历。
那些能够将危机转化为机会的伴侣,往往能够在痛苦过后建立起更深层次的连接。他们会利用这次危机重新审视彼此的需求和期望,调整关系中的不平衡,建立更健康的沟通模式。这个过程虽然痛苦,但确实有可能让关系获得新生,前提是双方都愿意投入真诚的努力。
三、对于那些想要继续在一起的伴侣来说,应该如何去调和自己在被卷入出轨事件之后的内心呢?
1 重拾自尊感
出轨给人造成的影响是创伤性的。遭受背叛之后,产生的愤怒、恨意、悲痛、感到被侮辱,这些情绪都是正常的,并且是必须要被处理的。
在这个阶段,关键要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处理自己的被撕裂的生活和羞耻感,重建自我和自信,而不是先把所有的火力开向对方。
置身于有爱的环境中,而不是把自己关闭起来,和朋友相处,参与一些活动让自己感受生活,重拾快乐,找回生活的意义和自我认同感。
重拾自尊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你可以从重新关注自己的需求开始,比如培养新的兴趣爱好,投入工作或学习,通过实现小目标来积累自信。同时,要学会区分对方的错误和自己的价值——出轨是对方的选择,并不代表你不够好。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逐渐找回那个独特的自己。
2 控制住自己那些钻研不堪细节的好奇心
不要去纠结“你们去哪儿了?你们在哪儿偷情的?Ta 和我相比怎么样?”不要去试图让那些出轨的细节生动极致的展现在自己面前,这些具体的问题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
用有关动机和意图的问题来替代那些想要钻进细节的好奇心:
这件事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有什么事情是你愿意和 ta 做却不愿和我做的?
你是如何看待我们的关系的?
每一次出轨都会重新定义一段感情。每一段出轨的结果,也都由伴侣两人自己来决定。
出轨的事情自古就有,之后也不会被消除,而由它所产生的爱情和欲望的困境,绝不会被黑白善恶、受害人与背叛者这样简单的答案所化解。作为被出轨方,我们最需要处理好的是保护好自己,将事情的伤害降到最低。
除了控制好奇心,你还需要学会设置情感边界。这意味着你要明确什么是可以讨论的,什么是无需深究的。同时,要给自己设定一个情绪缓冲期,允许自己在一定时间内感受痛苦,但也要设定恢复的时间表。记住,过度沉浸于细节只会延长你的痛苦,而理解背后的动机才能帮助你真正走出阴影。
四、如果双方是很珍惜这段关系的,作为被伤害的人,是否要原谅出轨者?
对于“出轨的都是渣!分!不分留着过年吗?” 这种想法,暂且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
所以这里的前提是,双方都认为还有未来可谈,并且最终目的是重建这段关系,防止错误的再次发生。
那么,原谅真的能够达到最终的目的吗?
(一)理论上,是怎样解释原谅的?
小天使:宽恕能够引发感激
互惠理论(reciprocity)认为,个体通常会对于那些对他们好的人产生歉疚和感恩。而“原谅过失”就是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施予的恩惠。
这时选择原谅的一方所期待的是,出轨的一方会对自己抱有亏欠,洗心革面,绝不再犯,甚至因此对自己更好。
小恶魔:惩罚才会汲取教训
操作条件作用(operant learning)则认为,行为改变只能通过后续的奖惩来塑造。而原谅相当于撤销了之后的惩罚和后果。
伴侣对你造成了伤害,但是Ta没有受到任何教训,因此Ta无法习得“自己做错事”,就很可能会再犯。按照这个逻辑,原谅是没有用的,只会让人再次犯错。
看起来两种说法是完全相悖的。但毕竟,这只是理论。
那我们看看现实情况又是怎样的?
在现实情况中,原谅往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次性的决定。它可能需要经历多次反复,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需要展现出极大的耐心和诚意。理论只能提供思考框架,但每对伴侣都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原谅方式,这需要时间、沟通和不断的调整。
就算是大街上被陌生人撞倒,我们可能还会介怀地念道“什么人呐,看不看路啊!” 更何况在亲密关系中被另一半所伤。
偷吃、劈腿、婚内出轨……不管是从这些事件爆出后群众的愤怒的情绪、舆论,还是从现实生活中的感受来看,无疑都是最难以原谅的。
背叛与欺骗的前提是信任。只有信任过一个人,才能在后来被欺骗、被背叛。
所以,当我们选择相信一个人,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也同时把自己脆弱的一面暴露给对方,赋予了对方伤害我们的权利。而这些伤害的背后,是亲密关系中信任感的崩塌。
人们都说爱一个人是既有了铠甲,又同时有了软肋,而出轨就像是软肋扎心吧。
这种伤害之所以如此深刻,是因为它发生在最亲密的关系中。陌生人的伤害可能随时间淡去,但亲密伴侣的背叛会在记忆和情感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它动摇的是你对人性的基本信任,改变的是你看待世界的角度。这种伤害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来修复。
动图封面
(二)为什么原谅他人这么难?
对愤怒的反刍
愤怒是被伤害之后正常产生的愤怒情绪,人们通常有一种反刍(anger rumination)的思维方式,即对于痛苦的细节反复回忆,仔细咀嚼。一遍又又一地问自己:“Ta怎么能这样对我!?”
这种强迫性思考会给受到伤害的人带来一些控制感,人们会以为自己已经完全知晓了整个情况,但其实,对于愤怒的反刍带来的会是更多的痛苦。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控制不住的想,越想越生气。
要打破这种反刍思维,可以尝试一些具体的方法。比如设定“担忧时间”,每天只允许自己在特定时段思考这些问题;或者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把想法具象化,然后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当发现自己开始陷入反刍时,立即从事其他活动来中断这个循环。
动图封面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黑镜》有一集可以算把反刍思维推到了极致,人们可以任意回放、展示以前的记忆。丈夫抓住了妻子偷情证据,愤怒之下逼着妻子回放给他看。结局怎样,《黑镜》你们懂的。
对被伤害的不甘
人们难以原谅往往是因为“不甘心”,凭什么我是受伤的那一个,凭什么我还要原谅伤害过我的人?
但我们都不知道到底该怎么才能“甘心”。你出一尺我出一丈?还是摔门而出、果断离婚?电视剧里常说“就算把这个人千刀万剐,也难解我心头之恨”,可见一味惩罚是无法真正消除痛苦的。
而且这些都违背了文章开始提到的大前提:无所谓原不原谅,其实你已经不愿意继续这段关系了。
处理这种不甘心的情绪需要重新定义“公平”。你要明白,真正的释怀不是为了对方,而是为了自己的内心平静。可以尝试把注意力从“为什么是我受伤”转移到“我如何能更好地走出伤痛”。有时候,放下不甘心不是为了放过对方,而是为了解放自己。
(三)真正的原谅是什么样子?
首先,我们来看看原谅不是什么。
原谅不等于:
大度善良、做好人:大人不记小人过
无能懦弱、没有还击之力:没法报复,原谅起码让自己好看一点
轻易放过别人、让他们逃脱:就这么轻易原谅他?
不得已的无奈之举:只能原谅了,不然能怎么办呢
忘记过去:忘记对方的劣迹、自己痛苦的经历
但以上这些关于原谅的观念,往往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的样子:原谅意味着善良软弱、甚至是“装圣母铺洒人间大爱”。
那么原谅到底是什么?
它是选择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而不是纠结于本该发生什么,或可能发生什么?
在经历过背叛的创伤之后,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 “当时要是怎样怎样,就好了”。
原谅意味着放弃沉溺于“过去可能还会有什么不同”的希望,正视当下的状态,开始对自己负责。
另外,我们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所以世上到处都是罗生门。而原谅意味着你可以从他人的视角开始思考。开始跳出,在更高的层次看待整个事件。
所以当我们开始想要原谅时,就不再是简单地判断一件事情是好或者坏,而是完全接受它的样子。
真正的原谅是一个内在的转变过程。它意味着你不再被过去的伤害所束缚,能够以更平和的心态看待发生过的事情。这种转变不会一蹴而就,而是在反复的情绪波动中逐渐达成的。当你真正原谅时,提到这件事时内心的波澜会越来越小,直到它成为你人生经历的一部分,而不再是心灵的枷锁。
(四)原谅,更多的是指向自己,而不是放过他人。
首先要处理自己的创伤,在应激事件发生后,这时亲密关系正处于急性应激期,典型的行为可能包括:
情绪不稳定:在哭泣、愤怒、充满希望之间来回转换
敏感易变:反刍思考关于整个事件的细节,对于对方的行为格外焦虑
后遗症:失眠、噩梦、注意力不集中、回避(创伤情景或讨论创伤)
强迫行为:强迫性消费、锻炼、进食
遭受背叛之后,产生的愤怒、恨意、悲痛、感到被侮辱,这些情绪都是正常的,并且是必须要被处理的。只有这些情绪愈合之后,原谅才能开始。
在这个阶段,关键要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处理自己的被撕裂的生活和羞耻感,重建自我和自信,而不是先把所有的火力开向对方。
这个自我疗愈的过程需要耐心和自我关怀。你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加入支持小组,或者通过冥想、运动等方式来管理情绪。记住,允许自己感受这些情绪是愈合的开始,压抑或否认只会延长痛苦期。每一天的自我照顾都是在为未来的原谅奠定基础。
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之后,才可以开始双方的关系修复。这时的主要任务是:
真诚地讨论:双方需要共情彼此,倾听对方的感受,公开地谈论事件背后的原因,对于彼此的期望等。
明确表达边界:包括伴侣双方的边界,以及出轨一方和外界的边界,在一段时间内,行为上需有明确的控制。
信任感重建:保持言行一致。
寻求帮助:必要时候可以引入家庭婚姻咨询,来改变整个系统的动力。
当信任感重新建立之后,原谅就自然而然达到了。某种程度上说,原谅并不是一个可以主动选择的态度,一个人越“想要”原谅,往往越适得其反。
所以原谅不用刻意追寻,它更多像是个体在与自己和解道路上,重建自己生活的过程中,所衍生的副产物。
在关系修复阶段,双方都需要保持现实的态度。信任的重建需要时间,可能会出现反复和怀疑,这都是正常的过程。设定清晰的阶段性目标,庆祝每一个小进步,同时也要对可能的挫折有所准备。最重要的是,双方都要对修复过程保持承诺,并愿意为关系的新生付出持续的努力。
最后,无论你是否选择原谅对方,都愿你能继续生活,仍旧拥有爱的能力。这个选择没有对错之分,重要的是它是否能让你的内心获得真正的平静。无论选择哪条路,都要记得珍爱自己,因为你的价值和幸福从不应该建立在别人的选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