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出轨后的错误认知(4):他出轨,可能是因为我当初不够懂事
出轨事件中最让我意难平的现象之一就是,许多被出轨者会过于自省,会认为对方出轨都是因为自己。这种自我归罪的倾向像无形的枷锁,将受害者牢牢禁锢在自责的牢笼里。她们反复咀嚼自己的不足,放大自己的缺点,却唯独忽略了那个真正违背承诺的人本该承担的责任。这种心理扭曲如同一面哈哈镜,让受害者看不清真相,只能在扭曲的自我认知中不断沉沦。
从心理学角度,无论是出轨者还是被出轨者,这种受害者有罪论都能某种程度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出轨被发现后,出轨者会是什么反应?这种心理防御机制让双方都能暂时逃避面对真相的痛苦,却也在无形中纵容了错误行为的继续发生。出轨者借此减轻负罪感,被出轨者则通过自责获得虚幻的控制感,双方共同维系着这个看似平衡实则危险的心理游戏。
一般来说,会有短暂的愧疚期,然后就是强烈又持久的情绪宣泄期,宣泄的主题是:都是因为你控制欲强/疏于打扮/不顾家庭/只顾孩子/没上进心/事业心太强……所以我才出轨。这个阶段往往伴随着激烈的情绪对抗,出轨者会不自觉地放大伴侣的缺点,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理化的借口。他们会精心挑选婚姻中最不堪的片段,将这些碎片拼凑成自己背叛的正当理由。
然后是一连串的举例子,声泪俱下的控诉自己在婚姻中过的多么不快乐,自己是多么被逼无奈才走上出轨这条路。这些控诉往往带有强烈的表演色彩,出轨者会不自觉地夸大自己的委屈,将日常婚姻中的普通矛盾渲染成不可调和的重大冲突。他们的叙述极具感染力,因为这是经过无数次内心排练的完美说辞。
他说的如此情真意切,以至于许多被出轨者在被伤害之后,还陷入愧疚与自责中:都怪我不够好,他出轨都是被逼的。这种情感绑架的杀伤力极大,它让受害者从被伤害的一方莫名其妙地变成了需要忏悔的一方。原本清晰的道德界限变得模糊,是非对错在情感的迷雾中失去了原本的模样。
我不能跟他离婚,跟其他男人在一起对方也会忍受不了我,也不会有幸福婚姻。唯一的路就是改变自己,和他一起好好经营婚姻。这种绝望的认知让受害者陷入更深的自我否定,她们开始相信自己是残缺的、不值得被爱的。于是她们拼命改变自己,试图通过自我改造来换取关系的延续,却不知这正落入了情感操控的陷阱。
接下去,那个捅过一刀的人更加趾高气昂,被伤害的人却要曲意逢迎,想方设法"改变"自己,讨好对方。这种权力关系的逆转极具讽刺意味,犯错者因为对方的宽容而愈发肆无忌惮,受害者却因害怕失去而愈发卑微。这种畸形的关系模式像毒瘤一样侵蚀着受害者的自我价值感。
有的情感机构还会插上一脚,出于利益需求教导女人该如何"笼络"男人的心,那个做错事的男人便非但没有任何惩罚,反而会得到大大的奖赏。这些机构打着"挽回婚姻"的旗号,实则是在贩卖虚假的希望。他们利用受害者的脆弱牟利,给出的建议往往进一步强化了受害者的自我否定。
善良的女人们,你们知道这种行为模式的后果吗?这种扭曲的互动关系只会让出轨者更加有恃无恐,让受害者更加迷失自我。当错误行为得到奖励,当忠诚付出被视作理所当然,关系的天平就已经彻底倾斜。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事实上,你越曲意逢迎,就越是激励他再次出轨。这个残酷的真相往往被受害者忽视,她们天真的以为改变自己就能换来对方的回心转意,却不知这反而助长了对方的肆无忌惮。当背叛无需付出代价,它就会成为习惯。
01:出轨者的指责
"我是从她半夜一通未接听的电话为线索查到她出轨的,查到电话归属地后,在她下一次声称去那个城市出差时我尾随到了那个酒店。为保留彼此颜面,我没有敲门。她回来后,我没有给她撒谎的机会,实在不想看到我爱的女人谎话连篇。所以我直接让她看那个男人进她房门的照片。她哭了好久,泣不成声,一直重复着说对不起。"
梁超叙述着发现妻子出轨的过程。他的语气平静中带着疲惫,仿佛在讲述一个与自己无关的故事。这种超然的叙述方式恰恰说明他尚未从创伤中真正恢复,只能用这种抽离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不再受伤。
"半夜情绪好一点后,我问她为什么出轨,她想了想,很真诚的说,我们性爱次数太少,我平时不怎么做家务,她带娃很累。"这种看似真诚的坦白实则经过精心算计,出轨者深知如何利用对方的软肋来转移焦点。她们会挑选那些对方也在意的问题,将这些普通的生活矛盾升级为不可原谅的过错。
当晚,梁超便决定原谅妻子,还同时使用了微信情侣头像,希望能有个全新的婚姻。这个决定背后是深深的自我欺骗,他试图用表面的和好来掩盖内心的裂痕。情侣头像成了遮羞布,试图掩盖那段不堪的回忆,却无法修复已经破碎的信任。
可惜最近,他似乎又发现妻子有出轨苗头:洗澡又开始带手机,出差更频繁,莫名其妙会有一些贵重物品出现在家里。这些细节像一根根细小的针,不断刺痛着他敏感的神经。曾经被背叛的经历让他变成了惊弓之鸟,任何细微的异常都会引发内心的警报。
"我不明白,她说的那几点现在都已经解决了,为什么还要往外走?"梁超痛苦不解。他的困惑源于一个错误的认知:以为只要解决了对方提出的问题,就能杜绝背叛的再次发生。殊不知,出轨的本质从来不是这些问题,而是出轨者自身的道德选择和性格缺陷。
"第一次出轨之前,你们性爱次数一直很少吗?"我问。这个问题旨在帮助他看清事实的真相,而不是被困在对方编织的借口里。
"不是的,是有一段时间她总是拒绝,后来我也就放弃了。"这个回答揭示了婚姻中常见的互动模式:一方的拒绝导致另一方的退缩,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但这绝不能成为出轨的正当理由。
"你们家务是怎么分配的呢?"
"都是两个老人在做,我和她工作都忙,她往往更忙,我每天还要去接她下班。"这样的分工在双职工家庭中相当普遍,它反映的是现代家庭面临的普遍困境,而非某一方的特殊过错。
"抚养小孩方面谁付出更多呢?"
"哺乳期应该她多一点,后来这几年差不多,周末都是我们一起带。"这个回答显示他在育儿方面的参与度并不低,打破了"丧偶式育儿"的刻板印象。
"那么,你觉得她的指责都对吗?都必然造成她出轨的后果吗?"我问。这个问题像一记重锤,试图敲醒那个还在自我欺骗的灵魂。
梁超想了良久,或许终于发现自己在妻子出轨后这两年的自责愧疚、努力改变都是多么可笑。这一刻的醒悟来得太迟,但总算让他看清了真相:他一直在为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更讽刺的是,他居然还幻想改变自己来挽留妻子出轨的脚步。这种想法何其天真,就像试图用修补篱笆来阻挡决堤的洪水。当一个人决心背叛时,任何改变都是徒劳。
那个女人接近40岁,他却奢望用自己的改变来感化她。这个年龄段的出轨往往带着更深层的心理动机,可能是对衰老的恐惧,对青春的追忆,或是生活重压下的逃避。这些深层次的原因,远非表面上的婚姻矛盾所能解释。
拥有上帝视角的我们也许会觉得不可思议,但其实如果你是当事人,或许也会有这样的心路历程。身处迷雾中的人往往看不清真相,情感依赖会让人失去判断力。这不是愚蠢,而是人性在创伤下的正常反应。
心理学认为,所有人都需要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做到"自洽"。这个心理机制保护我们不至于被内心的矛盾撕裂,但也会让我们陷入自我欺骗的泥潭。
出轨者为了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会在出轨后的每一刻强化自己的信念:我是个好妻子/老公,我出轨不是因为人品有问题,而是在婚姻内不开心,比如他/她。这种自我说服会随着时间不断强化,最终连他们自己都深信不疑。
所以,在对峙的那一刻,被出轨者是个新手,出轨者却早已把对峙的场面在内心演练千万遍,举的例子早已是日常生活中千挑万选无数遍回放的极端个例。这种不对等的准备让受害者处于绝对劣势,她们往往被打得措手不及。
在这种场合下,新手很难不被碾压。情感上的冲击加上对方精心准备的"证据",让受害者一时难以招架。她们会陷入混乱,开始怀疑自己的记忆和判断。
之后你在夜间独自回忆思索,清理思绪后发现事实并非她说的那样,却在下一次对话时又被对方用强大的逻辑和案例碾压。这种反复的拉锯战消耗着受害者的心力,让她们在疲惫中逐渐放弃抵抗。
一次又一次,直到你也认为被出轨都是你的错。这是最可悲的结果,受害者最终内化了施害者的指责,把别人的错误背在自己身上。
更讽刺的是,由于你需要合理化自己原谅对方的行为,所以你会无形之中会强化自己有错的观念,因为只有自己也有错,你才有获得幸福的希望:只要改变自己,对方就不会出轨。这个逻辑看似合理,实则荒谬,它把改变的责任完全放在了受害者身上。
反之,如果你完全没错,你怎么说服自己继续跟这个出轨的人生活呢?等着下次继续被背叛么?你怎么接受自己带着血淋淋的伤口继续和凶手缠绵悱恻呢?这个灵魂拷问揭示了受害者自我归罪的深层动机:她们需要通过自责来维持关系的假象。
被伤害了却要责怪自己,或许只有亲密关系中才会出现如此讽刺而无奈的事吧。这种扭曲的心理机制暴露了人性的脆弱,我们在面对失去的恐惧时,宁愿责怪自己也不愿面对残酷的真相。
02:被出轨后的自我成长
"被出轨后,我彻头彻尾的反思我们这段婚姻,反思我自己。不得不承认,我过去很任性,遇到问题时只顾着发泄自己的情绪,却没有设身处地去考虑他的感受。现在跟他相处时,我会比较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懂得适时妥协。那段时间,我多少也有错吧。"
范晓原谅了出轨的丈夫,现在婚姻也还算安稳。她的叙述带着释然,似乎已经与过去和解。但这种平静的表象下,可能隐藏着未被疗愈的创伤。妥协换来的安稳,往往是以压抑自我为代价。
或许她需要认为自己有错,才能接受那个曾经与另一个女人耳鬓厮磨的丈夫重新回到她身边。这种心理需求源于对完整家庭的渴望,对孤独的恐惧,或是社会压力下的无奈选择。承认自己"有错"成了维系关系的粘合剂,尽管这粘合剂是由自我否定制成的。
但这个理念从根上就错了。它混淆了婚姻中的普通矛盾与原则性背叛的本质区别。前者需要双方共同改进,后者则是单方面的道德沦丧。将二者混为一谈,就像把日常拌饭和投毒都归为"往饭菜里加东西"一样荒谬。
出轨事件中,受害者有罪论逻辑非常强大,因为在出轨之前的那段婚姻里,你必然有错,出轨事件之后,你必然会成长。这个逻辑链条看似无懈可击,实则偷换了概念。它将时间上的先后关系错误地解读为因果关系。
这很容易被解读为:过去你有错所以他出轨,现在你成熟所以婚姻幸福。这种解读极具迷惑性,因为它符合人们追求确定性的心理需求。我们都希望世界是公平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现实往往更复杂,更残酷。
可是,有谁在婚姻之中是完美的吗?这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的优点是硬币的正面,它必然会有相应的反面。婚姻本就是两个不完美的人相互磨合的过程,缺点和矛盾是婚姻的常态,而非例外。
有谁在岁月的长河中完全不成长吗?成长是生命的必然,我们都在经历中学习,在挫折中成熟。把必然的成长归功于一场背叛,就像把破茧成蝶归功于那场差点致它于死地的风暴。
除非被保护成象牙塔的公主,否则我们绝大多数平凡人都在不断被生活捶打,一次次锤炼中我们或慢或快的成长着。出轨这种创伤性事件则像把我们投进炼钢炉,痛苦却迅速的催熟我们。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成长值得肯定,但导致成长的方式不该被美化。
所以,出轨事件之后的我们必然比之前成熟懂事。但千万别忘了,出轨者的背叛不该归咎于受害者的稚嫩和不成熟。我们可以感谢成长,但不必感谢那个让我们以如此痛苦方式成长的人。
因为,在婚姻中没那么成熟的我们,就活该被背叛吗?就不值得被珍爱吗?这个质问直指问题的核心:婚姻的忠诚是否应该以完美为前提?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不是也有许多女人,因为男人愿意宠着,所以活到老还像少女一样不成熟吗?这个反例揭示了真相:能否保持天真,往往取决于遇到什么样的人,而非自身是否足够完美。
伤害之后涅槃,不代表之前不配得到忠诚。就像被抢劫不是因为你走路姿势不对,被诈骗不是因为你太容易相信别人。受害者的不完美,永远不能成为加害行为合理化的借口。
毕竟忠诚,是所有婚姻的基石,不管婚姻中你们是美还是丑,是富贵还是贫穷,是稚嫩还是成熟。这个基本原则不应该因为任何理由而动摇。当忠诚需要条件时,它就已经不是真正的忠诚了。
03:成长后只是不同,不代表过去不好
"我不喜欢那时候的自己,总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完全不懂得换位处之。没有学习过任何婚姻之道,似乎认为白头偕老是理所应当的,却没有想过婚姻也会有危机,也需要努力学习;没想过即使面对枕边人,我们也需要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行为的方式。有时候我会想,那时候的我跟任何人结婚,或许都不会幸福。他也经常说,我现在成熟很多,当年的我实在不好相处。"
夏莹把过去的自己说的一无是处,她甚至不愿意回想过去的自己,那时自己一心只沉浸在家务和育儿中,完全与社会脱轨,和丈夫也没有共同话题。这种对过去的全盘否定令人心痛,她否定的不仅是过去的自己,更是那段生命历程的价值。
"其实这件事发生倒是给我敲响了警钟,让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如今我有了自己的小事业,我的世界越来越广阔。现在想想,那时整天跟丈夫聊胡萝卜几块钱一斤、东家长西家短的我确实很无趣,让人想逃离。"她把现在的成就建立在否定过去的基础上,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让她无法真正接纳完整的自己。
或许圈子更大、兴趣更广的夏莹比以前更有趣,但以前全身心为家庭付出、带大两个孩子的她就更差劲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不同人生阶段有不同的重心,全职妈妈的付出同样值得尊重。将职场女性与全职妈妈进行价值比较本身就是一种偏见。
现在的她和以前不同,但不代表更好。就像春天的嫩芽与夏天的繁花,各有各的美。人生是流动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用现在的标准去评判过去,就像用成年人的眼光去嘲笑孩童的幼稚,这既不公平也不合理。
许多公众号说着女人要有自制力,要保养健身、要追赶潮流、要了解时事,而没有做到这些的、为了家庭疏忽自身成长的女人似乎活该被背叛。这种论调充斥着消费主义的陷阱和成功学的傲慢,它把女性价值外在化、标准化,忽视了个体选择的多样性。
那些文章鼓吹者女人们要努力,要遇见更好的自己,似乎不努力的女人就不值得被爱。这种看似积极向上的论调,实则暗含了对普通女性的贬低。它制造焦虑,贩卖虚假的优越感,让女性在无止境的自我提升中疲于奔命。
不是的,不管男人还是女人,都有选择任何生活方式的权力,现在的你很可爱,以前的那个你也很可爱,也值得被好好对待。真正的平等是尊重每个人的选择,而不是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人的价值。
事实上,女人天然比男人更容易自卑、更容易对自己不满,如果过分强调要更好的自己,就是变相的否定现在的自己。社会对女性外貌、能力、性格的多重要求,让女性永远处于"不够好"的焦虑中。这种焦虑成了商家的摇钱树,却成了女性的精神枷锁。
而否定过去的自己,其实也是否定一部分你。每个人的过去都是构成现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否定过去就是否定自己的历史。一个无法接纳过去的人,也很难真正地活在当下。
这样的你,是无法真正接纳自己的。自我接纳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它要求我们接纳自己的全部,包括那些不完美的部分。只有当我们停止自我批判,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
我们要接纳的是全面的自我,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我,有着各种缺点的我,曾经咋咋呼呼的我,现在成熟冷静的我,每一个我都有她可爱之处。这种全然的接纳不是自我放纵,而是对生命历程的尊重和理解。
就像一颗逐渐成长的树,有着幼苗时的稚嫩可爱,也有树木的坚实可靠,可以成为悠然自得的矮小树木,也可以成为骄傲勇敢的参天大树,每一种形态都有它的可爱之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的独特之美。生命的价值在于其存在本身,而非符合某种标准的外在形态。
当然,我也支持女人不要放弃自我成长,但这完全是取悦自己与保持竞争力等方面的需求,而不是必须,更不代表这样的女人更优越。成长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渴望,而非外界压力的结果。它的目的是让生命更丰盛,而不是更符合某种模板。
04:行为主体是责任主体
"我常想,如果那段时间我不强求买房,如果那时候我多关心他一下,让他在婚姻之中获得足够的温暖,或许就不会发生这种事,不对,是一定不会发生这种事。"
黄云为丈夫出轨开脱道。她的假设充满了美好的愿望,却忽略了最基本的事实: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婚姻中的问题需要双方共同面对,但背叛永远是个人的选择。
"那时,我逼他太紧,他工作压力那么大,我却只想赶紧买房,害怕学区房买晚了耽误孩子上学。他工作的压力不再愿意对我诉说,买房又让压的他喘不过气,刚好又有投怀送抱的女人,他在她面前没有任何压力,一来二去,两人才在一起的。"她把出轨描述得如此顺理成章,仿佛这是不可避免的结果。这种叙述方式剥夺了丈夫作为成年人的主观能动性。
我理解她需要这么思考,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原谅,才能说服自己继续相信这个男人。这种心理防御机制保护她免于面对残酷的真相:她托付终身的人,在关键时刻选择了背叛。承认这个事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很多人选择用自我欺骗来逃避。
在黄云的故事中,丈夫出轨有妻子的责任:她给他太大压力;有小三的责任:主动投怀送抱。唯独,没有那个行为主体。这个归因方式巧妙地将责任转移给了外界,让真正的责任人成了无辜的受害者。这种叙事虽然让人好受,却扭曲了事实。
那个出轨的丈夫是如此无辜,就像一个牵线木偶,不过是被一个强势的妻子和一个温柔的小三牵着走罢了。这种描述何其荒谬,一个成年人竟然被描述得如此被动。如果真是这样,那他在其他人生重大选择上又是如何做出决定的呢?
教育孩子时,我们知道要有界限感,知道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个基本的教育原则在成人的世界里同样适用。把成年人当孩子看待,既是对对方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可是怎么到了三四十岁的成年人,反而要把错误归咎于他人呢?这种双重标准反映了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的非理性。情感依赖让我们宁愿相信对方是一时糊涂,也不愿面对对方本质上的不可靠。
如果你给他太大压力,如果又有足够的诱惑让他杀人,他也会去做吗?如果他做了,你也会认为都怪你给的压力和诱惑本身吗?这个极端的类比揭示了归因逻辑的荒谬性。在任何情况下,行为的主体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出轨的是他,他负全责。这个结论简单明了,却需要巨大的勇气去面对。承认这一点意味着要重新评估这段关系,重新认识这个人,这个过程痛苦而艰难。
成年人,早已学会权衡利弊。他非常清楚出轨的后果,他知道你会有多么伤心欲绝,知道家庭或许会分崩离析,只是,他不在乎。这个"不在乎"才是问题的核心,它揭示了对关系重视程度的不对等。
你视若珍宝的家庭,对他而言不值一提,至少和他的欲望相比,不值得他控制自己。这个认知极其痛苦,但它接近真相。一个人对关系的重视程度,体现在他愿意为维系关系付出什么,放弃什么。
不管那诱惑多大,你只需要记住,在摧毁家庭和控制欲望之间,他选择了前者。这个选择说明了一切。诱惑永远存在,但选择权始终在个人手中。
不管你多么不懂事,你只需要记住,在努力经营婚姻和给婚姻埋下炸弹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婚姻中的问题可以通过沟通、协商、甚至求助专业人士来解决,背叛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正当途径。
面对婚姻中的问题,他有一万种选项去修护、沟通,再不济他可以跟你好聚好散。但他却选择了最自私的方式毁灭婚姻:出轨。这个选择反映的是人品和价值观,而非一时冲动。
别看许多文章说男人一辈子长不大,你就真的认为他还是个孩子。你见过成年男性被人贩子拐跑的吗?这个幽默的反问揭示了"男人都是孩子"这种说法的荒谬。成年就是成年,心理成熟度可能不同,但承担责任的能力不该有差别。
从另一方面来说,你也是自己的行为主体。当面临人生选择时,走好每一步,事后回忆时,不要后悔、不要怪罪任何人,因为做选择人的只有一个:你自己。这个认知赋予人力量,它让我们从被动受害者变成主动的决策者。
这种行为主体负责的理念也有利于你在婚姻中保持独立:你的人生是你自己掌舵,无论何时都不要依赖他人,不管对方是不是孩子他爸。独立不是疏离,而是保持自我完整性的基础。只有在独立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健康的相互依赖。
女人们,保持警惕,提防着生活随时到来的打击;保持独立,让自己有应对生活变化的能力;保持自信,不要让任何人PUA你。这三点是现代女性的生存法则。警惕让我们免于盲目,独立让我们拥有选择权,自信让我们不被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