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出轨后,怎样的“反思”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如果精神的我有实体,或许已被解剖的细小如蚂蚁。我一遍又一遍回味他出轨前的那半年,我们感情何时开始发生改变;回味他出轨的那一年,他哪些言行透露出了对我的厌弃我却不自知,哪些言行又是为掩饰而撒谎;回味我性格的各个侧面,哪些脾性是容易让人厌烦的、哪些地方需要改变。那些细微的瞬间,如同被无限放大的慢镜头,在我脑海中反复播放。每一个眼神的交汇,每一次对话的停顿,甚至是他手机屏幕亮起时那一闪而过的迟疑,都成了我日夜咀嚼的素材。我像个考古学家般小心翼翼地挖掘着记忆的碎片,试图拼凑出感情变质的确切时间节点。
我相信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步步都算数。如果被出轨这么惨痛的教训没有让我发现自己的缺点,那这些痛苦不是白受了?这种近乎自虐的反思,仿佛成了我活下去的唯一支撑。我不断告诉自己,必须从这场灾难中提炼出些许价值,否则那些被辜负的时光、被撕裂的信任,都将变得毫无意义。可内心深处又有个声音在质问:难道我的成长,一定要用如此惨痛的代价来换取吗?
被出轨后,我们总容易陷入记忆的反刍,想要把前因后果捋清楚,似乎如果搞清楚原因,如果抓准转折点,我们就能穿越时空一切重来,把人生的走向扳到另一条路线。这种执念如同魔咒,让我们在回忆的迷宫中不断打转。我们天真地以为,只要找到那个关键的岔路口,就能重新选择,避开此刻的心碎。可时间从不倒流,破裂的信任如同摔碎的瓷器,即便勉强粘合,裂痕也永远存在。
但是改变他人总是困难的,许多人认为,只要改变自己,对方也一定有所触动,一切便都可改变。这种想法看似理性,实则暗藏危险。我们开始小心翼翼地修饰自己的一言一行,像修剪一株盆栽般修剪着自己的性格。我们变得敏感而多疑,时刻监测着自己的情绪波动,生怕某个不经意的举动又成为对方离开的借口。
可是,作为受害者的我们,真的应该反思和改变吗?这个问题的答案,远比我们想象中复杂。当我们把改变的主动权完全握在自己手中时,是否也在无形中纵容了对方的错误?当我们忙着修补自己的不足时,是否忽略了关系中真正的问题所在?
01
为何总想自我折磨?
“知道他出轨前,我已察觉到我们之间感情的冷却。我跟朋友说,好像我不爱他。后来回过头想,或许是因为感知到他不爱我,惯于保护自己的我便也收回那份爱。可是好恨自己那么傻,那时还在内疚自己情感淡漠,如果早点意识到他的变化,我不至于那么伤,及时作出应对,可能也不至于到如今的一片狼藉。”
这种事后的清醒总是来得太迟,带着尖锐的讽刺。我们像侦探般翻查过去的每个细节,给那些原本寻常的日常打上可疑的标记。那个他说加班的夜晚,那个他忘记纪念日的借口,那个他背过身去的睡姿,都成了新的证据。我们不断质问自己,为什么当初如此迟钝,为什么没有在第一个谎言出现时就嗅到异常的气息。
我们不可控的一遍遍强迫自己陷入回忆,一遍遍的找到那时他撒的哪个谎明明有蛛丝马迹却没被我们发现,责怪自己当时为何那么无知、那么愚蠢、那么不可救药的信任对方,为自己毫不自知的自信感到羞耻。这种自我谴责如同永无止境的循环,每个被忽略的细节都成了我们无能的证明。我们恨的不是对方的背叛,而是那个曾经天真相信爱情的自己。
为什么?
明明被背叛已经足够痛苦,我们为何还要自虐式的回忆过去?
或许可以用心理学“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解释,是指那些被外界棒打鸳鸯的情侣,往往会成为一生难忘的挚爱。因为这种被迫中断的感情会成为“未完成事件”。德国完形心理学认为,我们人类天然追求完整,未完成事件会一直萦绕在我们心中,创伤想要被弥合。这种对完整性的执念,让我们无法接受关系以如此突兀的方式结束。我们渴望一个明确的结局,一个合理的解释,哪怕这个解释会带来更多痛苦。
人类或多或少都有一点点完美主义和强迫倾向,比如墙上挂着一幅拼图,缺了的一块掉在地上,大部分人都会有把它拼上的冲动。被出轨也是一样,它中断了我们以为会天长地久的婚姻,并且在我们心中留下一个心结,我们的情绪没有得到充分的表达与宣泄,我们想要婚姻稳定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与保证。这个未完成的故事成了心头的刺,稍一触碰就会引发连锁的疼痛。
并且,背叛会摧毁我们的信念感,击倒我们的安全感,消弭我们的可控感。曾经笃信的感情基石突然崩塌,我们站在废墟上不知所措。过去坚信不疑的承诺变成了谎言,曾经安稳的日常变成了假象,这种颠覆带来的眩晕感让我们迫切地想要抓住什么来重建秩序。
所以,当遭遇背叛事件,对控制感需求越高、获得安全感越少的人,越容易沉浸在反刍中不可自拔。因为只有找到原因和应对策略,才意味着面对下一次同样的状况时不再失控,而安全感缺乏的我们,如此害怕意外和改变。我们像抓住救命稻草般紧握着那些痛苦的回忆,因为至少这些痛苦是熟悉的,至少在这些反复咀嚼中,我们还能感觉到自己是这段关系的参与者,而非完全的被动受害者。
02
责任是双方的吗?
这样的回忆会有结果吗?
当然有。
“被出轨后,我也深刻的反思了自己,某个层面来说我也有一定责任,我的脾气不好,两人吵架时不知道适时让步,避免战况升级。”
“孩子出生后,我确实忽略了他,全心全意的照顾孩子,甚至夫妻生活都不再有兴趣,或许他也需要关注和宣泄吧。”
如果你需要,还能找出更多的理由、借口。
我们的文化崇尚“一个巴掌拍不响”理论,似乎一个人遭遇厄运,一定有他自己不可避免的原因,即使真的只是不走运,那也得是上辈子做错的因果。这种归因方式能给人虚幻的控制感——只要我避免这些错误,就能避开所有不幸。于是我们在自己身上寻找瑕疵,像寻找瘟疫的源头般审视自己的每个特质。
这个观念也可找到心理学理论基础,社会心理学中归因理论认为,当遭遇挫折时,当事者倾向于归因外界,他人则倾向于归因于当事者本人。或许是因为如果归因于当事者本人,他人会更有安全感、更可控——我们不像她那么脾气坏、女强人、没工作……等等,总能找到不同之处。他们的逻辑是:因为不同,所以不会遇到相同处境。这种心理防御机制让旁观者得以保持安全感,却让受害者背负了不该属于她的罪责。
被出轨后,许多人也会选择向情感机构求助,机构“咨询师”会在咨询之后,告诉她哪里做错了,如果当时改了,丈夫一定不会出轨;以后要怎样表现,才能挽回丈夫的心。资本是逐利的,作为收费不菲的情感机构,他们的终极目标是盈利。如果告知求助者过错是对方的,我们只是被动接受无能为力,机构如何引导求助者花费上万甚至几万的价格求助?这种商业模式建立在受害者的自我怀疑之上,他们贩卖的是虚假的希望和救赎。
甚至心理咨询师行业都鱼龙混杂,有些受害者去找心理咨询师,对方也会告诉她,出轨的背后是婚姻出了问题,出轨只是这问题的显现,所以在婚姻中,你能够反思出什么呢?这种简单粗暴的归因忽略了关系的复杂性,也漠视了个体在关系中的基本尊严。
相信我,如果遇到这种咨询师,请立刻停止、离开。因为这种受害者有罪论的心理咨询师,是无法有博大的胸怀接纳你,无法有善良的情感共鸣你,他只会在伤口上撒盐,进一步伤害你。真正的疗愈应该从停止自我攻击开始,而非在自责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许多受害者也希望错在自己,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控制和改变。如果错在出轨方,那么想挽回也无从下手,只能把控制权全权交给对方;想开始下一段也没有信心,谁能预料对方是否会犯同样的错误?这种对控制的渴望让我们宁愿相信自己是问题的根源,因为至少这样,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
于是许多人在各种人的引导下自我反思与改变,期待自己的改变能让对方幡然醒悟,浪子回头。我们开始学习情绪管理,练习沟通技巧,甚至改变自己的兴趣爱好去迎合对方。我们像虔诚的信徒般践行着各种情感指南,期待着奇迹的发生。
可是,真的但凡关系出现问题,就一定是双方都有错吗?
所以马蓉出轨,王宝强应该反思什么呢?
翟欣欣威胁、逼死苏享茂,他又该反思什么呢?
他们也是性格有缺陷、相处模式不对才遭遇这些事的吗?
03
被随机概率砸中
不是这样的。
北大心理学博士李松蔚曾在一档综艺节目中说,如果你被出轨,记得那只是一个概率性事件,你就只是运气不好,刚好遇到了这个人而已。
你没有错。
我们是人类,就注定会有缺点。婚姻中的天长地久耳鬓厮磨,会把缺点一点点放大,那缺点一定会有让对方难以忍受的时刻,这时候只能是双方各自磨合,而不是出轨。健康的关系应该是在发现问题时共同面对,而不是一方在背后另寻出路。出轨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逃避问题的方式。
他不也是一样吗?或者邋遢、或者不上进、或者工作狂、或者不解风情,一定也有他的缺点,一定也让你无力吐槽。可是在漫长的婚姻里,你选择的是包容和理解,是带着这些不完美继续前行。为什么轮到对方时,就变成了背叛的借口?
可是我们选择的不是忍耐和宽容吗?凭什么他就能以我们的缺点为借口背叛?这个双重标准揭露了出轨的本质:它更多关乎出轨方的性格缺陷和道德选择,而非被出轨方的所谓“错误”。
灾难砸中我们,并不是我们的错。
就像几年前的那个新闻,绿灯时行人走在斑马线上,却被报复社会的宝马车主撞上。我们能怪行人走路的姿势不好看吗?还是怪他们不应该挑这个时间过马路?即使他们并没有违反交通规则?这件事完全是宝马车主的错,行人只是遵守规则的走路而已。
就像,你只是在婚姻中行使妻子和母亲的职责而已,或许你“走路”的姿势并不美妙,比如你偶尔脾气不好,工作偶尔繁忙,都不是你被出轨这个恶性事件撞上的理由。你的不完美不该成为被伤害的许可证,正如行人的走路姿态不该成为被撞的理由。
比如克林顿,作为性成瘾患者,他一定会不断出轨,这代表希拉里做的不好吗?她唯一的“错”只是刚好配偶患有性成瘾而已。这个例子残酷却真实地说明,有些出轨与伴侣的优秀与否毫无关系。
所以无论咨询师或者机构怎么找你的错处,不要相信。
遇到了一个错的人,仅此而已。
04
吸引力法则
有一本很玄学的书叫做《吸引力法则》,讲述的是如果你不断的想象美好的事情,那么它一定会发生;反之,如果你不断想象糟糕的事情,它也同样不会令你失望。因为这本书没有说明任何理论基础或者实验数据,只是一个个特别玄幻的案例,比如一贫如洗的人在不断想象之后居然住上别墅等等,所以书会让人感觉如邪教般不正统、不可靠。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确实存在所谓的“吸引力法则”,只不过它的学名应该是“皮格马利翁效应”,是由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得出:随机抽取20%的学生,并告诉老师经测验证实他们为智力超群的孩子,今后潜力会逐渐显现,使教师产生对这一可能性的期望。8个月后,这些学生智力测验果然比其他学生有了明显提高。因为当老师相信学生智力超群,变会无意识的关注对方,无意间做出许多有利于对方学习的言行,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便不知不觉地提升了学习、思考能力。
还有个心理学实验,让受试者给一些人打电话,同时提供对方的背景。如果被告知对方是漂亮的、有魅力的,对方给这位受试者的印象也会更好;如果被告知对方容貌普通,接电话的一方也会对受试者印象一般。这些实验都证明,我们的预期会无形中影响我们的行为,进而塑造现实。
如果我们一直沉浸在伤痛的反刍中,必将影响我们整体的精神状态,且对配偶的失望也会让我们对异性更加冷淡和拒绝。这种负面的情绪状态会形成恶性循环,让我们不自觉地推开可能的美好。而如果我们不断想象一些美好的期待,潜意识便会朝那个方向去努力。这不是什么神秘学,而是我们的大脑会自然地寻找与预期一致的证据,并引导我们做出符合预期的行为。
所以如果我们重拾希望,勇敢面对未来,积极生活的你也必将迎来更多美好的事物。因为你对自我的积极态度,会影响他人对你的观感。一个爱自己的人自然会散发魅力,一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自然会吸引机会。
那么,如何重拾希望呢?
05
接受“无常”
总有人问我,思姐,如何才能让男人不出轨?
如果你希望丈夫不再出轨,来获取下一段完美婚姻,那么它终将破灭。
我们改变不了婚姻和生命的无常,所以与其要改变自己,不如让自己能更坦然接受“无常”。具体到婚姻中,有以下几个方法:
一是降低对婚姻的期待。
君不见,诸如周迅、郝蕾、姚笛这些在接受采访时坦诚自己“恋爱脑”的女人,却都婚姻、恋情坎坷无比。因为女人容易恋爱脑,男人却一般都理性、现实。婚姻则更适合现实的人们,更容易让充满幻想的女人失望。当我们把婚姻想象得过于浪漫,现实中的琐碎和矛盾就会变得难以忍受。
经济学家薛兆丰曾经说,婚姻其实是男女双方合作经营一家公司,各取所需而已。如果女性能够理性的、冷静的用经济学的理论做支撑再步入婚姻,那么人类的婚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将会下降一半。他的话虽然现实、无情,但却有用。放下粉红泡泡的幻想,用合作的态度经营婚姻,或许它能更长久和谐。
二是做防御性悲观主义者。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同样的挫折对每个人的影响区别很大,有的人一蹶不振,有的人越挫越勇。不同影响之间的原因之一便是这个挫折对当事人是否有过预估和准备。如果他做过对这个意外可能性的评估和应对,那么当意外真正来临,便能够从容应对。
心理学称之为“防御性悲观主义”,防御性悲观主义是一种预测消极后果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的心理策略,过程包括:悲观预期、心理演练、制定计划和付诸行动。悲观者抱怨风大,乐观者期待风停,而防御性悲观者会调整风帆。具体到婚姻中,可以把一切可能性进行分析,并想好应对方案,让自己能够承受一切变故。听上去或许跟吸引力法则相反,其实两者可以互补。我们做好一切悲观准备,但仍然以最积极的想象投入到生活中。
三是减少对婚姻的依赖。
如果我们没有经济实力、没有工作能力,只是在家中被圈养的金丝雀,那么面对婚姻巨变又何来承受能力可言?接待的案例中,绝大部分离不开背叛者的女性,也是没有工作或经济实力相差悬殊的女性。经济依赖往往伴随着精神依赖,两者相互强化,让离开变得异常艰难。
所以所有应对策略中,减少依赖,经济、精神双独立才是最重要的。只有独立,我们才有选择的权力。经济独立让我们有离开的底气,精神独立让我们有重建生活的能力。当你不再把婚姻视为生存的必需品,而是生活的可选择项时,你才能真正平等地站在伴侣面前。
最后,如果你也曾受伤,愿你不再自责,愿你能再次迎接阳光。伤口终会结痂,疼痛终会减轻,而你在暴风雨中学会的坚韧,将成为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不要因为一个人的背叛而否定整个世界的善意,不要因为一段关系的失败而放弃追求幸福的权利。你的价值从不建立在任何人的评价之上,你本身就足够完整,足够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