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服务案例 | “被小三”后,她如何摆脱畸形感情?
婚外情已经成为我国家庭婚姻的“头号杀手”,“第三者”更是令人痛恨。不过也有一些“第三者”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介入他人婚姻的,当真相揭露时,受骗者悔恨交加,但因为害怕遭受道德谴责而不敢向亲朋求助,有的会陷入隐忍困境,也有的可能会产生“挣个鱼死网破”的极端想法和行为。服务对象阿橙(化名)就曾置身于这种痛苦境况中,在社工运用理性情绪疗法介入后,她终于摆脱了这份畸形的感情,开始了新的生活。
个案背景
阿橙23岁,在刚入职场时得到男友的诸多帮助,两人随后恋爱并同居,其间阿橙因意外怀孕做了人工流产。相处一年后,男友称要经营自己的公司,去了另一个城市,两人一直异地恋。有一次,阿橙给男友打电话,接电话的女性说自己是男友的妻子,并把阿橙辱骂一顿。阿橙如当头棒喝,她一直以为男友是单身,自己怎么就“被小三”了呢?她跟男友在电话中激烈争吵,之后男友再也没有联系她。
男友不仅没有道歉,反而恶语相向,让阿橙愤怒又不甘心,连续多日无法正常进食和睡眠,甚至产生过用跳楼自杀来惩罚男友的念头。由于担心受嘲讽,阿橙无法向家人和朋友倾诉痛苦,她觉得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害怕自己真的在某一刻失去理性,于是向社工求助。
需求分析
通过面谈,社工感受到服务对象的愤怒与悲痛,其情绪及行为被“唯有自我惩罚,才能报复男友”的念头占据,又陷入“已经被伤害,以后不配被爱”的绝望中。经评估,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及需求如下:
一是获得情感支持的需求。因为担心受到道德谴责,服务对象不敢将此事告诉身边的人,处于既没有家人支持关爱,也没有朋友陪伴扶助的无援境地。复杂情绪无法得到宣泄排解,导致服务对象产生了生理和心理上的不良反应,亟须得到安全关注及情感支持,宣泄痛苦。
二是建立理性信念的需求。服务对象产生了“他必须离婚,为我负责”等绝对化的非理性信念,导致她陷入愤怒、绝望、不甘心的复杂情绪而无法走出,影响了行为方式和身心健康,亟须改变不合理信念,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积极面对当下的问题及接下来的生活。
三是重新规划生活的需求。服务对象社交圈狭窄、社会支持少,在情感上对男友非常依赖,因此在知晓真相后更加痛苦。被抛弃以及身心受损,让服务对象认为自己不配被爱,更没有希望进入婚姻,对未来迷茫绝望,亟须重新建立自信,树立积极心态,规划未来生活。
介入过程
结合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社工采用理性情绪疗法进行干预,干预重点是服务对象的信念系统,干预过程为“心理诊断阶段—领悟阶段—辩论阶段—重建阶段”。
小贴士: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是社会工作重要且常用的个案工作方法之一。该模式从服务对象的理性、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着手,彻底消除服务对象在情绪和行为上表现出的困扰。
该模式提出比较有影响力的 ABC 理论,其中 A 代表引发事件, B 代表服务对象的信念,指对遭遇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C 代表引发事件之后出现的各种认知、情绪和行为。该模式指出,服务对象的" C "并非都是由" A "直接导致,而是受到" B "的影响,如果用非理性的信念" B "看待引发事件" A ",就会出现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扰。因此,该模式主张帮助服务对象克服情绪和行为困扰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协助服务对象质疑非理性信念,使服务对象形成一种理性的生活方式。
(一)接案阶段:建立信任关系,明确被情绪困扰的问题
在这个阶段,社工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面谈表达真诚、接纳、不批判,得到服务对象信任,进一步了解她的经历及想法、明确困扰的问题。
服务对象非常害怕受谴责,激愤中有自我防御,也有求得外人同情的成分,这让社工意识到,只要聆听并给予情感支持,服务对象所说的“要报复”的冲动是可以平复的。社工肯定了服务对象求助的勇气和决心,并采用倾听、不批判、适当共情等面谈技巧,让她感受到真诚与接纳,卸下顾虑。
社工对服务对象提及的“跳楼自杀以惩罚男友”的非理性想法进行了评估及辩论,帮助她意识到痛苦是成长的垫脚石,最紧要的是想办法应对问题而不是采取非理性的自我伤害,并与服务对象做了不会采取自我伤害、如有需要可以与社工及时联系的约定。
(二)诊断阶段:判断困扰情绪的信念,说明问题来源
本阶段的目的是向服务对象说明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是不合理思维方式或者信念,让她清楚自己的不合理的信念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社工首先让服务对象了解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及其相关理论,帮助她分析影响自己正常生活的情绪和行为表现为什么产生,如果持续下去会有什么后果等,让她认识到非理性信念对自己的影响。服务对象发现自己被男友欺骗是引发事件(A),自己有对这一事件的不合理信念(B),由此产生的愤怒、绝望、抑郁、愧疚等负面情绪以及想要自杀报复的极端念头是非理性的结果(C)。如果不转变不合理信念,那么非理性的结果也无法改变。
(三)领悟阶段:清楚认知情绪行为之间的关系,找出非理性信念
本阶段社工与服务对象一起梳理面临的生活事件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合理和不合理信念。不合理信念会带来诸多情绪问题,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就会产生消极作用。
服务对象多次强调自己付出了青春和感情,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伤害,男友必须与妻子离婚,为自己的后半生负责,否则要付出应有的代价。服务对象的这些绝对化的认知是非理性的,导致了她的非理性情绪和行为。因此,社工帮助服务对象剖析这些不合理的信念,让她意识到这些不合理信念和她当下的状态有直接联系。
(四)辩论阶段:对非理性信念进行辩驳,转变不合理信念
在这一阶段,社工采用辩论的方法动摇服务对象的非理性信念,促使她真正认识到自身的非理性信念,并分清什么是理性的信念、什么是非理性的信念,从而在对待生活事件时注重运用理性信念。
社工帮助服务对象通过冥想做放松训练、平复心情,引导她运用叙事方式进行自我反思,检视行事动机,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澄清:“这段情感中追求更多的是爱情,还是对男方的依赖”“面临关系决裂,更多的是失恋的痛苦还是失去依靠的恐惧”“是否真的想要和男方未来共同生活”,以此帮助服务对象观察和探究自己的真实想法。服务对象最终确认只是希望获得诚意道歉,让受到践踏的尊严重新被尊重。
针对服务对象“不配再获得爱”的非理性信念,社工引导她用优势视角看待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如独立、细心等,鼓励她从这段关系中汲取经验,提升自尊、关爱自己。
(五)重建阶段:运用理性思维方式重新规划未来生活
重建阶段是在辩论阶段的基础上,对服务对象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转变的一个过程,其主要目的是防止辩论后不合理的信念重新出现。在此阶段,社工通过促成服务对象、男方、律师等多方面谈,帮助服务对象建立理性认知。
男方表示如果两人分手,则愿意给予服务对象经济补偿,如果继续交往则要给他时间离婚。社工链接到的律师澄清了几个法律问题:由于同居时间短且双方自愿,男方在法律意义上不存在责任,如造成人身伤害可以协商相关赔偿;男方如果离婚,会存在孩子的抚养问题。
服务对象因为男方的道歉和提出的解决方案暂时缓解了痛苦,平复了激烈的情绪,听取社工和律师的建议,理性抉择及规划未来生活。
(六)结案阶段:汲取成长的力量,树立积极心态
服务对象最终决定分手,因为她发现自己对男方是依赖大于爱以及对多年感情的不甘心,才拼命想要维持这段关系。社工肯定了她能勇敢面对、不再逃避,也欣赏她接纳自己、给自己机会的态度。
社工和服务对象共同探讨“这个困境赋予生命以怎样的意义,对于这段情感到底怀抱怎样的期许,在未来将采取哪些具体的行动来爱护自己”等问题,帮服务对象对过去的感受进行辨识、与过去的自己对话,让她认识到需求动机与行为的矛盾之处,告别自我冲突,获得真正的释放。
干预成效
通过评估,服务对象认知、情绪和行为都已经发生了较大转变。认知层面,服务对象的绝对化要求、低自尊的自我负面评价得到修正,不再纠结过去;在情绪层面,服务对象愤怒、不甘心的情绪得到缓解,能直面真实的内心,可以理性思考与表达;在行为层面,服务对象自己选择结束这段关系,生活与工作恢复正常,饮食与睡眠情况良好,开始规划未来生活。
在整个介入过程中,理性情绪疗法不仅帮助阿橙识别和挑战了那些加剧痛苦的非理性信念,更重要的是引导她学会了一套应对未来情感与生活挑战的思维工具。真正意义上的康复,不仅仅是结束一段错误的关系,更是重建对自我的认可与对未来的信心。阿橙开始参加一些兴趣小组,拓展社交圈,认识新朋友,也逐渐愿意在安全的前提下,尝试新的感情。她明白了,自我价值从不建立在他人选择之上,每一段经历无论好坏,都是成长的一部分。
此外,社工的持续陪伴与专业引导在整个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理性情绪疗法强调从信念层面进行干预,这对于类似“被小三”这类深受情感欺骗与道德困境困扰的个案具有显著效果。这一案例也启示我们,面对情感创伤,除了情绪宣泄,更需要科学的方法引导当事人看清事实、理性决策,最终走出阴影,迎接新生。
作者:蔡青 张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