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和原配在男人心里哪个重要?男人喜欢小三还是原配?男人更爱小三还是原配?
小三和原配在男人心里哪个重要?男人喜欢小三还是原配?男人更爱小三还是原配?
我的学员问我说,她的老公出轨了,但是又不想离婚,他到底是怎么想的,是对她还有爱吗?她和小三之间男人到底更爱谁?
根据我多年以来对出轨个案的研究和观察,男人对小三的的看法主要分两种:要么是逢场作戏,满足男人的虚荣心,要么是当成救命稻草,来拯救他日渐失望的婚姻。逢场作戏型的出轨,往往源于男人在社交场合中的某种攀比心理,或是工作压力下的短暂放纵,他们并不打算为此付出真实的情感,只是寻求一时的刺激与自我证明。而将小三视为救命稻草的男人,则通常是在婚姻中感到窒息或无力,他们错误地以为一段新的关系能够填补内心的空洞,带给他们婚姻中缺失的理解与温暖。
但是不管是那一种类型的出轨,男人找小三的深层次心理动机都是为了逃避自己在婚姻中面临的现实问题。这样的环境下的第三者,你说男人真的有多爱吗,并不见得,把她她当成苦闷婚姻的解药,还差不多。这是众多逃避正面处理婚姻问题的方式中,最不光彩的一种手段。无论是对于妻子还是小三,都是极其不公平的。妻子承受的是背叛与欺骗,而小三则往往被置于一种虚幻的情感关系中,难以获得真正的承诺与尊重。男人在这种关系中,其实也并未真正面对自己的问题,只是将矛盾暂时转移,最终可能导致更多的问题积累。
就如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到爱的五要素:给予、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真正的爱应当是一种积极的能力,它要求我们主动付出,持续关怀,勇于承担责任,充分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并愿意深入了解对方的全部。这是一种需要学习和修炼的艺术,而非一时冲动或单纯的感觉。
那么男人对小三的感情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吗,显然是不能的,可能有些人自己都没有体会到这样的爱,又怎能给别人提供这样的爱呢。很多男人在婚姻中尚且未能学会如何正确地爱与表达,又怎么可能在一段建立在逃避和虚假基础上的关系中,突然具备这种能力呢?他们对小三的感情,往往掺杂了太多的自我需求与幻想,缺乏真正的理解与接纳。这种感情更像是他们内心缺失部分的一种投射,而非对另一个独立个体的真实爱慕。
任何情感问题可私信,必回
那么男人对婚姻的需求是什么呢?除了刚开始的爱情成分,可能更多的是对方带给他的利益和好处,一个男人是不可能跟一个对她毫无用处的女人结婚的,那当他得到他想要的婚姻后,大多数的男人在安稳的日子里开始变得不安稳。婚姻对于男人而言,常常不仅是一个情感归宿,更是一个社会身份的确立、经济生活的协作、乃至家族延续的保障。他们在选择伴侣时,会潜意识地权衡各种现实因素,比如女方的性格是否宜家、能力能否辅助事业、家庭背景是否相当等等。然而,当这些外在条件得到满足,婚姻进入平淡期后,一些男人内心对激情、新鲜感或者深层情感联结的渴望又会重新浮现,如果婚姻内部无法满足这些,不安分的种子便可能萌芽。
男人对情感的需求和自身关注度要求是很高的,特别是有了孩子以后妻子对自己的关注度直线下降,导致大妻之间沟通减少、感情变谈……总之,种种因素让他们觉得觉得自己在婚烟中不再被爱、被关注,自己对妻子的爱也渐渐麻木,他们就容易对她失望,感情出现问题,就会导致长期的争吵和冷战让大家关系越来越糟糕。这种时候,男人往往不会主动去反思或寻求改善关系的方法,反而更容易陷入一种自怜自艾的情绪中,或者将责任归咎于妻子“变了”,认为问题出在对方身上。他们渴望被重视、被欣赏的感觉,却可能忽略了婚姻需要双方持续投入和维护这一基本事实。日常生活的琐碎、工作的压力、育儿的分工,都可能消耗彼此的精力,使得原本的亲密度逐渐降低,如果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和情感修复能力,隔阂便会越来越深。
任何情感问题可私信,必回
这个时候,如果他碰巧遇到了主动吸引他或者被动被吸引的第三者山现,就很容易把对原本放在妻子身上的感情寄托全部转移到第三者身上。这种相遇可能发生在工作场合、社交网络,或是任何让他感觉被理解、被崇拜的地方。第三者可能只是无意间提供了一个倾听的耳朵、一句赞赏的话语,或者仅仅是新鲜感带来的刺激,就足以让在婚姻中感到匮乏的男人将其理想化,视为“真爱”或“知音”。这种情感转移往往非常迅速且强烈,因为它建立在对比之上——将婚外情初期的激情与婚姻长期的平淡进行对比,而忽略了长期关系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和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
这种类型的第三者,就会被当成救命稻草出现在男人的生活中,从而男人会更加对妻子冷漠疏远,甚至不再主动提性生活。他会开始挑剔妻子的缺点,放大婚姻中的矛盾,以此来合理化自己的出轨行为。内心可能充满矛盾和挣扎,既贪恋婚外情带来的愉悦,又可能对家庭怀有愧疚,但这种愧疚感往往不足以让他果断结束婚外情或真正回归家庭,反而可能表现为对妻子更加疏离或挑剔,形成恶性循环。
还有一类男人,贪得无厌永不满足型,这种男人不管是和妻子感情好不好,都是有一定的出轨概率的,他是不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人身上的,而是会不断环视四周,关注身边新鲜事物,可以在爱着一个人的同时,又把注意力转向其他人,然后进行比较、甄别,然后有更多的尝试。这种男人在特定条件下是可以同时爱上多位女性的。他们的“爱”更像是收集和占有,享受征服的过程和拥有多个关系带来的自我价值感提升。他们可能具备某种魅力,善于在不同对象面前展现不同的面貌,以满足不同的心理需求。
他们对第三者的情感需求也没有那么高,只要对方能在对的时间给到他想要的情绪体验,就足够了,他们也不会把全部的感情寄托在第三者身上,更多的是以一种各取所需的心态在出轨。这种关系对他们而言,更像是一场游戏或一次冒险,他们精于计算投入产出比,尽量避免陷入麻烦。第三者可能只是他们满足某种特定需求(如性、陪伴、崇拜感)的对象,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灵魂伴侣。
这种男人出轨的动机,就像是吃完正餐之外再吃点零食,不会对第三者投入太多,更加不会影响他对待妻子的态度,有些人甚至因为零食吃得开心,回家反而对妻子更好更有耐心了.所以你会看到,不管男人之前跟第三者之间多么热乎腻歪,一旦东窗事发,出轨这件事给自己带来的麻烦>甜蜜,男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出奇的一致:先尽量两边安抚,实在不行,只能踢走第三者。因为他们的核心目标是维持现有婚姻的稳定(这通常意味着社会形象、经济利益、家庭结构的稳定),同时尽可能低成本地享受婚外情的乐趣。当两者冲突时,牺牲第三者往往是代价最小的选择。他们的行为逻辑是利己的,而非基于对任何一方深刻的情感依恋。
任何情感问题可私信,必回
那么有些人会问了,男人这样做是因为更爱妻子吗?
实际上男人对自己的妻子,除了感情,男人更在意婚姻带给他的意义,妻子能带给他的价值,所以你问我男人到底爱不爱妻子,我会认为对于这类型的男人而言,可能他们本质上是不知道爱为何物的。他们可能混淆了依赖、习惯、责任甚至利益计算与真正的爱。爱其实可以分为很多种,有多巴胺的一时激情,也有感恩陪伴的日久生情,更有自恋投时的自作多情..... 而许多男人在婚姻中,可能停留在较为浅层或功利化的情感模式中。
他们进入婚姻本质上就是一种按部就班的心态,遇到心仪的女人就谈个恋爱,谈到差不多的时间就结婚,在婚姻中遇到冲突就尽可能回避,发现自己避无可避就自行找办法解决。而他们能想到的办法多半是沉默敷衍或者转移注意力,如果客观条件允许出轨当然也会成为解决方案之一。他们缺乏深入沟通和解决亲密关系冲突的能力与意愿,习惯于用逃避或替代的方式来处理内心的不满和空虚。
一个连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都不重视的人,你又能指望他多珍视他人呢?一个无法真正理解自己、与自我内心世界连接的人,很难真正去理解并爱护另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往往被潜意识的需求和恐惧所驱动,而非清醒的、有意识的爱。
当然,这类男人中也不乏在婚姻中对妻子关怀备至的,只不过这些看似充满爱意的行为更像是一种程式化的模仿,它并非来自灵魂深处的表达,而是一种渴望得到更多肯定和认同,甚至获得更多回避冲突特权的索取行为。例如,他们可能通过物质付出或表面上的体贴来维持“好丈夫”的人设,但一旦触及深层次的情感交流或需要他们真正袒露脆弱时,他们便会退缩。这种“好”是有条件的,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对稳定关系的控制欲,或者是对社会评价的维护,而非无条件的爱与接纳。
至于那个被很多妻子关心纠结的问题:“男人对第三者的不舍到底是不是爱?”那要看你对爱的标准有多低了。如果仅仅是不习惯失去、留恋那种被崇拜的感觉、或者不甘心投入的沉没成本,那这远远达不到爱的标准。真正的不舍,如果是爱,应当包含弗洛姆所说的那些要素,但现实中,男人对小三的“不舍”往往掺杂了太多其他成分。
很多人对相爱的理解非常肤浅,以为只要一男一女看对眼了,彼此内心都有了那种想独占对方的冲动,就叫真心相爱了。其实这种程度的相爱脆弱得不堪一击,稍有变故就会引发我们内心强烈的焦虑、恐惧、嫉妒甚至怨恨。这种基于强烈情绪和投射的关系,很难经得起现实和时间的考验。
面对感情中种种相爱相杀的变故,我们总是习惯性归因于【他不爱我了】、【我不爱他了】、【他不值得】、【我们不适合】,却忘了去想一想,是不是因为我们在这段关系里根本没有袒露过真实的自己,也从来没有看见过真实的对方?我们是否戴着面具在相处?是否在用期望和要求代替了理解和接纳?我们总是用层层防御包裹自己,以防止自己受到伤害,却令自己与爱人之间的误解越来越深,把对方当成婚姻中的假想敌。真正的亲密,需要勇气去拆除这些防御,展现真实,也接纳对方的不完美。
张爱玲说:“生活的戏剧化是不健康的。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再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 我们对爱情和婚姻的认知,太多来自于外界灌输的浪漫想象和戏剧化模板,而非对现实关系的深刻体察和学习。这导致我们在面对真实关系的复杂性时,容易感到失望和困惑。
而人总是无法思考自己不知道的事,所以作为咨询师,我衷心的希望大家在遇到婚姻中的各种复杂迷局时,不要凭自己的感觉和想象去处理问题,不妨先问问自己:我真的懂得如何去爱一个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他人吗?我是否具备了经营一段长期关系所需的智慧、耐心和沟通能力?是否愿意为理解彼此的真实需求而付出努力?唯有从自身成长出发,才能更清晰地看清关系的真相,做出更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