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劝退师:在别人的感情里做一个卧底
撰文 | 赵雅静 编辑 | 孤鸽 来源 | 博客天下 ID | bktx2008
一场骗局
2015年初,王轩找到"小三劝退师"罗荣时,这个平日里风度翩翩的主任医师几乎要跪下来。彼时的王轩,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事业有成,家庭美满,育有一双儿女。然而,这一切都因一次医学援助任务而改变。
2014年,王轩被派往川西甘孜阿坝州进行为期两年的医疗援助。在偏远的高原上,寂寞催生了一段不该有的感情。他与20多岁的年轻女助手陷入了婚外情。这段关系如同真空中的火焰,热烈却注定无法长久。
援助期满后,王轩回到城市。面对重新回归的家庭温暖和职场晋升,他试图结束这段关系。"大家都是成年人,在一起你情我愿",他这样对女孩说。然而女孩的反应出乎意料——她辞去工作,在王轩家附近租房,日日纠缠。
"那怎么行呢?"五年后回忆这个案例,罗荣仍感棘手,"他有家庭、有事业,孩子要上学,工作刚晋升。起初他还想哄哄就过去,但事情远没那么简单。"
事态逐渐失控。女孩开始用烟头自残,最终发展到以自杀相逼。某日,王轩离开后又折返,在门外闻到了煤气的味道。"女孩说你要走就见不到我了",罗荣回忆道。
此时王轩的妻子仍不知情。为了保全家庭和事业,王轩找到罗荣,希望结束这段危险关系。这是罗荣从业以来罕见的由出轨方主动求助的案例,也是首个收费超过十万元的大单。
从签约那一刻起,一场历时近一年的精密行动就此展开。整个过程环环相扣,最终走向了连罗荣都始料未及的深度。
精心布局
计划从"侧面介入"开始——在第三者的人际关系中安插"卧底"。这个角色需要量身定制,最佳效果是劝退成功后,第三者都意识不到自己被专业团队"处理"过。
整个过程充满伪装与欺骗,就像一张精心编织的大网,将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捕捞"上岸,放归"更光明的未来"。
王轩的案例开局就困难重重——女孩几乎切断了所有社会关系,全身心投入这段感情。罗荣团队经过研讨,决定让王轩以"方便联系"为由,劝说女孩考取驾照。同时通过打点好的驾校关系,安排一名女性成员成为她的"闺蜜"。
这一招奏效了。从情感孤岛到重建社交,在团队的"帮助"下,女孩减少了对王轩的纠缠。而"卧底"的作用不仅是获取信任后的劝说,更要深挖问题根源以求彻底解决。
通过"卧底"的情报,罗荣发现女孩童年严重缺乏安全感。父母离异后跟随母亲生活,几乎没得到过父爱。母亲改嫁后对她的关心更少。"这样的成长经历必然造成心理缺失",罗荣分析道。
掌握这一关键信息后,团队立即调整策略。他们找到女孩母亲,安排几位大妈在公园"偶遇"聊天,自然地谈及子女情感问题。令人惊讶的是,母亲态度冷淡:"我管不了那么多,管好自己就行。"
直接沟通未果,罗荣又导了一出"戏"。他找来临时演员,在女孩母亲面前上演了一出因疏于管教导致女儿轻生的戏码。这场表演奏效了——母亲开始关心女儿的生活。
最终,团队抓住时机,联合女孩母亲和表姐共同劝说,并将女孩接回老家,远离了那个可以随时纠缠王轩的出租屋。但工作并未结束——伪装成闺蜜的"卧底"仍保持联系,确保不会出现反复。
三角迷局
罗荣自2012年开始从事第三者分离工作。彼时"小三劝退师"还未形成明确职业范畴。他更倾向使用"第三者"这个中性词,避免先入为主的道德评判。
"每个第三者都不该被简单定义为恶人,这是我们的基本职业立场。"罗荣说。
"小三"一词最早出现在2008年互联网,源于一起原配因丈夫出轨自杀的新闻事件。此后,影视作品的渲染使这个词带上了强烈的道德贬义。
这背后是高离婚率和出轨率的社会现实。民政部数据显示,2003年起中国离婚率连续15年攀升。中国人民大学潘绥铭教授2015年的调查显示,约每7.5个妻子和每3个丈夫中就有1人曾出轨。
原配、出轨方和第三者构成了婚外情的三角关系。"小三劝退师"的出现,为这种关系提供了人为干预的可能。
罗荣认为劝退第三者是一门"超高艺术","非常消耗精力"。每个案例都独一无二,需要定制方案,"连上厕所都在思考对策"。
他形容团队"艺高人胆大",曾将一名第三者招入团队工作,在眼皮底下施加影响。"每天都要演好这场戏,绝非易事。"
相比之下,王轩案例中的"第三方介入"更为常见。劝退师根据案例特点安插"卧底",达到劝退或破坏关系的目的。
罗荣偏好女性"卧底",因为多数第三者为女性,更容易接近。有时还能测试出轨男方。在一个案例中,他以家庭教师身份安插"卧底",结果发现男方"半个月就开始发情诗、约见面,后来查出他同时有多个情人"。
微博大V@晓生-情感修复师 拥有近200万粉丝,自称处理过近千案例,平均收费数十万元。他的团队擅长制造男性角色,"这个卧底要比出轨方更优秀",通过制造误会来破坏关系。
在一个案例中,团队安排"卧底"与第三者在男方公司附近的咖啡馆见面——那家店外观像酒店,恰被路过的男方看见,成功制造矛盾。
爱的迷思
婚外情常以"爱"之名开始。罗荣将第三者的爱分为"真爱型"和"所谓真爱型"。王轩案例中的女孩虽"爱得疯狂",但在罗荣看来仍属后者——"她的爱是沉重的,没有让彼此变得更好"。
"真爱应该是一种纯粹的付出。"罗荣说。
真正的"真爱型"案例对劝退师来说是巨大挑战。几年前,肖水找到罗荣,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故事:她发现第三者时,对方已介入她的婚姻九年。
九年前,丈夫带回家一个女孩,谎称是"兄弟的妹妹,被人骗怀孕了,来当保姆"。狗血的是,孩子正是丈夫的。肖水嫁入豪门,多养个保姆不算什么。八年多来,她视这个"妹妹"如亲人,分享一切。第三者则安分守己,对丈夫好也尊重肖水。
"通过深入了解,我判断这是真爱。"罗荣说。
真相曝光后,第三者第一时间向肖水道歉:"这些年我既爱他也恨自己。"她多次表示愿意离开,但丈夫总把她找回来。肖水不愿离婚——"这是个大家庭,离不得"。
面对这种情况,罗荣不奢求立即劝退,而是寻求"平衡"。"我的首要目标是减少家庭矛盾,降低损失。"他建议肖家资助第三者创业,孩子继续由肖水抚养,"毕竟相处多年也有感情"。
这个方案的关键是为第三者建立"个人成就感"。罗荣认为这能转移其对感情的执念,在其他领域实现自我价值。
职业伦理
从业近十年,罗荣始终保持着"上帝视角"——能清晰看透每段关系的本质。但有些案例的深层动机仍令他困惑。
晓生记得一个重庆快递员的案例:出轨对象是位条件远优于他的离异女性。"可能是各取所需吧",他只能这样解释。这个案例反而容易处理——晓生用伪装账号散布快递员"脚踏多只船"的谣言,很快就拆散了他们。
罗荣不愿简单归咎于第三者,而是从"时代问题""婚姻观""原生家庭"等更宏观的角度分析。"很多第三者都有创伤经历——父母婚姻问题、家暴、感情创伤或留守儿童经历,这些都会造成心理缺失。"
除了第三者,原配在婚外情中也"功不可没"。晓生指出,大多数出轨都是婚姻内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结果。罗荣补充说,原配的强势、唠叨、疏于打扮甚至拒绝亲密关系都可能是诱因。"要真正劝退第三者,原配必须做出改变。"
这份职业给罗荣带来了独特的视角。见过太多失败婚姻,他更懂得经营之道。即使工作侵占私人时间,他也会设法补偿家人。职业操守也让他抵御诱惑:"小三劝退师若有小三,就是天大笑话。"
罗荣视自己的工作具有社会价值:"家庭是国家的细胞,家庭稳定社会才稳定。"他坚信婚姻制度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
采访前一天,一位委托人坚持要请罗荣吃火锅。推辞多次未果,他最终赴约。在这行,每挽救一段婚姻都是一枚职业勋章。对于这份成就感,罗荣用最朴实的词形容:"助人为乐"。
从业十年,他从未怀疑过自己的方向:"如果没人做劝退工作,是否意味着社会认可第三者的存在?"当被问及出轨问题是否真能靠职业手段解决时,罗荣认为这个问题太"消极":"无论如何都要面对。也许五年、十年甚至五十年都解决不了,但情况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