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称“什么都不图”的小三,到底在想什么?
(作者:陈曼)
无数来访者经历背叛后讲述自己婚姻的故事,在某次咨询以后,我曾思考过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时候,让被出轨者对婚外情以及第三者,产生难以抑制的厌恶与仇恨?
很多人对于婚外情的极度鄙视,并不是因为这段感情到底是否关乎于爱。身处婚外情的人,总在期盼打着一个所谓"爱"的幌子,道德绑架整个社会的原谅,以合理化自己的问题。
有部电影当中曾有这样一句台词:"有些人的爱会吸走周围所有的光,然后抱怨世界太黑暗。"先不提这爱到底真不真,不图钱、不图家庭,但原配伴侣是要妥协的,子女是无所谓的,但图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得给自己的"纯爱"让路,甚至还要以此为胁迫让社会给自己情感认同。
纯爱什么?纯爱让大众接受自己行为的漏洞,纯爱洗脑大众有爱就可以不顾礼义道德的想法,纯爱让一个家庭中无辜的其他人来帮你承担这份感情后的痛苦?
1. 第三者行为的本质界定
首先,第三者以及婚外情的标签定义,跟爱或不爱,谋财还是纯爱压根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行为界限比情感性质,更能定义第三者本质。
任何人都有爱他人的权力,倘若真被有家庭的人深深吸引,这是一件正常的事。但是这份爱要有尊重,就必然需要克制,保持距离,直到对方单身或因自己的原因离开家庭。在这个结果发生之前,没有任何主动暗示,没有任何异常接近,论迹不论心,就算爱到自己痛彻心扉,也不会在婚姻存续之间有对方有任何接触,那也不是第三者。
但与此相反,很多试图发展婚外情的人,会认为自己并不是主动开启婚外情,自己就是被动的回应,不想要什么名分,不逼迫对方离婚。但是处处表现我等你,处处暗示我只想跟你在一起,与在稳定关系中的对方,没有任何行为界限,这就是第三者。
在行为界限之下的汹涌感情,可以是纯爱,但一旦试图澎发而出,那就势必接受第三者这个角色的社会审判。人不能既要有要,更不能颠倒黑白。
2. "道德脱离"的心理机制
没人否定第三者可能有爱,但很多美其名曰真爱无法控制的人,自觉洗脱自己的道德问题。纯爱就可以杀人放火不受惩罚?纯爱就能够为所欲为还希望被众人称赞?
人可以用自己的行为守护自己的纯爱,可以离婚,可以不婚,可以妥善安置好一切后,再新的接触。但问题是,很多人自己是软弱的,承受不了后果,于是试图用别人的行为来守护自己的感情。无法用尊重来保护自己的感情,自己选择将自己的感情放在了众人指摘的地步,还要试图洗脑周围所有人,假惺惺的把自己择干净。
如毛姆所洞见:"人为了使自己显得高尚,总能想出各种奇妙的理由。"当"纯爱"成为道德脱离的遮羞布,所谓不图名利的高尚,不过是试图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放在所有道德观念之前,但却试图摆脱所有的道德宣判。
2.1 第三者之爱:道德脱离的深度心理
当"真爱"成为婚姻围城的借口,当"不图钱、不图家"的宣言被视作纯洁的旗帜,一种微妙而危险的心理正在产生——它在个体内心与集体文化中编织了一张自我合理化的网,试图将一段本质扭曲的关系装扮为纯粹爱情的神话,也就是自恰地"道德脱离"。
每个人对自己不道德行为,总会产生一种特定的认知倾向,以重新界定自己的行为,最大程度地减少在不道德行为中的责任、降低对受害者痛苦感受的认同,重新定义、淡化结果。在出轨者和第三者的视角当中,婚外情反而在这种荒谬的自恰中改变了。
通过道德脱离的认知,认为婚外情是超越世俗的真爱,从而淡化责任:
出轨者认为对方什么都不图是真爱
第三者则认为对方的婚姻本身就有问题,不是自己造成的
最终试图淡化后果,进行更加荒谬的比较,认为比起那些图钱图利的婚外情,自己高尚多了,主动剥离行为本身的道德重量。不图钱、不图家的宣称,正是这种洗白策略的核心——试图将行为锚定在"无私爱情"的崇高领域,从而屏蔽对破坏他人婚姻稳定性的道德审视,这是一种深度的自我催眠。
然而,无论情感如何被美化,第三者身份始终是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伤害,永远无法通过主观意愿的包装而改变其本质。
2.2 社会文化的影响
为什么这种美化在悄无声息地大行其道?这种强行"自恰"并非空穴来风,同样也有社会中认知理论的影响。
极端个人主义与自我实现的执念:
现在的社会潜意识,开始推崇个人情感满足与自我实现为最高价值,所谓的自我感受被无限神化,其过程对伴侣、孩子、家庭造成的伤害便被合理化甚至忽略。当"我的感受最重要"开始成为一种潜在信条,逾越道德边界便不再是更加沉重的负担。
社会对宏大叙事的解构:
当今社会开始对传统婚姻道德以及家庭责任进行解构,也相应带来了道德模糊。当"没有绝对真理"、"所有关系模式都值得尊重"被无限泛化,便可能弱化对特定关系中潜在伤害的批判,为自恰和美化提供了看似开放包容的空间。
"浪漫自由"的持续催眠:
社会文化长期灌输真爱至上、命中注定、超越一切阻碍的浪漫神话,将爱的定义开始绝对化、神秘化,剥离其社会和责任属性。当婚外情被套入这个命中注定的真爱幻觉时,这种畸形关系的破坏性就被掩盖,完成最广泛也最深层的集体催眠。
真正的勇气,不在于为禁忌之爱披上纯粹的幻想,而在于直面自身欲望的复杂性,在尊重既有契约的前提下直面感情。健康的亲密关系,从来不是自我催眠,而是清醒认知下的坦诚与责任。只有当人具备能力区分感觉与责任,才能避免将个人的情感泛滥,变成刺向他人的伤害。
3. 婚外情的客观审视
不同的群体对于第三者以及婚外情的看法是不同的。正如出轨者感觉第三者不图钱不图名是真爱,甚至第三者也会认为自己追求感情何罪之有。当处于三角关系的时候,其实对哪段情感关系的评价都会存在主观色彩。但是很多人并不理解婚外情为什么格外特殊,我们可以将这个情感关系压缩成一个模型来理解。
经济学当中有一个理论,叫做"帕累托最优"。将这个理论从经济学平移到情感领域,就是在阐述这样一个道理:当一段关系中无人利益受损,且至少一方获益时,才符合健康关系的进化原则。即一段健康、可持续的关系进化,其底线应是"无人利益受损",且至少一方能从中获得实质性增益,这构成了情感关系伦理的基础门槛。
任何关系的改变或状态,如果必须以损害一方(尤其是被蒙蔽、未同意的一方)的合法权益为代价,无论其表面看起来多么美好或无害,都违背了关系健康进化的基本原则,本质上是不可持续且蕴含巨大风险的。因此,婚外情关系从建立之初,就彻底违背了"帕累托最优"原则。
从而忽略了很多隐形成本,人们总会忘记,情感中的伤害存在滞后性和主观性,这正好解释为什么婚外情总伴随迟早要还的宿命感。感到婚姻不满足,正确的路径是沟通、表达、寻求新的相处模式,或者在诚实、透明、尽量减少伤害的前提下结束关系,这个过程符合"帕累托改进",符合长久发展规律。而非选择一条必然损人、最终也大概率不利己的捷径——婚外情。
对于出轨者而言:
享受家庭稳固和婚外刺激
却看不到未来自己积累的情感资源彻底崩塌
认为与第三者是真爱,却全然不敢落地
对于第三者而言:
享受无枷锁的情感
却不顾海市蜃楼的结局
最终浪费时间,无法放手沉没成本
所以一切基于"不图爱、不图家庭"的自我欺骗都将土崩瓦解。
4. 婚外情的必然结局
在这种心理的最优选择下:
出轨者可以在曾经接受"不图自己任何"的第三者上赶着奉献
但势必也要接受"自己失去所有"的悲惨结局
此时:
第三者曾经看似纯爱的痴情
自己好像极具魅力的自我暗示
在失去家庭、社会支持、事业支柱以及外界光环后
便会证实"贪图被付出永远代价高昂",免费的永远最贵
倘若出轨者认定这就是真爱,就必须要接受这"真爱"造成的结局,而不是:
一边两头侵占
一边美化错误
一边空喊真爱
一边让家庭妥协
却又无法接受离婚
第三者可以表明自己"不图钱权名利"的痴心一片,但最终势必也要接受自己真的"什么都得不到,什么都被摧毁"的结果。看似自己付出感情,包容出轨者的一切,实际上到最后真正落实了什么都未得到的结果,也真的没有几个人能坦然接受。
因为在婚外情一开始,这种"什么都不图"且又用潜在情感成本来绑架的畸形感情存在,就违背了情感关系长久存在的本质,结果并不会因为怎么说便陪着演戏。说过什么都不图,什么都不要,就真的别要,而不是一边喊着我爱你,一边把手伸向背后更大的索求,最后发现一无所得后恼羞成怒。
到底是真的不想要,还是不能说?到底是真的"真爱",还是自欺欺人?
5. 婚外情撕扯的真相
表面看来出轨以后,婚姻似乎是痛苦的漩涡。然而现实当中,出轨者与第三者之间那场始于隐秘欢愉、终于赤裸互噬的战争,才会真正更加惨烈。
婚姻之内的撕扯,纵然痛苦尖锐,却仍受法律、伦理、社会关系乃至共同记忆的框架所约束。而出轨者与第三者一旦撕扯到最后,便是一场毫无缓冲的搏杀。因为婚外情一切施加于另一段稳定关系的压力,都会重新反噬在自己身上。
当"不图钱权名利"的纯爱谎言在现实面前土崩瓦解,曾经用以自我催眠的真爱光环瞬间化作笑话:
第三者无欲无求的痴情,会成为指控对方虚伪凉薄的利证
出轨者昔日引以为傲的魅力与承诺,会变成对方眼中最恶毒的欺诈
他们以原配伴侣的牺牲作为"自己感情"的祭品。但所谓不图任何的感情,在真正失去一切的恐惧面前,必然会暴露出人性深处最赤裸的占有欲与不甘心。曾经用来麻痹良知的"什么都不图",最终也会化为"凭什么我什么都得不到"的疯狂内耗。
婚外情撕扯的惨烈,正是人性中最真实又复杂的写照。无人能逃脱因果,一切以他人正当权益为垫脚石的获益,终将反噬自身,重新证明人性的复杂和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