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图钱,为什么有人还会愿意做第三者?
在探讨婚外情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时,我们发现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许多第三者选择与已婚者建立关系,其动机并非单纯为了金钱。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
很多第三者确实是为了金钱而选择与已婚对象在一起,这种关系类似于一场交易。第三者付出身体或者一些言语上的关心,来换取已婚者的金钱与物质上的付出,这种功利性的关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理解的。但事实上,还有一部分第三者,他们和已婚者在一起,并不贪图对方的物质,这就显得很奇怪了。
深入分析这种现象,我们会发现:如果一个第三者不图已婚者的钱,而是去相信自己和已婚者的感情是真爱,那么往往是因为第三者自己对于自己的极度不认可,才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这种自我价值感的缺失,使得他们更容易被一些特殊的情感关系所吸引。
一个内心极度缺爱的人,面对一些诱惑,是很难把持的住自己的;毕竟自己都快被冻死了,哪还管的上这份温暖是否符合道德伦理呢?这种迫切的情感需求,往往会压倒道德判断。所以,当一个人内心极度的孤单、空虚、缺爱的时候,即使是已婚者的关心和爱护,也会让自己觉得非常的温暖。而一旦体会到这种温暖之后,可能就再也放不下了。
这种情感依赖的形成机制值得关注:而相信自己和已婚者的感情是真爱的第三者,往往很难摆脱婚外恋,因为ta在其它地方很难得到这样的温暖。这种特殊的情感供给,创造了一种病态的依赖关系。
或许有的人会奇怪,毕竟和正常人谈恋爱也可以得到幸福呀?那为什么还非要和已婚者恋爱,让自己成为他人婚姻的第三者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于:因为对于这部分人来说,普通的恋爱是没法给到自己足够的温暖的。正常的恋爱中,是需要相互付出、彼此支撑的。而对于这部分人来说,ta们可能没有爱人的能力,只能够单方面的接受他人对自己爱,所以ta们即使和普通人恋爱了,也很难长久下去。
婚外恋对这类第三者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而婚外恋对于第三者来说,有一个很有诱惑的地方在于婚外恋的已婚者可以"类似于无条件"的去爱第三者,因为第三者愿意和已婚的自己在一起的时候,就已经做了极大的牺牲了,所以第三者少付出一些东西,已婚者也不怎么在意。这种不对等的关系模式,恰好满足了某些人只愿接受不愿付出的心理需求。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所以,一个第三者即使不图已婚者的钱,其实两个人也是在这段感情中,各取所需。第三者可以得到已婚者无条件的关注、关心与温暖;而会选择婚外情的已婚者可以得到一些新鲜感、一个更年轻、漂亮的身体等等。这种交换虽然不以金钱为基础,但仍然是一种各取所需的关系。
然而,这种关系的可持续性值得怀疑:但这样的婚外情,往往没法长久,相比于那些直接图钱的第三者,图爱的第三者更难维持婚外情的关系。因为贪图爱的第三者内心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因为内心过于空虚、空洞,所以对于温暖的渴望是会越来越高的,总有一天,ta的对象会不耐烦,觉得不堪重负,最后选择远离。
这种关系的发展轨迹往往呈现以下特点:因此,当自己面对已婚者的诱惑,自己有些把持不住的时候,或者自己已经把持不住了,已经沦陷了,自己记得寻求帮助。面对这样的一份感情,其实自己即使有一天成功上位了,自己可能还是难以得到幸福。毕竟一个能够在婚内出轨的人,ta很可能会再次的出轨,而自己在这样的婚姻中,也只会一直缺乏安全感。
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安全感很多时候是需要自己给予自己的,如果自己内心是缺乏的,那么是需要自己来弥补的,而别人给予的温暖只是暂时性的让自己暖和一些,更长时间之后,自己的内心的空洞依旧还是空洞的。这个认知对于摆脱不健康的情感依赖至关重要。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类第三者往往具有以下特征:
童年时期缺乏足够的关爱和关注
自我价值感低下,需要通过他人认可来确认自身价值
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型人格特质
对亲密关系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缺乏建立健康亲密关系的能力
这种心理状态的形成通常与成长经历密切相关。那些在童年时期未能获得足够情感滋养的人,往往会在成年后不断寻求补偿性的情感体验。而婚外情中那种"禁忌之爱"的刺激感,以及对方为这段关系冒险的行为,都会被他们错误地解读为"真爱"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感模式具有自我强化的特性。每一次参与这样的关系,都会进一步削弱当事人建立健康关系的能力,形成恶性循环。要打破这个循环,通常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和持续的个人成长。
对于身处这种困境的人,以下几点建议可能有所帮助:
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处理童年创伤
通过正念练习等方式提升自我觉察能力
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丰富精神世界
学习建立平等的友谊关系
逐步发展爱与被爱的能力
归根结底,健康的亲密关系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础上。任何建立在一方牺牲或痛苦之上的关系,最终都难以带来真正的幸福。认识到这一点,或许能帮助更多人避免陷入不健康的情感关系,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