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偶出轨,如何查询其与第三者的开房记录?
在笔者办理的婚姻家事案件中,有很多的离婚纠纷是由于一方当事人出轨导致的。此时采取合法、有效的行动,收集出轨方出轨的证据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开房记录作为出轨的重要证据之一,一方面有助于证明夫妻感情破裂,达到判决离婚的法定条件;另一方面有助于证明对方存在过错,以获取损害赔偿或者在分割财产时予以多分,从而帮助无过错方争取更多的合法利益。那么该如何合法调取出轨方的开房记录呢?
一、合法调取出轨方的开房记录的方法
(一)自行搜集对方的开房记录
这里主要是通过第三方软件(如酒店预订软件)获取配偶的订房记录、支付记录以及出行记录等。一旦察觉对方有出轨的可能,当事人应多留意对方在日常生活中的可疑之处。在有机会查看对方手机时,可重点查询去哪儿、携程、飞猪等APP中有无订房记录,行车记录仪、打车软件中有无出行信息,美团、饿了么等软件中有无订餐位置信息,支付软件中有无向酒店支付的信息以及与异性的聊天记录中有无提到与开房相关的内容。
在发现相关蛛丝马迹时,如果能够录屏或截图最好,如果没有条件,那么可以记下时间、地点,以有助于为后续向法院申请调查取证时提供有关线索。需要注意的是,自行搜集证据时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侵犯他人隐私权。
(二)向法院申请调取对方的开房记录
我们都知道,现在入住宾馆,需要登记身份证信息。而宾馆的身份证登记系统,都是和公安局监控系统联网的,宾馆只要录入身份证信息,派出所那边马上就会知道。通常来讲,本地公安局只负责本地宾馆的记录,如果你要查询外地的开房记录,必须到当地公安机关去调取。
至于调取主体,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开房记录只有公安机关、检察院和法院能够调取。如果怀疑对方出轨想要查询其开房记录,应当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由律师向法院申请调查令,然后律师持调查令去宾馆或派出所调取。
需要提醒的是,向法院申请调取开房记录须注意三点:
第一,调查事由较为重要。如果与案情没有太大联系或者不是关键、核心证据,法院大概率不会同意申请。
第二,需要提供基本线索。例如宾馆名称、较为具体的时间段以及对方疑似开房的其他证据材料等。如果没有线索,法院很可能不会支持;
第三,提出申请要及时。虽然酒店的开房登记信息(时间、人数、身份证信息)会长久保存,但酒店的监控录像的保留时间却较短,一般仅为30天。因此,一旦发现对方的开房线索又下定决心一定要离婚,建议通过向法院申请证据保全的方式固定开房出轨的相关证据。
二、调取出轨方开房记录的注意事项及建议
(一)调取方式的合法性问题
在民事诉讼中,证据需要满足三性,即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开房记录的合法性主要取决于其来源是否合法。根据取证主体与取证手段的不同,实践中的开房记录主要有自行搜集的、申请法院调取的,以及通过私人关系、权钱交易等非正当途径取得的。
由于开房记录涉及到公民的个人隐私与信息安全,如果在法庭上不能证明其取得证据途径的合法性,那么该证据便会因为真实性无法核实或来源非法而被法院排除使用。在一起真实的案件中(案号:(2017)豫17民终3401),丈夫提交的开房记录因系复印件,无法与原件核对,而且没有公安机关印章,也无经办人签字,被妻子指控涉嫌伪造证据,最终法院对该份证据不予采信。因此,调取开房记录一定要通过合法方式,花钱"托关系""找人"不可行。
(二)几点建议
一是当事人应有证据意识,在发觉对方可能出轨时,应立即咨询律师,通过合法的手段与方式,搜集对方的开房时间、地点、酒店名称等具体信息;
二是留意生活中能够证明对方存在出轨行为的其他证据或线索,形成有效的证据链条,有利于法官达成内心确信;
三是不要通过聘请私家侦探等非正规途径调查、获取对方与第三者的亲密照片、视频以及开房记录,此类证据很可能被依法排除,甚至招致其他法律风险和法律责任。
三、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一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一)重婚;(二)与他人同居;(三)实施家庭暴力;(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五)有其他重大过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
四、实务建议
证据收集要全面:除了开房记录外,还应该注意收集其他相关证据,如聊天记录、转账记录、消费记录等,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注意时间节点:发现配偶可能有出轨行为时,要立即开始收集证据,避免关键证据灭失。
咨询专业律师:建议在律师指导下进行证据收集工作,确保证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证据保全:对于电子证据,建议及时进行公证保全,防止证据灭失或被篡改。
保护自身权益:在收集证据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采取过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