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给小三的钱能要回来吗?
一、赠与行为的法律性质
1. 赠与行为的定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五十七条,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在婚外情关系中,出轨方往往通过转账、购买房产、奢侈品等方式向第三者赠与财产,这种行为是否有效,取决于多个因素。
2. 夫妻共同财产的处分权
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工资、奖金、劳务报酬、投资收益等财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夫妻对共同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但超出日常生活需要的重大财产处分,必须经过双方协商一致。
如果一方未经配偶同意,擅自将大额财产赠与第三者,这种赠与行为可能因侵犯配偶的财产权而被认定为无效。
二、赠与第三者财产的法律效力
1. 赠与行为可能因违背公序良俗而无效
《民法典》第八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第一百五十三条进一步明确,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婚外情本身违背了社会道德和婚姻忠诚义务,而出轨方赠与第三者财产的行为,往往带有维持不正当关系的目的,可能被法院认定为违背公序良俗,从而导致赠与合同无效。
2. 配偶有权主张返还财产
由于赠与的财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未出轨的一方(即配偶)可以依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主张赠与行为无效,并要求第三者返还财产。司法实践中,法院通常支持配偶的诉求,判决第三者返还受赠财产。
三、司法实践中的裁判规则
1.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原配起诉小三返还赠与财产
在(2020)京01民终XXXX号案件中,丈夫在婚姻存续期间向第三者转账50余万元,并为其购买奢侈品。妻子发现后起诉至法院,要求第三者返还财产。法院审理后认为,丈夫的赠与行为侵犯了妻子的财产权,且违背公序良俗,判决第三者全额返还受赠财产。
案例2:小三主张“借款”抗辩失败
在(2019)沪02民终XXXX号案件中,丈夫向第三者转账30万元,第三者辩称该款项系借款而非赠与。但由于未能提供借条或其他证据证明借贷关系,法院最终认定该款项属于赠与,并判决返还。
2. 法院的裁判要点
财产性质:赠与的财产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赠与动机:是否存在维持不正当关系的目的?
第三者是否善意:第三者是否明知对方有配偶仍接受赠与?
举证责任:原配需证明赠与事实,第三者需证明款项的合法来源(如借款、劳务报酬等)。
四、如何追回赠与第三者的财产?
1. 收集证据
要成功追回财产,原配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包括:
转账记录:银行流水、支付宝、微信支付记录等。
消费凭证:购房合同、奢侈品购买发票等。
聊天记录:出轨方与第三者的暧昧聊天记录,证明赠与与婚外情相关。
证人证言:知情亲友的证言。
2. 提起诉讼
原配可以作为原告,将第三者列为被告,出轨方可以作为第三人参与诉讼。诉讼请求通常包括:
确认赠与行为无效;
判令第三者返还受赠财产;
要求第三者支付资金占用期间的利息(如有)。
3. 执行阶段
如果法院判决第三者返还财产,但其拒不履行,原配可申请强制执行,查封、扣押第三者的银行账户、房产或其他财产。
五、第三者的抗辩理由及应对
1. 第三者可能提出的抗辩
主张款项是借款:若无法提供借条或还款证据,法院通常不予采信。
主张是劳务报酬:需提供劳动合同、工作记录等证据。
主张不知对方已婚:若原配能证明第三者知情,该抗辩无效。
2. 法院如何认定?
法院会综合考量第三者的主观状态(是否善意)、款项用途、双方关系等因素。如果第三者明知对方有配偶仍接受大额赠与,法院一般不会支持其抗辩。
六、特殊情况下的处理
1. 赠与财产已消费或转移
如果第三者已将受赠财产用于消费(如购买奢侈品、旅游等),法院可能判决其折价赔偿。若财产已转移给他人,原配可追加相关方为被告,要求追回。
2. 出轨方与第三者育有子女
某些情况下,第三者可能以“抚养费”为由抗辩。但非婚生子女的抚养费应以合理必要为限,超出部分仍可能被认定为无效赠与。
七、法律建议
尽早采取法律行动:发现配偶赠与第三者财产后,应尽快收集证据并起诉,避免财产被转移或消耗。
咨询专业律师:婚姻财产纠纷涉及复杂的法律问题,建议委托婚姻家事律师处理。
避免私下冲突:不要采取暴力或威胁手段,以免触犯法律。
八、相关法律规定
《民法典》
第8条(公序良俗原则)
第153条(违背公序良俗的法律行为无效)
第657条(赠与合同)
第1062条(夫妻共同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
第28条:夫妻一方擅自处分共同财产的法律后果。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自愿给小三的钱,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要回来的。关键在于原配能否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赠与行为的非法性,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司法实践中,法院通常会保护婚姻家庭的稳定性,打击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不当赠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