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停的找情妇,而且找的都是有夫之妇的男人是什么心理?
他“性成瘾”。你看你说的:男人一直也都在外面找情妇,而且不停的换情妇,即使夫妻关系很好的时候也会在外面找情妇,只有刚刚结婚的时候头两三年不会去外面找女人。
这样的行为模式已经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即使表面看起来婚姻美满,他也无法控制自己寻求新鲜刺激的冲动。那两三年的"安分守己"不过是为了维持新婚形象而勉强自己的伪装。
这样的男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个男人和他妻子结婚前就是很喜欢在外面找女人的那种,所以和妻子结婚的时候虽然已经工作了几十年还是两手空空。
他的问题根深蒂固,从年轻时就已显现端倪。几十年的工作生涯本该有所积累,却因为将大量时间精力耗费在寻花问柳上,最终一事无成,连基本的物质基础都没有打好。
在心理学的视野中,有一类人会有"成瘾特质",也就是说这样的人,非常容易对某种事物产生"瘾症",比如赌徒、物质滥用者(吸毒者、酒精成瘾)、性成瘾、购物狂、网络游戏上瘾,等等。
这种成瘾特质往往源于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的缺失。他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外界刺激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就像饮鸩止渴,永远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
电影《羞耻》男主从性瘾症到得到救赎的过程
这部电影深刻地展现了一个性成瘾者的内心挣扎。男主角在欲望的泥沼中越陷越深,最终在自我毁灭的边缘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寻求救赎之路。
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容易进入一个他们创造的虚拟空间,以这个虚拟的现实替代现实生活,试图创造一个壳,然后永久地躲在里面,否认现实的存在。
这个虚拟空间是他们逃避现实的避风港,在这里他们可以暂时忘记生活中的烦恼和责任。但越是沉溺其中,就越是与现实脱节,形成恶性循环。
题主的问题,既然他婚前就这样,这么这么多年也还是这样,你为什么和这样"烂根子"的人纠缠了这么多年,而且看你的题干,你还是想要和他在一起,想要改变他让他忠贞。
明知道对方的本性难移,却仍然抱着改变对方的幻想,这种执念往往比成瘾本身更可怕。它让人在无望的关系中不断消耗自己,直到精疲力尽。
他可是"工作几十年"还这样的,不是小男孩!
几十年的行为模式已经根深蒂固,改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已经不是一时糊涂或年轻冲动,而是深入骨髓的性格特质。
如果你看过茨威格(说命运中所有礼物早就暗中标好价格那位)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就会对这种成瘾者的特点有非常深刻的体会。
这部小说生动地描绘了成瘾者的心理状态:明知道自己在走向毁灭,却无法自拔。那种对刺激的渴求已经超越了理性,成为一种本能的需要。
在茨威格这部小说里,一个贵族女子见证了一个赌徒是如何在她面前崩溃的,当她被他的脆弱所打动,并资助他一笔钱以后,却在不经意间发现他拿着可以自救新生的钱重新回到了赌台前……
这个场景形象地展示了成瘾者的特点:即使有机会改变,他们也会选择继续沉沦。因为成瘾已经成为了他们身份的一部分,放弃成瘾就意味着否定自我。
有问题的何止是他,还有你啊,没有你的配合,他兴风作浪不了这几十年。
任何一段不正常的关系都是两个人共同维持的。一方的放纵需要另一方的容忍,一方的任性需要另一方的退让。这种默契的共谋让问题持续存在。
那么这样的人,为何对某些女人来说,有致命的吸引力?这首先要从这些具有成瘾特质的人说起,一般而言,具有成瘾特质的人,往往会有一种"病态美学",也就是他们可以堂而皇之地将他们种种脆弱、崩溃以及无助公之于众,而毫无顾忌,他们甚至以自己的病态为食,供他们顾影自怜,反复把玩。
这种毫不掩饰的脆弱感对某些女性来说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它激发了她们内心的保护欲和拯救欲,让她们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是特别的。
或者说他们这样公然兜售他们的可怜和软弱,就像是《怪物史莱克》里面那只大眼睛的猫侠盗一样,一旦它用那双孩童般清澈而无辜的眼神看着你的时候,往往会有一批女人被打动。
这种刻意展现的脆弱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操控。它让女性放下戒备,产生"只有我能理解他、帮助他"的错觉,从而陷入情感的陷阱。
这些女人往往是母爱过重乃至泛滥的,她们随时准备投入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救赎运动"。
过度发展的母性让她们把伴侣当成需要照顾的孩子,把一段问题重重的关系美化成伟大的救赎之旅。这种自我牺牲的悲壮感让她们无法自拔。
更何况,这些"脆弱"的小灵魂们,往往因为长期浸泡在诗意的"病态"中,往往因为敏感而很有才华和天分,有着让人赞叹的创造力和感染力。
他们的敏感和脆弱确实可能带来某种艺术气质,但这种才华往往是以生活的混乱为代价的。就像燃烧自己来发光,最终只会留下灰烬。
他们具有一种很强的"穿越能力",这种穿越能力来自他们的边界的透明感,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他们选择了不长大,让自己脆弱的孩童状态一直保持到成年,一个孩子是最没有边界感的。
这种边界感的缺失让他们可以轻易突破正常人的心理防线。他们像孩子一样直接表达需求,不顾及社会规范,这种"纯真"反而成为他们的魅力所在。
所谓边界感就是指一个人是否有自己的原则和自我感,一个处于童年早期的孩子,比如3到5岁的孩子,他们是很难有边界意识的,他们的人生主要任务是发展依附关系和安全感,而不是从依附中走出来。
健康的心理发展应该是一个逐渐建立边界、走向独立的过程。但成瘾者往往停滞在这个早期阶段,永远在寻找可以依附的对象。
但可惜的是,似乎他们的心理发展到了这个时期就好像时针停止了。
这种心理发展的停滞是悲剧性的。他们拥有成年人的身体和欲望,却保持着孩童的心理模式,这种不匹配注定会带来无数冲突和痛苦。
他们为什么会将自己一直保持在孩童的没有自我的状态呢?让我们假想一下: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他在一个母爱甚重的环境下长大,他发现自己努力成为男子汉的行为并不能得到妈妈的真心喜欢,而只有当他生病的时候,当他流泪的时候,当他脆弱和可怜的时候,妈妈才会对他温柔。
这个假设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很多成瘾者的行为模式是在童年时期被无意中塑造的。他们学会了用脆弱来换取关爱,这种模式伴随他们一生。
于是他是这么定义爱的:爱=脆弱。
这个扭曲的等式成为他情感世界的核心法则。他相信只有展现脆弱才能获得爱,于是不断制造需要被拯救的情境。
他从小被训练得具有超级表达脆弱的能力,他的脆弱是被鼓励和支持的,因为妈妈需要有一个小孩子来永远抱着,于是他就选择不再长大,来满足妈妈想要永远抱着孩子,永远能照顾孩子的愿望。
这种母子关系的扭曲让他在潜意识里拒绝成长。长大意味着失去母亲的特殊关爱,这对他来说是无法承受的损失。
这样的小孩子,是不愿意进入社会成为成人的,因为他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妈妈或者爸爸的暗示,那就是当他具有独立性乃至成长的时候,他就不能再获得爸爸妈妈的爱。
父母的潜意识信息塑造了他的价值观:保持幼稚才能被爱,追求独立就会失去爱。这种矛盾让他永远在依赖和独立之间挣扎。
于是他是这么定义爱的:只要我一直当一个脆弱的小孩,我就会得到爸爸妈妈的爱;如果我要长大,那么就会没有这样的爱。
这个定义成为他情感生活的指南针。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在重复这个模式:用脆弱换取关爱,用依赖维持连接。
所以这样的孩子一旦到了成人年龄,他们往往会将自毁进行到底,因为他们通过将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而让自己进入熟悉的爱的模式。
自毁对他们来说不是意外,而是必然。只有在困境中,他们才能感受到被关心、被照顾的"爱"的感觉。
将自己毁得不成样子,是因为他们只会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爱;所谓寻找一个合适的人,只是寻找一个愿意像他妈妈那样,永远用这种让他生病的方式爱他的人而已。
他们在亲密关系中不断寻找母亲的替代品,希望找到一个永远包容、永远照顾自己的"完美妈妈"。这种不切实际的期待注定会落空。
或者说,他们的情感形态就是"索取者",索取者在爱情中的姿态就是不断通过自己的"病态"来吸引"爱心过度"的人来咬饵,以此获得他们想要的爱。
这种索取是无止境的,因为他们内心有个永远填不满的空洞。再多的爱和包容都无法真正满足他们,只会让他们索求更多。
这种人,我们往往称之为"永恒少年",他们一生都在寻找一个"完美妈妈",所以你在题干里说:"一个不停的找情妇,而且找的都是有夫之妇的男人是什么心理?"
"永恒少年"永远在寻找,却永远找不到。因为他们寻找的不是平等的伴侣,而是不可能存在的完美母亲。
他几十年都找不到一个年轻姑娘吗?因为他找的是"妈妈",不是"女儿"。
选择有夫之妇并非偶然。这些女性往往更具母性特质,更能包容他的任性。同时,这种禁忌关系本身也满足了他对刺激的渴求。
怎么拯救?对不起,你要先拯救自己的"圣母心",他才可能真正长大。
试图拯救对方只会让问题更严重。真正的改变必须从自己开始,打破这个相互依赖的恶性循环。
你们现在的模式,是相互"绞杀"的,而不是相互"救赎"的。
表面上是在互相需要,实际上是在互相消耗。这种关系不会带来成长,只会让两个人都陷入更深的困境。
你不当"妈"了,他就不当"儿子"了。
改变必须从边界开始。当你停止过度付出,对方才可能开始学习为自己负责。
棍棒底下出孝子,你懂吗?
这句话在这里的意思是:有时候,严厉的界限和坚决的态度比无条件的包容更能帮助对方成长。溺爱只会助长依赖,适当的"狠心"反而能促人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