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劝退小三、私家侦探、小三调查机构:关于出轨的9个心理学发现
深圳市劝退小三、私家侦探、小三调查机构:关于出轨的9个心理学发现
上海社科院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婚外情”是目前导致中国人离婚的主要原因,占到离婚原因的40%。
这个数字背后折射出当代婚姻关系的脆弱性,也反映出社会转型期人们在情感价值观上的迷茫与困惑。当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层面的需求却往往被忽视,婚姻这座围城内外的人们都在寻找情感的出口。
“出轨”这种行为也是心理学家们很喜欢研究的行为。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到现代行为心理学,出轨这一人类特殊的情感行为一直是学者们试图解开的谜题。它不仅涉及个人心理,还与社会文化、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等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
伴侣为何会出轨?
出轨的人有什么特征?
是什么导致了出轨?
……
这些问题困扰着无数身处婚姻中的人们,也推动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每个出轨案例都是独特的,但又遵循着某些共同的心理规律和行为模式。
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心理学家们有了很多发现。这些发现中有不少都会颠覆很多人过去的认识。
比如,传统观念认为经济独立的一方更容易出轨,但研究显示事实可能恰恰相反。这些反直觉的发现帮助我们更客观地理解出轨这一复杂现象。
给大家分享9个心理学家近些年的发现。
01 越在经济上依赖伴侣的人 越容易出轨
2015年的一项研究显示,那些越在经济上依赖伴侣的人,越容易出轨。
这一发现挑战了普遍认知。通常人们认为经济独立的人更有出轨的资本,但实际上,经济依赖可能带来心理上的不平衡感,从而寻求其他方面的补偿。
尤其是在经济上依赖伴侣的男性,出轨率更高。
这可能与社会对男性养家角色的传统期待有关。当男性无法履行这一角色时,可能会通过其他方式来证明自己的男性魅力,出轨成为其中一种极端表现。
参与研究的人当中,在经济上完全依赖老婆的男人,出轨的概率是同样经济上完全依靠老公的女人的3倍。
这个显著的性别差异揭示了社会性别角色对出轨行为的深刻影响。男性在违背传统性别角色时的心理调适可能更为困难。
除此以外,这个研究还发现了一个规律。
当男性对家庭经济贡献在70%以下的时候,钱越挣得比老婆多,越不容易出轨。
这可能是因为在此区间内,男性既履行了养家责任,又未过度掌控家庭经济大权,夫妻关系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一旦超过了70%,男性出轨概率又开始上升。
过高的经济贡献可能导致权力失衡,使男性产生"特权感",或者因工作压力增大而寻求释放渠道。
但是女性则没有这种情况。
研究没有发现女性比老公挣钱多出多少,出轨概率会增加。
这可能与社会对女性经济能力的期待不同有关,也可能反映出女性在婚姻中更注重情感满足而非经济地位。
总的来说,越在经济上依赖伴侣的人,越容易出轨。
没有收入,经济上完全依靠老婆的男性更容易出轨。
男性经济收入超过家庭总收入70%的时候,出轨率开始增加。
而女性收入越高,越不容易出轨。
这一系列发现提示我们,经济因素在婚姻关系中扮演着复杂而微妙的角色,男女对此的反应也存在显著差异。
02 面对调情,男女态度有别
当男人和老婆之外的女人调情之后,他们更不能容忍自己老婆和别的男人调情。但女人则相反。
这种双重标准可能源于进化心理学中的亲子不确定性理论——男性更担心配偶不忠导致抚养非亲生子女,而女性则更关注配偶的资源承诺。
03 出轨对象性别不同,情绪反应不同
出轨对象性别不同,情绪反应不同。
这一发现揭示了人们对出轨行为的认知不仅关乎背叛本身,还深受社会文化建构的性别观念影响。
男人如果发现自己老婆出轨对象是男性,他们会特别愤怒,更可能主动终结这段关系。
这可能与男性将异性恋出轨视为对自身男子气概的直接挑战有关,触及了深层的性别自尊。
但如果发现老婆出轨对象是女性,就会没那么愤怒,甚至会觉得很兴奋。
这种反应可能源于某些男性对女同性恋关系的物化想象,或是认为同性关系不构成对传统婚姻的同等威胁。
女性也差不多。当她们发现自己老公出轨对象是女性的时候,会感到特别愤怒。
女性往往将异性出轨视为对自身女性魅力的否定,并更直接地感受到关系破裂的威胁。
但如果老公出轨对象是男性,她们会没那么愤怒。但是更可能主动提出分手。
虽然愤怒程度较低,但同性出轨可能让女性对伴侣的性向和关系本质产生根本性质疑,从而选择结束关系。
04 别人都会出轨,除了我老公/老婆
一项研究发现,人们认为自己伴侣以外的人,出轨可能性大概是42%。但是自己伴侣出轨的可能性只有5%。
这种认知偏差被称为"乐观偏见",使人们低估自身遭遇负面事件的可能性。在亲密关系中,这种偏见因情感投入而更加显著。
难怪很多人在发现自己伴侣出轨时,会特别震惊——因为从来就没想到他/她会背叛这段关系。
预期的违背放大了创伤的强度,这也是为什么出轨发现期往往伴随着强烈的认知失调和情感冲击。
05 身体出轨VS精神出轨,哪个更严重?
对于男性来说,如果伴侣和别的男人发生了性关系,哪怕伴侣没有喜欢上出轨对象,男性也不能忍受。
从进化视角看,这关乎父性确定性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肉体背叛可能被解读为更彻底的背离。
但对女性来说,伴侣精神出轨比肉体出轨更难以忍受。
女性更重视情感纽带和长期承诺,精神出轨可能意味着关系核心价值的崩塌。
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女性能够容忍伴侣“购买”性服务,但不能忍受伴侣和别的女性“暧昧”。
将性行为与情感投入区分看待,反映出不同性质的背叛对关系造成的伤害程度差异。
06 男性“里程碑”生日到来之际,更容易出轨
研究发现,男性出轨率与年龄相关。
年龄节点常引发自我评估和生命意义反思,这种存在性焦虑可能外化为行为改变。
当男性某一个有9的年龄快过完的时候,他们更容易出轨,尤其是39、49这两个年龄。
"九结尾"年龄引发的死亡焦虑特别强烈,象征着一个人生阶段的终结,催生对青春和可能性的最后一搏。
当男性进入40岁和50岁的时候,他们会开始感觉生命“迅速流逝”,会想要追求一些特别的“意义”。
中年危机理论认为,这个阶段的男性通过征服年轻异性来证明自己依然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那些一直感觉自己生活无趣,或者特别压抑的男性,更可能在这个年龄段出轨。
长期积累的不满在年龄节点上找到爆发口,出轨成为对抗生命虚无感的一种方式。
女性也有类似倾向,但数量比男性少很多。
女性可能通过其他方式应对中年危机,如投入事业、学习新技能或注重身心健康。
07 出轨与基因有关
研究发现,有两种激素对人类忠贞程度有影响。
生物学因素为理解出轨行为提供了新视角,但需注意避免基因决定论的简化解释。
一种叫赖氨加压素,它影响人们的信任度、同理心、依赖感。
这种激素受体基因的变异,可能导致个体在建立和维护亲密关系方面存在先天差异。
还有一种叫后叶催产素。这种激素与是否能够建立一段长期亲密关系相关。
催产素被称为"拥抱激素",其分泌水平和受体敏感性影响个体的依附行为和忠诚度。
这两种激素的分泌与基因有关,这也许是为什么有些家族里似乎有着“出轨传统”的原因。
但基因只是提供倾向性,个人选择、价值观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最终行为表现。
08 精神出轨越来越普遍
随着社交平台兴起、通讯越来越方便,精神出轨有着急速上升的趋势。
数字时代为情感连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也模糊了友谊与暧昧的边界。
美国一项调查显示,承认自己精神出轨的男性大概有45%,而承认自己精神出轨的女性有35%。
如此高的比例表明,精神出轨已成为现代亲密关系中的普遍现象,定义和界限也日趋模糊。
09 上段亲密关系出轨,下段出轨可能性更大
第一段关系就出轨的人,在第二段关系里出轨的可能性,比之前从没出轨过的人高3倍。
这可能是因为出轨行为会正常化,打破一次道德约束后,后续的约束力会减弱。
这个研究还发现了一个现象:那些曾在第一段亲密关系中遭遇背叛的人,第二段亲密关系遭遇背叛的可能性也会提高两倍。
这可能与创伤重复有关,也可能是因为被背叛经历影响了个体的伴侣选择模式和关系经营方式。
具体什么原因还无从可知。
需要更多纵向研究来揭示其中的因果关系和心理机制。
看完这些发现,你会不会觉得婚姻其实真的不那么容易,需要刻意经营,也需要很多学习。
现代婚姻不再仅靠制度和责任维系,更需要双方持续的情感投入和关系建设。
真正能白头到老的夫妻,需要彼此付出持续的努力。
在漫长婚姻旅程中,双方都需要不断调整、学习和成长,才能应对各个阶段的不同挑战。
祝君安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