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小三分离师、小三劝退师,武汉市拆散小三公司机构:为什么有些女人喜欢当小三
武汉市小三分离师、小三劝退师,武汉市拆散小三公司机构:为什么有些女人喜欢当小三在一对三角恋爱关心中,每一个人都是痛苦的,尤其是两位女性,原配和小三。这种痛苦往往源于情感的纠葛和道德的困境,每个人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受伤。原配的痛苦在于背叛和失去,而小三的痛苦则在于得不到和不安定。
从痛苦中挣脱是艰难的。甚至有女人老公都已经和小三分手了、回家了、确实不联系了,但她们还仍然沉浸在愤怒和悲痛中:伤心、埋怨、憎恨。这种情绪就像慢性毒药,慢慢侵蚀着人的心灵,让人无法开始新的生活。
所以我想写一个小三系列,让我们走进小三的世界,看一看她们的人生和悲欢。尝试用第三方的角度去审视,不预设立场,不夹带感情。只是去看。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个群体的心理动机,才能更好地处理相关问题。
传统观念里,小三就是一群贪慕虚荣、好吃懒做的年轻姑娘,傍上一个大款,坐享其成。这种刻板印象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复杂情况,我们需要用更开放的心态去看待这个问题。
可当下中国的小三已经呈多元化趋势。她们不再是单一的形象,而是有着各种背景和动机的复杂群体。
年龄,有小到大学在校生,有大到白发苍苍的奶奶;容貌,有美艳绝伦的“妖艳贱货”,也有长相极为普通的妇女;经济上,有些需要男方包养,有些甚至反过来养男人;品格上,除了当小三让人诟病以外,其他方面都和普通人一样,有的甚至还为人师表或者是慈善模范。这种多样性让我们不能再简单地用道德标签去评判这个群体。
今日小三,已经不是一个“贱”可以囊括了。很多女人骂小三,可转身有天,她也可能成了小三。这说明每个人都有可能在特定环境下做出违背道德的选择,我们需要的是理解和防范,而不是简单的批判。
那女人到底为什么愿意当小三呢?
低自尊人格是小三滋生的基石
小三们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真爱无罪。
她们没有说错。但有一个问题是:人,除了爱,就没有别的了吗?对于一个人来说,爱就最大吗?这种将爱情绝对化的思维往往让人忽略了其他重要的价值观。
你爱一个男人,但这个爱要用你的尊严来换。你要生活在阴暗里,不能被承认,不能见太阳,出门拉个手吃饭都不行,去酒店开房还要偷偷溜上去。这种偷偷摸摸的生活真的值得吗?
你爱一个男人,但这个人,你要和别人分享。他的内裤是老婆选的;他的身上有太太的味道;他过年过节都要回家陪孩子;他正和你亲热,丈母娘病了他爬起来就走;他在公共场合搂着爱人的腰,时不时的还要亲个嘴秀个恩爱。这种分享式的爱情真的能让人满足吗?
这样的爱,也能忍?
她们能。因为她们是一群低自尊人格的姑娘。低自尊让她们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完整的爱,只能接受残缺的感情。
心理学上将自尊定义为: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我们对自己的想法,以及我们赋予自己的价值。自尊心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人的选择和行为。
低自尊的人对自我品质和价值有负面的核心信念,认为自己不够好,配不上美好的事物和人。她们往往会选择低于自己实际价值的关系。
在这样的自我认知中,有一点阳光,她们就觉得很灿烂了。别人一点点的好就能让她们感动不已,甚至愿意为此付出一切。
而一个高自尊的姑娘,无论有多么爱一个人,都无法接受将“自我”至于小三这种不堪的境地。她会认为自己的价值和尊严比爱情更重要。
所以不要再扯爱不爱了,爱不是你自我轻视的遮羞布。用爱情来为不道德的行为开脱,只是一种自我欺骗。
中国的教育,常常打压孩子的自尊自信,尤其在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主导下,女孩被定义为多余的、不该出生的、或者作为弟弟的一个辅助角色,比如名字里就有招弟、引弟。这种从小的贬低让很多女性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
即使是独生子女,有些父母也会在孩子面前叹息:你要是个男孩就好了;或者有些好事的亲戚邻居会说:你家没儿子,还不赶紧再生一个。这些看似无心的话语,却在孩子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这些生活的点滴,在幼年时就给女孩儿的心里埋下了种子:我是不值得被爱的;我没有资格要求一个人全心全意的爱我一人;别人怎么对待我都行,都是可以的,都是应该的。这种低自我价值感会伴随她们一生,影响她们的所有选择。
而在西方文化下成长的姑娘,她们的人格则更加独立和完善,将自我放在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位置,即使爱,也不能!她们懂得先爱自己,再爱别人。
2016年有部电影叫《奇异博士》。男主角因为车祸手部受伤,而他之前是个天才外科医生。
一个外科医生,失去了双手,从此他活在痛苦、自暴自弃和狂躁中。他的爱人,一个美丽的护士小姐,一直不离不弃的照顾他,给他信心,鼓励他重新寻找人生的其他方向。
可男人沉浸在巨大挫败中无法自拔,性格越来越古怪,脾气越来越大,有天他和女孩发生了激烈争执,最后说出你很讨厌,赶紧滚之类的话。
然后呢,然后女孩放下给他买的食物和酒,扭着小腰就走了,留下男主一个人在房间里倒地崩溃。这个情节展现了一个健康的人格:我爱你,但我更爱我自己。
这个情节让我感到不可思议。这电影要是中国人拍,这时候姑娘一定不能走,不但不走,还要走过来拥抱男人,俩人一起抱头痛哭,再热烈拥吻。这种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情节在我们的文化中备受推崇。
就这样走了,也太自私了吧!你不爱这个男人吗?你难道不知道他现在是最需要你的时候吗?你忍让他一下不行吗?你的感受有那么重要吗?这些质疑正反映了我们文化中对个人感受的忽视。
中国的爱情,歌颂的就是这种犯贱文化。我们赞美那些为爱牺牲一切的人,却很少思考这种牺牲是否值得。
我们提倡大家照顾别人的感受,对别人负责;而不需要管自己的感受,也不用为自己负责。这种教育让很多人失去了自我。
很多小三,面对已婚男人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不给承诺,甚至最后回归家庭与她彻底分手,还要反过来替男人说话:他是一个好男人。这种自我欺骗正是低自尊的表现。
宝贝,他是不是好男人不重要,你的感受,你的人生,你的权利才重要!学会爱护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课题。
生而为人,你又将自己置于何地呢?
我不是号召你逼男人离婚娶你,而是从一开始你就要明白:你的人格高贵无比,你的尊严不可侵犯,你的权利贵如君主,你不应该将自己放在一个如此卑微的位置上。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包括你自己。
父爱缺失
心理学上认为,人终其一生都在修复自己的童年。童年缺了什么,长大就寻找什么。那些在幼年时候缺乏父爱的姑娘,长大之后就从亲密关系中去弥补这份缺失。这是一种潜意识的补偿行为。
这份缺失,未必一定是真的没有父亲。有时候父亲虽然在,但却没有给予足够的关爱和陪伴。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男性较少的承担家庭责任,甚至较少的出现在家庭场景中,或者即使在,也一副大家长做派,高高在上,冷若冰霜,像皇帝一样。这种父亲虽然存在,但却无法给予孩子需要的温暖和关爱。
一个读者告诉我,她的爸爸从来没有抱过她,她没有抓过他的胡子,没有捏过他的脸,没有撒过娇,没有无理取闹过,没有任性过,没有被宠爱过。这些童年应有的亲密互动缺失,会造成终身的情感空洞。
这些童年的权利没有被满足,她就在长大之后找个男人来满足。她找的每个男朋友都比她大二十岁以上,她在他们身上把自己退化成一个小女孩,贪婪的从他们身上汲取她渴望的那份幼年娇宠。这是一种退行行为,试图通过亲密关系弥补童年的缺失。
而这个年龄的男人,没结过婚的,或者离异的,又有几个?所以她只能当小三。这种选择往往是无意识的,源于内心深处的渴望。
强迫性重复童年创伤
如果一个人曾经受伤,又没有被疗愈,她的意识告诉她,我一定不要重蹈覆辙;而她的潜意识却不自觉的带领她重新经历这种创伤,因为她总是试图故地重游,时光回转,回到最初受伤的地方,让一切反转,人生才能真正继续。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强迫性重复。
就像我们看科幻小说一样,主人公总想通过时光机器回到某个时刻,改变某个细节,使得悲剧不再发生。他一遍遍回去,一遍遍体验痛苦,一遍遍失败,再一遍遍继续。活在这个怪圈中,周而复始。很多人一生都在重复同样的错误。
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1920年提出了“强迫性重复“这个概念。他发现人会有意无意地重复早年的创伤经历。
他在对孩子的观察中发现,孩子会把他最喜欢的玩具从小床中扔出去,再哭闹着把玩具要回来,不断重复。这种行为是在通过游戏来修复创伤。
弗洛伊德认为,孩子把玩具当成了母亲的替代品,去体验失去的感受,通过体验来修复母亲时不时离开所带来的创伤。这种重复行为是一种自我疗愈的尝试。
很多当小三的姑娘,幼年都经历过被抛弃的创伤。这种创伤会让她们在亲密关系中不断体验被抛弃的感觉。
我有个朋友,“职业小三”二十年,从大学开始,每一个男朋友都是有妇之夫。她似乎专门选择那些不可能有结果的关系。
她不为钱,她在事业上非常优秀,相当有钱,甚至有些男人还要花她的钱去养自己老婆。这说明她的选择不是出于物质需求,而是心理需求。
她每次和男人在一起,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不要离开我。而作为有家室的男人,离开是必然的。这种矛盾的诉求正反映了她的心理冲突。
既然你那么害怕失去,为什么不能好好找个男人去结婚呢?为什么一定要找这种肯定不能陪你走到底的男人,去不断体味失去的感觉呢?这是因为她在无意识地重复童年的创伤。
这个女朋友,父母很早就离异了。母亲离开后,再也没来看过她。父亲很快和另一个女人组成了新的家庭,并且生下了一个儿子。这种双重抛弃给她造成了深深的创伤。
她在家庭中处境艰难,时刻感觉自己是多余的。刚上初中就开始住校,上了大学后连寒暑假都不愿意回家。家对她来说不是温暖的港湾,而是痛苦的源泉。
虽然她长大后很优秀很成功,但童年被抛弃的噩梦时刻萦绕她,她始终在那种感觉中浮浮沉沉无法自拔。外在的成功无法弥补内心的空洞。
追求安全感
中国的文化,将女性置于一个被保护的角色定位上,英雄救美是从古到今广为传唱的桥段。这种文化熏陶让很多女性产生了依赖心理。
一个女人,要柔、要弱、要依附一个男人,是女性从心底里升腾起来的渴望。她们不一定不强大,只是强大让她们没有愉悦感和价值感。社会期待让她们认为被保护才是幸福的。
好像有些姑娘一个人的时候啥都行,遇到男人就全方位白痴了,因为这感觉很甜蜜,很爽。这种"装弱"行为其实是为了满足男性的保护欲,从而获得安全感。
一个初出茅庐的同龄小伙子,他的能力、资源、积累,带给女人的安全感,又如何能与已婚的大叔相比呢?成熟男性往往能提供更多的安全感和物质保障。
小说《蜗居》里有一个情节,女主海藻的姐姐家里出了事,急需两万块,成功男人宋思明二话不说,从汽车的抽屉里随意拿出两万块就给了海藻。这种"轻松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很多女性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是的,在你这里天崩地裂的一件事情,对于成功人士来说,就是轻轻一句话、随意一个纸条、或者随便一叠子钱。这种力量的对比让很多女性感到安心。
这就是成熟男人的魅力。和他在一起,没有忧愁,没有负担,没有恐惧,他啥都能给你摆平,你发愁的那些事情,在他这里都不叫事。这种全能的幻觉具有很强的诱惑力。
而西方的文化里,女人一样是勇敢、坚强、自救,还能救人的。她们更强调独立自主,而不是依赖他人。
前两天刚刚看了《美女和野兽》。我喜欢美女遇到狼群攻击的时候,野兽舍命救她的桥段,但我更喜欢当野兽遭遇坏人围攻时,美女骑着骏马奔驰而来的身影。这种互相拯救的关系才是健康的。
为了钱
不可否认这种情况是存在的。物质需求是某些女性选择当小三的直接动机。
通常这种女孩有着报复性消费的心理。她们用物质来补偿情感上的缺失。
因为她们的钱来的太不容易,出卖了自己的青春、感情、快乐、自由,她们一定要让这些付出物有所值,所以她们在消费方面呈现出来的花钱方式是极为疯狂的。这种消费行为是在宣泄内心的不满和空虚。
她们对于未来也没有清晰的规划和乐观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态。因为看不到未来,所以只能抓住现在。
有个姑娘说,她只想活到40岁,因为她觉得40岁以后她的女性魅力就没有了,她赖以生存的本钱就没有了。这种对未来的绝望让人心痛。
还有一个女孩给我说,死后也许有地狱吧,那就让我下地狱好了,活着时候开心就行。这种及时行乐的态度背后是深深的虚无感。
小三也好,原配也罢,都是对于一个男人而言的,都是以男人为核心基点赋予女性的身份。这种以男性为坐标的定位限制了女性的自我认知。
而我们的姑娘,什么时候,能够顶天立地的,独自站在天地之间,清晰地喊出自己的名字:我需要找到自己的身份和价值。
我叫某某;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此生想要完成使命是什么。这种自我认知的觉醒才是女性真正解放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