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咨询、婚姻挽救修复。怎么挽回感情?婚姻情感机构公司专家咨询师。

人生的意义网
婚姻咨询、婚姻挽救修复。怎么挽回感情?婚姻情感机构公司专家咨询师。
首页 > 痛苦解脱 > 心理痛苦自我治疗 > 青少年心理问题 > 【网络成瘾】我的孩子网络成瘾了,该怎么办?

【网络成瘾】我的孩子网络成瘾了,该怎么办?

2020-10-13 10:13:43 发布:人生的意义网


徐女士是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家长。自学校由于疫情改为网上授课以来,她便过上了痛不欲生的生活:

 

每天下班回家都会看到孩子抱着手机或平板的背影,在上路别送!”“芜湖,起飞!中早已把作业忘到了九霄云外;劝导往往没有效果,又会被扣上啰嗦的帽子;强行没收,又免不了引发一起恶战……导致徐女士一看见孩子在玩手机就怒发冲冠,可是孩子仍然屡教不改。

 

和徐女士有着同样烦恼的家长们,可以阅读《家姻心理》的网络成瘾系列推文,了解什么是网瘾(我的孩子是不是网络成瘾了?|网络成瘾的概念与识别),通过网络成瘾测试(家姻心理自助平台)确定孩子是否符合网络成瘾的症状,并反思孩子网络成瘾的原因(孩子沉迷于网络,竟是因为?!| 网络沉迷背后的原因)。那么,在生活中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解决这一问题呢?

 

1

冷静下来——

理智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你是否像徐女士一样,看到孩子因为上网而忽视自己本该做的事情就怒气冲天,立刻开始对孩子的训斥?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当父母批评指责孩子的时候,孩子与负面情绪相关的脑区激活增加、认知控制区域激活减弱,孩子很难思考、听进去父母的教导 (Lee et al., 2015)当父母批评、责骂孩子的时候,孩子的听觉通路其实是关闭的,这意味着孩子听不见父母讲的任何一句话。

 

另外,即使孩子因为看见父母的愤怒而暂停上网,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解决这一问题——争吵风波过去后,一旦有机会,孩子还是会继续上网。更为糟糕的是,孩子还与父母“对着干”,根本不听父母的,父母也往往无计可施,从而形成家庭治疗中所说的亲子之间关于玩网的“恶性循环”。

 

关于问题解决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情绪应对,一种是问题应对

 

心理学研究发现情绪应对是不能很好解决问题的 (D'Zurilla & Chang, 1995)。心理与经济学家卡尼曼在他的《思考:快与慢》一书中也指出,人脑存在两个处理系统:系统1(非理性系统)是感性的、直觉的、快速的,系统2(理性系统)则是理性的、逻辑的、慢速的,而只有在冷静下来通过理性系统处理问题时,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Kahneman, 2011)

 

因此,当看见孩子沉迷上网时,父母要做的首先是平复自己的情绪,不要让情绪冲昏了头脑。如何平复情绪呢?可以采取呼吸放松的方式——

 

先慢慢地吸气,数5秒钟;然后,屏住呼吸5秒钟;最后,再把气呼出去,也数5秒钟。如果这个方法还不能平复情绪,父母还可以在“家姻心理应激自助平台”小程序中找到一些放松冥想的音频,可以选一款对自己最有效的放松音频来听,让自己先冷静下来。

 

平复父母情绪的第二个方法就是改变对孩子上网的认知

 

情绪ABC理论 (Activating event-Belief-Consequence; Ellis, 1991) 告诉我们,人的情绪和行为受人认知影响: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产生与之相应的情绪和行为。当父母看见孩子上网就会产生不好的情绪,是因为父母认为孩子不好好学习、耽误了时间等等。但家庭治疗理论指出,凡事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就像装了一半水的杯子,你说它是半空的是对的,你说它是半满的也是对的,但两种答案反映了我们看待问题的视角:一种是积极的视角,一种是消极的视角。

 

孩子上网,父母更容易看见的是其不好的一面,而可能忘记了其也可能还有积极的一面。例如,不管您怎么说孩子,怎么骂孩子,孩子都不改变其对上网的热情和执着,说明孩子很有坚持性~如果父母能够将孩子的这种坚持迁移到父母希望的事情上来,就把一件不好的事情变成了一件好的事情。这是家庭治疗中常使用的“再定义”方法(reframing)。父母们可以想想:您的孩子上网还有哪些好处?当您看到这些好处后,是不是心情就会放松一些、平复一些?

 

 

 

2

改变无效地亲子互动模式——

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当父母看见孩子上网而大发脾气时,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基本上就是一种单向沟通的状态。父母会不听地唠叨、批评、指责孩子的上网行为,不会给孩子任何说话的机会;或者即使孩子说了话,但父母也会认为这是在辩解而加以拒绝。

 

父母冷静下来之后,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这么骂孩子,甚至是断电断网,更有甚者动手打孩子,孩子还是不会停止使用网络?很多时候父母都在一成不变地重复着这种无效的行为,但效果显然与与父母的预期不符合。

 

事实上,父母采用一成不变的无效行为,更多是从父母的角度出发,而很少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来考虑。这个时候,需要父母停止继续使用这些无效的行为,因为这已经被证明是没有效果的。

 

父母停止使用过去那些无效的方法之后,可以怎么做呢?可以与孩子聊聊下面两个问题——

 

1、孩子从上网中得到了什么?2、是否可以教父母如何玩这些网络上的这些东西?

 

对这两个问题的沟通在透露出一个信息:过去上网是被父母所抵制的,孩子进而采取对抗的方式继续上网,而现在则是对孩子所做事情的一个认可。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诚时,也会改变不听父母话或者与父母对抗的方式。了解孩子真正的内心需求,才能进一步采取针对性的方法。

 

家庭治疗理论告诉我们,孩子的问题是亲子关系不良的外化,很多所谓的“网瘾少年”其实只是对父母压制的反抗、对家庭问题的逃避,当新的亲子互动模式替代了过去的互动模式之后,就给孩子的改变带来了可能 (Minuchin & Nichols, 1998)。另外,心理学研究早就发现,更为积极的亲子互动模式可以改善亲子关系、有助于亲子共同解决问题 (Eyberg & Robinson, 1982)。因此,要想改变孩子的上网问题,要先从改变亲子关系入手,和孩子站在同一边来帮助他,而不是成为孩子的敌人。

 

3

寻找替代性

满足心理需要的方法

 

在父母批评、责骂孩子,要孩子停止使用网络的时候,却忽视了一个问题:孩子不上网之后,可以做些什么事情?

 

我们在上篇推文中讲到,孩子可能会通过上网的方式来满足其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很好满足的心理需要。父母可以根据心理需要理论,从上面与孩子关于“孩子从上网中得到了什么?”的沟通中发现孩子想通过上网满足其哪些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的心理需要:成就需求、社交需求、权力或者影响力需求、娱乐需求、逃避失败的需求、情绪宣泄的需求等等。

 

在清楚了孩子都有哪些没有得到满足的心理需求之后,就可以与孩子一起商量,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用来替代性满足其心理需求的方式:例如,对于社交需求的孩子,可以鼓励孩子多与同学、同龄人参与线下的社交活动,如一起运动等;对于成就和影响力需求的孩子,可以在生活中与孩子共同完成有挑战性的任务(如爬山等),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体会成功;对于情绪发泄需求的孩子,可以帮助孩子寻找其他宣泄情绪的方法,例如运动;对于逃避现实需求的孩子,可以多陪伴孩子、与孩子交流,不一味让孩子学习、写作业,制定与孩子一起进行家庭活动的计划,减少孩子的独处时间……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这些计划的时候,父母不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让孩子去做父母认为好的事情,而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哪些才是孩子认为更好的方式。有的时候,父母认为好的方式,并不一定适合孩子。

 

4

及时发现并奖励变化

 

行为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改变孩子长久以来的不良习惯,必须经历长期的坚持。心理学中有关行为改变的经典五阶段理论认为(Norcross, Krebs, & Prochaska, 2011),人们要想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需要依次经历5个阶段——前沉思阶段、沉思阶段、准备改变阶段、行动阶段和保持阶段(见下表1)。一般而言,一个人经过努力可能会从行为改变的前一阶段进入下一阶段,但也可能会遭遇失败,从当前阶段倒退回上一阶段。

 

 

在做了上述事情之后,要想孩子维持改变,父母要学会两点:

 

一、及时发现孩子的改变,即使是细微的、略有改善的变化。

 

例如,孩子原来可能是躲在自己的房间中上网,但是现在到客厅里当着父母的面上网;原来是每天玩到凌晨2、3点才睡,现在玩到晚上12点左右就睡了;原来是每天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但现在是玩1个小时或者一定时间就会休息一段时间等等。乍一看孩子上网的行为可能并没有达到父母的预期,但实际上孩子的行为已经在逐渐改变。如果父母看不到这些改变,依旧批评、责骂孩子,会很大程度打消孩子改变的积极性——反正我改不改都一样会受到批评、责骂,那我干嘛还要费劲改了之后再遭受一顿批评、责骂呢?因此,父母要首先成为孩子行为改变的一个观察者。

 

二、在孩子的行为有了改变之后,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行为主义的理论表明,个体的行为受到奖励后就会继续维持和增加这个行为。不要把孩子的改变看成是其理所当然、应该做的事情,要及时用孩子认为可以起到奖励作用的东西来奖励孩子。对于采用何种奖励,父母应当与孩子一起去协商。如果孩子想要的奖励一时无法实现,可以与孩子商量换一种奖励的方式。

 

总结

 

总而言之,按照家庭治疗理论,孩子上网行为是亲子关系的外化,因此,要想改变孩子的上网行为,除了孩子需要做出改变,父母也需要做出改变。父母改变了就会引起孩子的改变,从而形成亲子之间的良性循环。

 

生活中一定会有风有雨,但风雨过后都会有彩虹。相信自己找对原因,用对方法,孩子的上网行为就一定可以改变!家姻心理也会进一步青少年网络成瘾训练营,尽情期待!



------分隔线----------------------------
青少年心理问题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加入我们

联系站长:qq号:296491738(如文章不宜,请联系站长删除。)

欢迎加入“人生智慧qq群:74053086”、关注“人生智慧抖音号:gongyongyu”

人生的意义网(www.rsdyy.com) | 粤ICP备15037069号 | XML地图 | TXT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