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网】婚姻咨询、婚姻挽救修复。怎么挽回感情?婚姻情感机构公司专家咨询师。

人生的意义网
【人生的意义网】婚姻咨询、婚姻挽救修复。怎么挽回感情?婚姻情感机构公司专家咨询师。
首页 > 人生哲学 > 哲学与人生(二):人是什么

哲学与人生(二):人是什么

2015-11-19 09:36:21 发布:人生的意义网


  中国人有句口头禅,叫做“人生在世”。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抱着什么态度面对这个世界?这是人生最大,最根本的问题,也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是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学问,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学。它不以追求知识体系或外部事物的普遍规律为最终目标,而是讲人对世界的态度,讲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真理能带给我们自由,科学给予我们知识,只有哲学才会赋予我们智慧。哲学有两大领域,一个是对世界的思考,追问世界到底是什么?另一个是对人生的思考,追问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因此,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人的一生是充满矛盾和痛苦的过程,哲学就是教人以经得起痛苦和磨炼的人生态度之学。

  人是什么?认识你自己。
  人是什么?卡纳基的调查,500次通电话,使用最多的一个词是“我”,共出现3900次。一个心理测试:集体照中你先注意谁?恺撤“我来我看见我征服”。黑格尔的名言:“熟知非真知”,自以为最为熟悉的东西,恰恰是我们最不了解的,正如“台风中心没风”。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只有真正清醒地认知自己,才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而认识自己,却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古希腊寓言:人面狮身怪兽斯芬克司,蹲在海边悬崖上,谁从这里经过,必须猜它一个谜言:开始四条腿走路,后来两条腿走路,最后三条腿走路。没猜中者,都要被它吃掉。后来,终于有一位叫俄狄浦斯的人猜中了,说这是人。怪兽跳崖自杀了。从表面上看来,人生下来后,在幼儿时期,不能站立行走,只能在地上爬;长大后就能站立行走了;到了晚年,腿脚不方便了,需要一根拐枚了,就变成三条腿了。事实上,这故事蕴涵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在人没有认识到自己这前,只能像动物一样爬行,受着自然万物的统治,命运由自然界来支配;当人认识自己这后,人就会用自己的双足站立在天地这间,把两手和头脑解放出来,成为世界的主宰;即使到了晚年,人仍然会凭借一生的经验和智慧这根拐杖,用两脚稳固地站立在天地之间。
  人是什么,这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古老的话题,哲学家们都从各自的偏好的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是西方最早提出人在宇宙间的地位和价值的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他中是一位流浪哲学家,后被指责为无神论者,并受到法庭的传唤。在逃亡的路上,他所坐的船触礁,当场溺水而死)说的。他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段话后来被人称为“普罗泰弋拉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中的“人”具体含义的理解大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指个人,即作为个体的人。也就是说人们都以他自己的知觉、看法作为衡量万物的尺度;二是指作为类存的人类,即人类是万物的尺度;三是既可作为“个体的人”,也可做集合名词“人类”用。一般认为,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的人,是衡量万物的真伪、好坏、乃存在与否,都应以人为标准,而不能以其他东西为标准。人的主观感觉成为判断事物的标准。“人是万物的尺度”已不是一个纯哲学的命题,而是体现了其政治、伦理、法律、教育、哲学等观点的综合命题。
  (二)“人是政治的动物”。
  亚里斯多得在《大伦理学》一书中说:“人是政治的动物,天生要过共同生活,没有人愿意在他独自一人时选择全世界”在《政治学》一书中,他对人的定义是: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的动物。这里的“政治”就是指城邦国家、社会集体。由于人不能单个独自生活,只有工共同集合在社会,在社会中集体生活,才能满足各自的需求。不仅在痛苦中需要朋友,在快乐时也应该把自己的幸福让朋友分享。在他看来,人不可能独立存在。人首先是活在家庭之中,家庭就成为人类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建立的社会基本形式。家庭联合起来组成村坊,若干个村坊组合成城市(城邦)。这是人存在的现实需要的结果,同时,也是人类的本性决定的。人之所以可以和愿意趋向于城邦,是因为人类生来就有合群的性情,所以趋于政治的组合。
  (三)“人是理性的动物”。
     “人是理性的动物”的观点,在17——18世纪欧洲流行的观点。这观点的理论基础是笛卡尔的哲学。笛卡尔(1596——1650年),法国哲学家,近代哲学的始祖。青年时代接受父亲的遗产,只身到巴黎闯荡;不久厌倦了巴黎的小市民生活,到郊区研究几何学(他是解析几何的发明者),后来到荷兰参军,当时荷兰太平无事,他研究哲学。他一生未婚,但有一个私生女,5岁时死去,他1650年得病去世。他创造了完整的哲学体系,代表作有《方法论》《沉思录》。黑格尔称他“新世界的哲学是从笛卡尔开始的”。胡塞尔说“笛卡尔开创了一个人人人全新的哲学:通过改变哲学的整个风格,哲学做出了一个彻底的转向,即从朴素的客观主义转向超越的主观主义”。在这个意义上讲,他是近代哲学之父。他的名言是“我思故我在”--I THANK FHEREFORE I AM ,这是哲学的第一原理,按字面理解,是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如果我思考则我存在。从哲学上理解,就是认识事物不能靠感官,必须靠精神去认识。
  (四)“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是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1623——1662年)提出的。他认为: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因而,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这是他关于人的经典比喻,它让人认识到自身的弱点,也认人看到自己的尊严。他这一比喻虽然深邃,但也有一些悲凉。人的确很脆弱,人类的祖先在优胜劣汰的自然界中能够活下来,完全是依靠他们的思想,思想想出了智慧。他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没有带着思想去生活,那么,他只能是活着,而不是生活,更不是富有意义的人生。“思想”不仅仅是我们简单的生存需要,更是我们全部尊严与道德之所在。因此,我们要努力地好好思想。
  (五)“人是机器”。
  “人是机器”是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1709——1751年,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提出的。在他之前,笛卡尔就曾经用机械论的观点来说明人和动物的机体的功能作用。他认为,动物肌体内部的活动不过是“动物精气”和各种器官的一些机械运动,如同一架钟表的钟摆、齿轮、发条等零件的机械运动一样。拉美特利是一位医生,职业上的便利使他更了解人,他认为,人和世界上的万物一样,都是物质的。他把笛卡尔的观点向前推进,认为人和动物都是一架机器,只不过人是架比较复杂,过比动物机器更精致、更灵活一些罢了,人和动物只有量的差别而无质的区别。拉美特利利用物质的机械运动来解释人体活动,并进而解释人的精神活动,对于批判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具有积极意义,而且把人的一些思维活动用机器的物质活动再现出来,这已为现代的人工智能科学所证实。他在《人是机器》一书中写道:“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体温推动它,食物支持它。人是机器,但是他感觉、思想,总之,他具有智慧和道德,而又是一个动物。这两件事并不矛盾。
  (六)“人是立法者”。
  康德(1724——1804年)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生于东普鲁士国的柯尼斯堡,柯尼斯堡大学毕业,从上学到当教授都没有离开故乡。在柯尼斯堡至令还流传他的一个故事:有着绅士风度的康德每天下牛3点准时从书房来在居所附近的一条小道上散步。由于他特别准时,以至于周围的居民将他来散步作为时间来参考。后来这条小路被称为“哲学家之路”。康德认为:人为自然立法,人为自己立法。自然之法体现了自然界的必然规律,保证了科学的普遍有效性;人自己的法则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自由规律,保证了自由的普遍有效性。因此,他认为“人是立法者”。
  (七)“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
  这是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家,唯物主义者)的观点。他认为:人不是什么思维的抽象物,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人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但人也包含有自然的东西。人不是天生的人,乃是文化、历史的产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当然,人吃的不仅仅是物质食粮,还有文化、历史等精神食粮。正是后者,才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内心交流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事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
  (八)“人是超人”。
  尼采(1844——1900年)德国哲学家,曾任瑞士巴塞尔大学教授。他父亲是位新教教师,他的教育有很强的宗教色彩。他在大学里因为研究古典语言学才华过人,被聘为大学教授。他从小身体就很虚弱,1888年他精神失常,一直到死。他认为自然界与社会中的决定力量是意志,他提出“超人哲学”,认为历史的进程就是强力意志实现其自身的过程,人生的目的在于“扩张自我”。所谓“超人”,是指具有旺盛的创造力的人,是生命的强者。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对生命充分肯定。如何成为“超人”呢?他认为,就是不断地体会生命的痛苦,在痛苦中强大生命。“超人”所强调的是个体生命的自我提升,这种提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生命之经历的体验增强生命的力量,以应付重大生存中的一切挑战;二是通过对旧的价值的重估和破坏,将自己内在的生命强力提升为创造力,为自己的人生确定自己独特的轨道。因此,生命力量的提升也就意味着精神境界的提升。在尼采看来,一个实现了自我提升,在自我超越意义上成为自己的人,也就是一个自由的人。自由是道德价值理想的最高境界。自由精神、自由境界、自由行为的统一构成尼采自由论的核心。这种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清醒、孤独、梦幼、沉醉四个环节,而在纵向上则体现为骆驼、狮子、婴儿三个阶段(表现为精神三变)。一是骆驼,骆驼是沙漠之舟,刻苦耐劳,意味着人在年轻时要接受训练,承受传统的包袱。(例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培训)。二是狮子,骆驼与狮子的差别在于:骆驼必须听从他人指导、接受他人命令,所听到到的是是别人说:你应该如何。而狮子则是自己作决定,对自己负责,说的是我要如何。每个人都经过骆驼的阶段,听从父母、老师、上级的教训,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我们无法反驳也无法抗拒。三是婴儿。婴儿意味着完美的开始,提供了所有的可能性。当一个人还是婴儿时,父母一定怀着无穷的想像,想像他将来可能成为科学家、工程师、教授等,每天看着他,也给父母的人生带来绚丽的希望。当然,小孩成长的过程往往也是父母希望幼灭的过程,最后小孩让父母失望,就像父母曾经让他们的父母失望一样,人生就是这样一种不断重复的过程。
  尼采另一个著名的观点是:“上帝死了”。自从基督教确立了它在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以来,上帝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精神支柱,上帝是永恒的、是真理。尼采认为,基督教实质上是一种敌视生活的伦理,它的原罪说使人们的心身长期为一种深深的罪孽感所侵蚀,使人们变成懦夫,削弱人们的奋发和激情。让人们寄希望于来世,对现实世界的一切苦难和不幸要容忍和顺从,是对生存者价值的否定。因此,每个人必须忠实于自己,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并真诚地立足于自己的生命去寻求人生的意义。必须肯定自己,重新估计一切价值。他在《快乐的科学》一书中借一个疯子之口宣布:上帝死了。
  (九)“人是尚未定型的动物”。
  这也是尼采的观点。他曾给人以多种说法:人是超人、最残酷的动物、最勇敢的动物、能作判断的动物等,但他认为,具有本质意义的,是“人是尚未定型的动物”正因为人是沿未定型的,因而同其它动物区别开来,其它动物在物种上已固定,没有发展的自由了。人却不同,他没有一成不变的本质,所以他可以改变自己、超越自己、创造自己、塑造自己。
  (十)“人就是痛苦和无聊”。
  这是叔本华(1788-1860年,德国哲学家)的观点,在人的观念中,会把痛苦、悲伤、孤独等看做是人的消极心理体验,而把幸福、快乐、高兴、满足等看做是人的积极心理体验。但是叔本华反这个提法倒过来。在他看来,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和无聊。他说:“一切幸福只具有暂时的、消极特征”。他认为,人生就是被无限的欲求鼓动起来的一叶孤舟,在茫茫的苦海上挣扎。他把人的意志或欲求受到的外部的阻碍叫痛苦,而把意志或欲求的暂时的满足叫做幸福。他把人生比做一个钟摆,摆的这端是“痛苦”,而另一端则是无“无聊”。他对人生的根本结论是:“任何人生都是在痛苦与空虚无聊之间抛来抛去”。他还信为:“白痴最幸福,天才最痛苦”。欲望是痛苦之源,解脱痛苦的唯一办法就是禁欲。对于外界的各种诱惑抱不动心的态度,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原过一种清贫的生活,做到“清心寡欲”。
  (十一)“人是分裂的”。
  弗洛伊德(1856——1939年),出生于奥地利,父母都是犹太人,家境贫困,生活俭朴,四岁时全家迁到维也纳中毕业后在犹太慈善机构的资助下,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81年获得医学博士。1895年他发表研究成果《歇斯底里研究》,标志精神分析学的诞生。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是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这些心理因素从根本上说来源于性的冲动。所以,精神分析的实质,就是对性的本能和欲望进行分析。他把人格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本我”,即本能的我,是与生俱来的各种本能、原始欲望所构成,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居于最低层次,它以性欲为主,它追求的是快乐原则,即一味追求本能的满足。二是“自我”,即面对现实的我,它是从本我中分离出来,是人格中受到教化的部分,代表人的常识、理智,它遵循现实原则,即通过把本我的盲目冲动依据现实、外界加以区分。三是“超我”,中指道德化、社会化和理想化的自我,代表传统道德和宗教准则,对自我的选择进行严格的督监督。是人格中的最高层次。在他看来,现实的人是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合一的。但是,由于三者的特点和遵循的原则不同,存在着激烈的冲突。把三者协调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三者和谐时,是一个理智健全的人,否则就会变为精神病人,于是人们常常感慨:生活真是不容易啊。
  (十二)“人是符号的动物”。
  这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卡西尔(1874——1945年,1919年开始任马堡大学哲学教授,1930年任校长。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他辞去校长职务,开始流亡生活,先后在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45年卒于哥伦比亚大学教席。)的观点。他在其名著《人论》(出版于1944年,分上下两篇,上篇的总题目是“人是什么”,他采取和前人不同的方式来认识人本身,那就是把人置身于符号世界之中,他提出“人是符号的动物” 他认为,“人的世界”与“动物的世界”的最根本的区别是“符号”的创造,人与其说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符车的动物”,即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动物只能对“信号”做出条件反射,而只有人才能够把这些“信号”改造成为有意义的“符号”。人与动物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物理世界之中,但人的生活却是完全不同于动物的自然世界。造成这种区别的秘密在于:人能够发明、运用各种“符号”,所以能创造出他们自己的“理想世界”;而动物始终只能对物理世界给予它的各种“信号”做出反射,无法摆脱“现实世界”的桎梏。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符号宇宙的各个组成部分。人生活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序列之中,然而,对人类来说他的过去和未来都是一种符号化的存在,人的真实存在只是“当下”的存在。时间和空间是具有符号意义的存在,人类建立了许多系统化的符号来表达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如年、月、日、过去、现在、未来和前、后、左、右、公里、米等等。这些符号规定着人类生存的足迹。他的一句名言是“认识自我乃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
  (十三)“人是向死而生的”。
  这是海德格尔的观点。“向死而生”,从字面上来说,很容易明白。人总是要死的,人从出生那一时起,就一步步迈向死亡。所以,人的最终目的地是死亡,人人都无法逃避。这就是向死而生。但他认为,死亡是另有深意的。他称生理上的死亡为“亡故”,而哲学上的死亡是一种存在方式。向死而生的“向”,实质上就是死亡的存在本身的显现,人始终以向死而生的方式存在着。
  (十四)“人就是自由本身”。
  萨特(1905——1980年),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哲学家。父亲是海军军官,在萨特2岁时去世。他20岁考入巴黎师范学院哲学系,毕业后担任中学教师,1939年二战爆发他应征入伍,第二年被俘,一年后获释。他一生未正式结婚。晚年失明。他的成名文学作品是1938年的长篇小说《恶心》。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日记体小说,通过中心人物物罗康丹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充分表达了他的哲学观点——存在主义。存在主义的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是其存在先于本质的一种生物,人的一切不是预先规范好的,而是在日常行动中形成的。他有一句名言:行动吧,在行动中形成自身,人是行动的结果。他认为,自由是人的存在,人本来就是自由的,这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存在先于本质”推导出来的。他强调,人来到世界上的时候一无所有,人后来所具有的一切特性都是获得的,都是由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创造的结果,是自我努力自我选择的结果。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上帝预先规定的,也不是环境所造成的,而是人自己设计自己,自己选择自己的结果。因此,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他认为,人的自由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任意妄为。自由虽然不受外在的人和物的限制,但却受自身的限制。也就是说,人不仅要自由地选择,还必须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根据这个理论,人首先要为自己负责,因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出于意志的自由选择,所以人也就必须承担自己行为造成的一切后果。
  萨特用文学演绎哲学,又从文学中抽象哲学,从而在20世纪的哲学史上树起丰碑,他成为学生运动的“精神领袖”,在他死后,巴黎6万多学生和市民自发为他送灵,出现长达3公里的送葬人流。80年代,他的存在主义哲学在我国青年学生中造成过一定的影响。
  (十五)“人是万物之灵”。
  在《尚书-泰誓上》有这样一句话:“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为万物之灵”。人为万物之灵的根本条件何在,古贤人已有所教示。在《中庸》第22章中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兴天地之参矣。”人是万物中最有智慧的存在。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有一句话“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是万物之灵,这个论断不仅简单而且准确生动地表明了人在自然界的重要位置。一方面,是因于人是一种高等动物,但决不是超脱自然界的东西;另一方面说人毕竟不同于普通的动物,它是一种社会化的高等动物,人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从而进行生产活动。从而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使自然更适合人的需要,这就是人的“自觉能动性”。人不仅有语言,而且还有思想,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在生产劳动中无形发展了文化、艺术和科学。总之,人起源于动物,但是因为人已经打上社会的烙印,所以远远地超出普通动物。人是万物之灵,从地球的历史可知,从出现了人,我们就进入了崭新的一章。他们用与生俱来的知能,为了探求人生在世的命运与真理,他们建造文化、开拓文明,并以神话、诗歌、语言、文学、绘画、建筑、音乐、艺术乃到哲学、科学与宗教等来彩绘这个世界。就因为人有上述的表现,也有在这方面努力的成果出现,人是愈来愈远离动物性的世界,人确实是努力要把生命终极安顿在永恒的未来。
  (十六)“人生即苦,苦海无涯”。
  这是佛教的观点。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由释迦牟尼创始于古印度。其基本宗旨,在于解脱人生的痛苦,达到安乐的“涅磐”的境界。佛教主张奉行三事:佛(指佛教的创始者,也泛指一切佛)、法(指佛教的教理)、僧(弘扬佛教教理的僧众,即和尚),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发展逐渐中国化。中国有的佛教徒说:人的五官就生就一副“苦”像――眉像字头,鼻眼像十字,嘴就是口。还有的说,我们来到世上的第一句话就是哭着喊“苦啊”。佛主释迦牟尼讲人生有8苦:生、老、病、死、怨憎会(冤家路窄,不喜欢的人或事找上门来)、爱别离(你喜欢的人或事反而得不到团聚)、求不得(欲望总是得不到满足)、五取蕴(“五蕴”即指:1、色、肉体2、受、感情3、想、理性、4、行、意志5、识、统一前几种活动的意识,灵魂,“取”就是执着,五取蕴就是指人生的种种私欲、执迷,贪欲才是苦的真正原因,人性本身的弱点造成人的痛苦,这是痛苦的总源头 )。消除痛苦的的方法就是“灭谛”,“灭”指人生苦难的解脱,这是佛教追求的正果,即“涅磐”指没有苦恼,光明普照,不生不死的境界。中国的佛家认为涅磐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理想。佛教认为,生命的 价值在于对本性的觉悟(觉悟,于丹说“觉”就是觉字下面一外“见”,“悟”就是左边一个竖心,右边一个吾,“悟”其实就是我的心,“觉悟”就是看见我的心。)只有觉悟了这一本性,人才能实现生命的永恒,从而进入解除人世烦恼的美好境界。
  (十七)“人生的意义在于修炼灵魂”。
  这是日本著名的企业家稻盛和夫(1932年生于日本,他创立并成为两家名列全球500强的大企业京都集团和日本电信公司)提出的。他说:人类活着的意义、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对于这个最根本的问题,我仍然想直接回答,那就是提高心地,修炼灵魂。在生活中为欲望所迷失、困惑,这是人类的本性。如果放任自流的话,我们就会无止境地追求财产、地位、名誉。的确如此,人只要活着,就必须衣食充足,而且要有保证能自由自在生活的金钱。但是,这此只限于今生,即使再多也不能带到来世。所以当有人问“人在世上为什么”时,我毫不犹豫地说“是为了比出生时有一点点进步,或者说是为了带着更美一点、更崇高一点的灵魂死去。”所谓今生,是一个为了提高身心修养而得到的期限,是为了修炼灵魂而得到的场所。我认为可以这样说:“人活着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就是提高身心修养,磨炼灵魂。”
  (十八)“人生只是生产和消费”。
  这是日本松下幸之助(1894——1989年,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认为的。他说:“人生是什么,数千年以来,先哲圣贤以及许多好学深思的人,不断地从各个不同的形态及角度提出他们的见解。我认为,人只是生产、消费和度日而已。这里所谓的生产和消费,并非仅指物质,而是包括了物与心两个方面。例如,听到优美的音乐而感到喜悦,看到美丽的图画而感到快乐,是好的消费;至于感到不快和痛苦,则是坏的消费。所以读好的书和努力用功,是同时进行好的消费和好的生产。因为他虽然耗费了时间和劳力,同时也能获得有益的知识。
  (十九)“人生是一首诗”。
  这是林语堂先生(1895——1976年,著名的作家、福建龙溪人。作品有《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等)提出的。他说:“我认为从生物学的观点看起来,人生几乎像一首诗。它有它自己的韵律和节拍,也有这它生长和腐坏的内在周期。它开始是天真的童年时期,其后是笨拙的青春时期,带着青年的热情、理想和野心,笨拙地要想去适应成熟的社会。后来达到一个极为活动的成年时期。由经验上得到利益,对于社会及人类的天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到了中年的时候才能稍稍减轻活动的紧张,性格也成熟了,像水果的成熟或美酒的醇熟一样,对于人生渐渐抱了一种较宽容、也较温和的态度;跟着到了老年时期,内分泌腺减少了它们的活动,如果我们对于老年能有一种真正的哲学观念,依照这种观念调和我们的生活形式,那么,这个时期便是我们的和平、稳定、闲逸和满足的时期;最后,生命的火花熄灭了,一个人便永远地长眠不醒了。我们应该能够意识到这种人生的韵律之美,像欣赏交响曲那样,欣赏它的主题、旋律、和音。人生没有什么好和坏,只有在哪一季里什么是好的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抱着这种生物学的人生观念,按照季节去生活,那么除了自大的呆子和无法可施的理想主义者之外,没有人会否认人生可以像一首诗那样地过了。
  (二十)“人生是一场化舞会”。
  叔本华认为:尽管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多得难以胜数,但是在清楚看到一个人实际上是怎样的,一定会令许多人毛骨悚然、惊恐不已。我们所谓的文明世界又何尝不是一人大大的假面化装舞会呢?你在哪里都会遇到骑士、神父、士兵、律师、博学之人等,可是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他们是些什么东西。他们从来就不是他们所自称的,作为一种角色,他们仅仅是面具,在面具的背后,你会发现一副唯利是图的商人的嘴脸。非常必要的是,一个人应当尽早地被告之生活的真谛,即臾生只是一场化装舞会。通过它,人才能发现自我。否则的话,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情,你既不理解它,但又不得不容忍它,甚至你会对它们完全迷惑不解。因而,就当及早地让那些年幼无知的青年人懂得,在这场人生的化装舞会上,红艳艳的苹果是蜡制的,水灵灵的鲜花是丝织的,活蹦乱跳的鱼是纸糊的,所有的东西……对,所有的东西……只是可怜的玩偶和无聊的琐事,剩下来只有两个人,看上去好像是在真诚地献身于事业,一个人下在兜售假货,另一个正在支付给他假币。
  (二十一)“人生是一个过程”。
  这是作家、翻译家傅东华(1893——1971年,浙江金华人,译作有《飘》、《红字》等,另有散文集《山胡桃集》)的观点。他说:人生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目的。从前的读书人牺牲了“窗下十年”,为的要一旦“飞黄腾达”。我并非说这“窗下十年”犯不着牺牲,是说这十年艰苦有它本身的价值,不单是一旦“飞黄腾达”的手段而已。如果单单认为一种手段而不认识它本身的价值,那么,这十年生活真是一张空白了。人生的意义就在这个过程上。你要细细体会和玩味这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无论它是一节黄金或一节铁,你要认识每一节的充分价值。人生的丰富就是经验的丰富,而所谓经验,就是人生过程中每一个细节之严肃的认识。所以,过程论的人生绝不是消极的-相反,却是积极的。
  (二十二)“人生就是等侍”。
  这是当代哲学家、作家赵鑫珊(1938年出生于南昌,毕业于北大,后在中科院哲学所工作,著有《哲学与人类文化》《人类文明之旅》等)的观点。他认为:等侍即期侍,即希望,即翘首盼望。有等侍的人生比没有等侍的人生要好,好得多,好得不能同日而语,不可比拟。等侍原是一团生命燃烧之火。火熄了,生命也就正式告吹。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人要有居住的空间,才能安居乐业。三室一厅,当然重要,但这仅仅是个物理空间。若要让自己的精神或灵魂安顿下来,还要有个心理空间,即精神家园,也就是安置自己灵魂的地方。物理空间是有形有体的,心理空间是无形无体的。有的人,占有很大很大的物理空间,豪华气派;但拥有的心理空间却很小很小,简陋寒酸,怎么也安置不下自己的灵魂,致使自己的灵魂日夜失落、漂泊,不知何处是归宿。其实,构成心理空间的建筑材料既不是什么砖瓦、木材、钢筋、水泥,而仅仅是一连串的等侍,充满希望的等侍。有的人,占有的物理空间很小很小,但拥有的心理空间(精神家园)却很大很大,既自由又深远。在他广大的心理空间,有一连串充满希望的等侍在那里排成队,这样的生命哪有不幸福的?等侍是一个无穷数列,像自然数1、2、3、……,这个无穷数列,没有最后一个数,也没有最后一个等侍。若有,紧接着下一步便是死,便是瞑目。的确,等侍是人命中注定的。例如,湖边的钓鱼者,他等侍的是鱼来上钩,这等侍是充满希望的,因为他知道湖里有鱼(这个假定很重要)。他钩鱼的最高目的好像不是鱼,而是钩的过程――充满希望的过程本身。如果他知道湖里没有鱼,他恐怕一分钟也不愿意再侍下去。因为那是没有希望的等侍。有感于等侍,便写下小诗一首,以表心声:     
            世上没有永驻的
            幸福
            只有充满希望的
            一个个揪心的
            等侍
        
            幸福好像是
            顽童手中的一面镜
  
            把阳光反射到墙的
            一个既诱人又狡猾的
            永远也抓不到手的
            投影
  
            幸福原是
            充满希望等侍过程本身

  (二十三)“人生就是战斗”。
  这是李公朴(1902——0946年,江苏武进人,受国民主人士,民盟早期领导人,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观点。他认为:从个人来说,人生就是战斗;人生没有战斗就等于没有生命。尽管活到100岁,假如毕生无所事事,也就跟没有活过差不多。相反的,寿命虽短,但如能努力奋斗,较之前者。不晓得要好得多少。耶稣出来传教,只有三年,寿命也不过三十三岁,但他的影响却是最为久远的。直到今天,多少人还在敬仰他那伟大的人格。再说,古今往来,多少科学家在探索宇宙的秘密,多少战士为了为人类的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今天,千百万中国将士为了打退法西斯而奋斗,直到牺牲生命。
  (二十四)“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人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特征和生物特征,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来认识人的本质。并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首先,人的本质是社会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不是纯粹的自然物,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人,即不是抽象的生物个体。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总是实践着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人,人虽然具有自然属性,但构成人与动物本质的区别是人的社会性,是人的社会生活。如果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属性,归结为吃、喝等生理机能,那就很难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其次,人的本质由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来规定。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复杂和丰富。人们除了经济生活外,还要从事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等活动,因而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有机统一的社会关系。要认识人的本质,决不能只抓住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而必须分析人的全部社会关系,并从中找出最本质的关系。再次,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变化的。人的本质存在于现实的、具体的、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关系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认为:“人的价值是一种能够创造价值的价值。”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即个人对社会的奉献。人的个人价值是指个人在创造价值的基础上获得的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从而实现自己创造价值的价值。相对于社会发展而言,人的发展包括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标。
------分隔线----------------------------
人生哲学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加入我们

联系站长:qq号:296491738(如文章不宜,请联系站长删除。)

欢迎加入“人生智慧qq群:74053086”、关注“人生智慧抖音号:gongyongyu”

人生的意义网(www.rsdyy.com) | 粤ICP备15037069号 | XML地图 | TXT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