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网】婚姻咨询、婚姻挽救修复。怎么挽回感情?婚姻情感机构公司专家咨询师。

人生的意义网
【人生的意义网】婚姻咨询、婚姻挽救修复。怎么挽回感情?婚姻情感机构公司专家咨询师。
首页 > 人生哲学 > 人生的意义 > 生命意义的失落与救赎——论哈姆雷特与贾宝玉的形象意义

生命意义的失落与救赎——论哈姆雷特与贾宝玉的形象意义

2015-09-11 15:58:12 发布:人生的意义网

 
  《哈姆雷特》是西方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红楼梦》是中国最杰出的长篇小说。这两部伟大的作品,虽然诞生于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创作背景,表现的方式也迥然有异,却同样浸透着深厚的生命悲剧意识。东西方两大文豪借助他们笔下的主人公,发出了相同的探问:当支撑生命的理想与信念崩溃幻灭之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该往何处寻找?
 
  一、忧郁的哈姆雷特与伤感的贾宝玉:意义失落中的彷徨
   《哈姆雷特》的剧情全部从他父王去世之日开始,而《红楼梦》中,贾府破败之后的情景已成千古之迷。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这两部作品整体上的理解。哈姆雷特与贾宝玉的人生,经历了完全一样的人生轨迹,那就是:从人生的辉煌顶点落入人间谷底,与之相随的,是支撑生命的理想与信念全部破灭掉。理想与信念的幻灭,造就了忧郁的哈姆雷特和伤感的贾宝玉。
  哈姆雷特的命运逆转,仅在一夕之间。父亲去世之前的哈姆雷特,身为高贵的一国王子,处于众星捧月的地位,更兼家庭温馨,爱情美满,前途无限光明,因而对世界和人类满怀希望,对朋友和下属平和仁爱,对事物不乏敏感和报恩。开朗乐观、勇敢睿智的他几乎是一个时代偶像。但是一夜之间他突然什么都失去了。父亲离奇去世,母亲匆匆改嫁,王子的身份已经名存实亡,甚至生命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一连串恶性事件,粉碎了哈姆雷特的人生,更为重要的是,粉碎了他原来对于这个世界所有美好的理想和信念,给他造成了比父亲之死更为严重的心理创伤:原来的他,认为人性是高贵的,是最值得赞美的东西:“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但是父亲死亡的真相使他认识到,人性原来是如此的虚伪和丑恶:原来的他,笃信爱情的忠贞与纯洁,但是母亲匆忙的改嫁,摧毁了他对至爱之人的信任,他拷问着那个单纯而痴情的姑娘奥菲利亚:“你贞洁吗?”用毒恶的语言攻击她:“要是你既贞洁又美丽,那么你的贞洁应该断绝跟你的美丽来往”。原来的他,在父亲生前,当然看不到这个社会的丑恶,但是,身世的巨变使他猛然发现,原来这个世间充满着“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于是在他的眼里,世界成了“一所牢狱”,而“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甚至认为“整个时代都脱节了”。
  命运的突变摧毁了哈姆雷特多年来依赖先验、经历、情感建立的理想与信念,他的人生突然失去了意义。当所有的人都认为死亡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活着的人应该尽早的走出悲伤时,他却陷入了深深的忧郁中不能自拔。他对霍拉旭说:“天地之间有许多事情,是你们的哲学里所没有梦想到的呢。”正是他面对突如其来的悲惨命运难以接受的表现。
  与哈姆雷特不同,贾宝玉的伤感并非由一时的激愤所造成,而是经年累月郁积而成的。最初的贾宝玉,与哈姆雷特一样,是时代的骄子,家庭的宠儿,连北静王也对他刮目相看:“真是龙驹凤雏”,“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这个清灵玉秀的贵族公子,因为生长环境的关系,眼中只有一个美好而又纯净的女儿世界,他的理想就是跟这个女儿世界一起同生共死。然而,他的理想与现实生活是如此不相协调:家族领袖期望他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封建士子和孝子,使得贾府再沐皇恩,永葆康宁:他却对功名利禄有一种天然的厌弃,并漠视家族领袖为其安排的传统生活道路。在与封建势力的一次次较量中,他的美好的人生理想与信念受到压制,甚至被粗暴的剥夺;与此同时,被剥夺与被摧残的还有大观园里一批鲜活女儿们的生命:众姐妹非死即离,真个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更使得心灵丰富的贾宝玉一根愁肠无处发落。而与黛玉的一段刻骨铭心的无望爱情,才是贾宝玉的最伤最痛。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与奥菲利亚一样洋溢着爱情光辉而又凄惶无助的女性形象,她们都在令人心悸的痛苦中走向毁灭。黛玉才情灵异、心性高洁,是贾宝玉心灵相通的知己知音,对贾宝玉的爱支撑着她多病的躯体,使她在压抑的生活中寄全部希望于宝玉。然而,宝玉缺少真正叛逆者的敏锐与先觉,更缺少行动者的勇气与果敢,彷徨软弱的他,最终辜负了这惟一的粉黛知己,而他自己,也在巨大的悲痛与无奈之中走向了精神崩溃的边缘。最后的家族没落,只是这重重打击之下的最后一拳,彻底击溃了贾宝玉的心理防线。
  生活中不断的变故使得贾宝玉伤痕累累,理想的一再破灭使他似颠如狂。在看似优裕的生活中,贾宝玉的心中却充满着惆怅、叹息和流泪。他时时都在思考死亡,美人迟暮,花开花落,人际分离……,都让他心生伤感。林黛玉葬花,他感同身受,悲不能胜;龄官画蔷,他惺惺相惜,感叹莫名。即使在最热闹的时候,他的心头也会袭来阵阵忧伤:越是贾府繁华热闹到“不堪田地”之时,他却冒出了要如何死去的荒诞念头。
  比较而言,哈姆雷特的忧郁更多的体现了对世道不公的抗议,多愤世嫉俗的诅咒;贾宝玉的伤感更多的体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慨叹,多悲天悯人的无奈。但是这种忧郁与伤感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关于生命郁结不开的悲剧意识。他们忧郁和伤感的根源就在于:当人生的理想与信念崩溃幻灭之后,他们无处寻找生命的意义。失落了意义的哈姆雷特对生命的存在唯觉荒诞:“那么为什么亚历山大所变成的烂泥,不会被人家拿来塞在啤酒桶的口上呢?”找不到方向的贾宝玉则只愿意化烟化灰,“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薏义失落的最严重后果是导致两个人都发了“疯”。贾宝玉的“疯”,表面上看,是痴,是呆,是犯傻,其实是对命运压迫的一种绝望的抗争,他的疯颠,是无人理解的痛苦,是被压抑的烦恼,是无力保护爱情的悲哀;哈姆雷特的“疯”,表面上看是迫于强大的黑暗现实而伪装出来以保护自己的手段,其实质无疑也是其精神危机的自然流露,一如屠格涅夫所说,哈姆雷特“在整个世界上找不到他的灵魂可以依附的东西”,他的疯,实质上源于价值信念面临破灭而生的精神崩溃,是对于价值丧失的绝望呼告。
  哈姆雷特与贾宝玉这两个无辜的被抛入历史当中的人在突然的变故中无法窥见生命的真相,他们看到了生命的倏忽变易性,但还理解不到在倏忽变易的后面存在着什么恒常的价值;他们体会到了生命中浓浓的悲剧意味,但却找寻不到悲剧生命之中尚可坚持的信念是什么,因而处于一种渴望了解却又始终迷惘的彷徨之中。他们的忧郁与伤感已经超越了个体命运的不幸,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和形而上意味的生命体验。诚如叶朗教授所言:《钮楼梦》的深刻意蕴表现为互为联系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从根本上追问和体验人生的终极意义和价值”,一个是“写出了不同时代的人所共有的体验和感受”。《哈姆雷特》也不倒外。宇宙生命永恒,个体生命有限,作为有限存在的个体生命,其意义何在?人是从何来,为何来?何所归,何所依?没有人问我们是否愿意来到这个世界,就无端地被抛弃在尘世,来到尘世,又不能全然支配自己的命运,追问由此而生。追问是人对命运的质疑,是人对自己的存在觉悟之后的必然反应。正是这种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和对人的命运的迷惘和忧虑,使《哈姆雷特》与《红楼梦》达到了全人类普遍性的高度。
 
  二、哈姆雷特之死与贾宝玉的出家:生命之痛里的救赎
  意义失落后的哈姆雷特也曾企图从现有的基督教义中去寻找答案,但是,所谓的天堂之国,遥远而又虚无,只能让人心生畏惧,而解救不了现世的痛苦灵魂。哈姆雷特只能在焦灼的内心和冷酷的现实之间痛苦地徘徊,犹豫。最后的他,“选择”了死亡。之所以说哈姆雷特“选择”了死亡,是因为他并非没有办法活下去。只要他肯卑躬屈膝,以国王对王后的爱,留他一条小命应该是完全有可能的事,甚至把他继续留任为王国的继承人也不一定。但是,在可以求生时却并没有积极求生,完全可以说,这种死亡也是对生命的一种自动放弃。
  贾宝玉也几度试图从宗教中寻求答案。第二十回,宝玉翻读《南华经》,就对庄子“绝圣弃知”才能怡然自得的道理十分认同,也是在这里,他初次明白了人间的烦恼皆因情因欲而生;二十二回,宝玉听了宝钗介绍的《山门》曲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又看到了《南华经》上所写“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蔬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等语,便有所醒悟;后又与黛玉、宝钗谈论禅宗六祖惠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偈语,更悟得了“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的结论。最后的他抛弃一世情缘,跟随一僧一道遁入了空门,不能不说受到了禅宗以及道教等的影响。
  哈姆雷特与贾宝玉,这两个积极于人生价值意义求索的先锋人物,似乎最后都走入了虚无和逃避。但是,如果说他们对于生命意义求索的最后结果就是虚无,这并不符合人类长久以来的共同体验——事实上,不管生命之痛如何之深,芸芸众生选择逃避的毕竟是非常之少数;这种答案也无法解释这两部作品为何始终屹立于世界经典之林,相反,降低了作品的高度。哈姆雷特的死亡与贾宝玉的出家,真的是对生命追求的绝然放弃吗?事实上,无论是哈姆雷特的死亡还是贾宝玉的出家,绝不仅仅是一种消极避世的行为。他们的死亡或出家恰恰缘自于对理想的过份执著和对人生的衷情迷恋,是在理想的破灭和人生的无常的夹缝中寻求的心理平衡,这里面蕴含了远比一切宗教更为广泛深沉的思想。一个人会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去积极追问,正是缘于对生命的至爱与至痛。生命有不能承受之重,对生命至深的爱与刻骨的痛,才是他们选择死亡与出家的唯一理由。死亡与出家,不是放弃,而是生命至爱与至痛里最后的救赎。
  贾宝玉对生命的爱,表现在“多情”上。贾宝玉是一个天生的“情痴”、“情种”,他对天地万物都怀有一种说不尽道不完的绵绵情意,更不用说对身边的风流女儿了。从“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到“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从“秋爽斋偶结海棠社”到“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从“平儿理妆”到香菱“情解石榴裙”,我们看到的是他对生命无尽的爱恋和珍重。正是因为对生活过于执着的热爱,使他时时处于一种担心之中,担心珍爱的东西会消失不见。“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息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了悟了生命的有限性,就不能不为之黯然神伤、莫名惆怅。他的出家不是出于对生活的厌倦,“不是对尘世人生的弃绝……实际上他实在尘世淮舍,情缘难尽”。贾宝玉始终留恋着现世的生活,和周围鲜活的生命,尽管他时时都在准备离开世界、抛弃欲望,但又时时惊诧于自然所孕育的美,为美所诱惑,并耽于这种美。他最后的遁世是多种原因促成的:家族的溃败,使他失去了尘世之中的立足之地;黛玉含恨西去,又割断了他在尘缘之中最重要的精神维系;而众多的女儿们如花的生命烟消云散,把他的世界彻底打碎——是深爱之后的失去才让他如此心痛,是失去之后找回不到意义的迷惘才让他选择了放手——出家,是一颗爱着的灵魂最后的安慰与救赎。
  哈姆雷特对生命的挚爱是用另一种方式表现出来的,与贾宝玉的“多情”不同,他对生命的态度是“慎重”。哈姆雷特曾经发出了“生存还是毁灭”的经典一问。如果将“生存”仅仅理解为一种形而下的个人求生的话,是对哈姆雷特思考的极大误解。这个问题,这一长段的独白,是哈姆雷特对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的终极思考:生固然让人留恋,死固然让人害怕,但是,到底要怎样的活着,或者死去,才能够“更高贵”?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高贵,是哈姆雷特对于人生的全部价值定义。注重活着的“高贵”性,正是对生命质量的高度负责,而不是对生命的敷衍塞责。而当险恶的现实生活无法做到“高贵”的活着,哈姆雷特拒绝了妥协,拒绝在现成的信仰体系之上建立廉价的精神平衡,不高贵,勿宁死,他放弃了生命,却没有放弃对生命的爱。
  同样,哈姆雷特在复仇行动上的延宕,并非由于他自身的懦弱与犹豫而导致的,也是出于对生命意义的慎重考虑。哈姆雷特行为上的延宕根本上是缘于意义上的失落、犹疑和迷茫,在没有寻求到答案之先,他无法行动。黑格尔在谈到哈姆雷特的性格时说:‘哈姆雷特固然没有决断,但是他所犹疑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怎样做。”更准确地讲,哈姆雷特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能使复仇具有价值意义,也就是使生存具有价值意义。对于他说,活下去的动力绝不仅仅在于为父报仇,甚或是重整乾坤,更重要的是寻找到存在的价值意义,寻回真正的自己、回归到生命的本真状态。哈姆雷特需要有意义的活着,而不是如草虫鸟兽,草草度过一生,这才是对待生命的最慎重的态度。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究竟是什么?当哈姆雷特与贾宝玉因苦苦追寻着这样的问题,并因总未能得到答案而苦恼痛苦之时,我们却意外地从他们的人生轨迹中发现了这样的意义:也许人生本来并没有意义,也没有最终的结果,它所有的意义就在于寻求意义的过程里,在对生命无限执迷的眷恋里,在对生命极度慎重的态度里。人可以死亡,生命可以消逝,但是寻求它的意义却是永远不会停息,对生命的真实的体验才是每一个人最不可放弃的意义。正是这种对生命无限深沉的爱恋,和对意义永远不肯放弃的追求,成为人类心灵渡越茫茫苦海的避难方舟,超脱荣辱得失的灵丹妙药。也正是这种积极意义使《哈姆雷特》和《红楼梦》超越了一般的复仇剧和言情小说,得以站在一个哲学的高度俯视人生,从而“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分隔线----------------------------
人生的意义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加入我们

联系站长:qq号:296491738(如文章不宜,请联系站长删除。)

欢迎加入“人生智慧qq群:74053086”、关注“人生智慧抖音号:gongyongyu”

人生的意义网(www.rsdyy.com) | 粤ICP备15037069号 | XML地图 | TXT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