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网】婚姻咨询、婚姻挽救修复。怎么挽回感情?婚姻情感机构公司专家咨询师。对付分离小三劝退第三者。

人生的意义网
【人生的意义网】婚姻咨询、婚姻挽救修复。怎么挽回感情?婚姻情感机构公司专家咨询师。对付分离小三劝退第三者。
首页 > 人生哲学 > 人生的意义 > 苦难中的生命意识——浅论史铁生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苦难中的生命意识——浅论史铁生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2015-11-20 15:31:22 发布:人生的意义网

 
  生命从苦难开始,只有在苦难中才能诞生灵魂的歌声。——路遥
   “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总是平静地,用近乎耳语的声音,宣布与生命相关的消息。他在残疾的打击下,在死的诱惑下,经过苦苦的挣扎,最终走了出来,并认识到人类共有的困境,透析了生命,升华了死亡。
  史铁生是当代著名作家,但与别人不同的是,他多了一辆轮椅车,少了一双健康的腿。这个‘特别的礼物”出现在他21岁那一年,身体的残疾把他永远送到了轮椅上。那时的他,正是血气方刚、生机勃勃的年龄,他对一切都充满了渴望与探求,想去创造、去追求他所喜欢的东西。可是命运却给他了一个“特殊的安排与照顾”,他在延安清平湾插队的日子里,虽然感到腰腿疼,但并没有在意,仍然起早摸黑地给队里喂牛,精心照料着老黑牛与红键牛。没想到,腰腿的疼痛竞成了他的克星,使“喂牛”竞成了他生命中永久的回忆。他在最爱动的时候,被困在了轮椅上,这是怎样的灾难,又是何等的残酷。在刚开始的日子里,他不相信这是真的,不相信自己将要在轮椅上度过还没有真正开始的人生。他还存着一丝希望,积极配合治疗,甘愿忍受各种各样的痛苦,“洗、敷、熏、炙”,“最后一回,我的胯部被熏成了烫伤”。
  然而,无论怎么努力,他都难逃厄运的魔爪,当科学的诊断最终无情地宣布他的一切努力挣扎都是徒劳的,他拼命捶打若自己失去知觉的双腿,多么希望这是一场噩梦,但现实依旧是现实,他不得不离开那个游刃有余的世界,呆在一个他原本一无所知的世界中去。在突如其来的厄运的打击之后,人就会丧失思想的能力,他对这‘特殊照顾”的回报就是强烈的诅咒,他“自卑”、“感伤”,“死”的问题连想都不用想,就自动弹了出来,将他紧紧的抓住。然而,生命是一种责任,生命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目的。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我们必须使生命具有更高的意义,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建立起一些永恒的东西。生命中最好的景致有时并不是用浓墨重彩描绘而成的,它也许只是一个淡淡的足迹,但它深藏在我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裹在层层的重负之下。史铁生用这种生命意识铸造了属于自己的世界。
   
  一、苦难的宿命
  史铁生在苦苦的挣扎中,首先便遇到了自卑的纠缠。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给自卑下过一个著名定义:“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绪”。那么,所谓“自卑情结”实质上也就是一个人的无能为力感,即他所面临的处境及困难程度远远超过了他的能力所能应付的程度。对任何一个人来说,残疾就是一个他根本上所无法克服的困难。
  史铁生将自己的这种“面对问题无法解决的自卑情绪”寄托在他笔下的主人公身上。在《没有太阳的角落》中,他描写了一个街道生产组的三个残疾青年,在‘斑驳的墙上没有窗,低矮的屋顶尽是灰尘结成的网的角落”中工作。因遭受了社会和他人的歧视或同情而痛苦和愤怒,心如冰封。在王雪姑娘光临“角落”后,三颗枯萎的心被激活了,由友谊发展到对王雪的爱恋,“年轻人呵,残废,却还有一颗年轻的心在跳。”但因为残疾,因为心里的伤疤,他都没有勇气表达出自己对王雪姑娘的真实感情,尤其是“我”,“因为深深爱上了王雪,心上的防御工事就自然筑起来了一一那是一道深壕的沟,那是一道深深的伤疤,那上面写着三个醒目的大字‘不可能’”。“心在追求仅有的一点欢乐的同时,却在饱受着无穷痛苦的侵噬,这痛苦无处去诉说,只有默默地扼死在心中,然后变成麻木的微笑,再去掩饰心灵的追求。”作品中的这三个年轻人,虽然心被闪过的一道电光照亮了,但因为自卑,这光无法释放,是暗淡的。他们将那份纯洁的美好的爱永久地埋藏在心底,转化为兄妹之爱。
  史铁生的这种自卑情绪在他的作品中多处体观。在被视为作家本人精神与心理的自传体小说《山顶上的传说》中,那个残疾的小伙子,也就是因为自卑,离开了与自己相爱的姑娘:“在他们相爱的日子里,当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恐惧总压在他的心头——她不能回家晚了,不能在应该回家的时候不回家,否则她的父母就又要怀疑她是和他在一起了,就又要提心吊胆或大发雷霆,他就像是瘟疫,像魔鬼;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像是在探监;他们的爱情像是偷来的,这些感觉就像一把 ‘达摩克利斯剑’随时悬在他们心上,使幸福的时光也充满了苦难,现在她就要走了,到很远的南方去了。”主人公即使处于热恋中,也有危难会随时降临的恐慌,这难道不是自卑的心灵告白吗?
  史铁生的这种将自卑投注于主人公身上的做法,完整地折射了他内心深处的浓郁自卑。在《一个冬天的晚上》中流露出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表现了一种深刻的自卑,所以当一群姑娘向他们走来时,本来大声说话的他声音忽然变小了,为什么?怕引起他人的注意,被人歧视。小说中的那对夫妻“女的个子很矮,看得出来,是那种侏儒病,男的架着一只拐,脸被烧过,留下了很多可怕的疤痕。”无意识中将作为主人公的一对夫妻都写成有缺陷的人,这也是史铁生“自卑情结”的表现。在他被困轮椅的日于里,他肯定不断地思考过:残疾人很难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真正美好的爱情。从这一点出发,史铁生距真正的精神超越和解脱还很遥远。
  史铁生的自卑,无疑是由残疾而来,但残疾后的心理究竟受到什么样的打击呢?或者说自卑的最根本来源是什么呢?史铁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交代。他的苦苦挣扎和拼搏,并不仅仅只是对生的留恋,也并非只是对死的恐惧,而是来自对眼前出境的无力承受。一方面,是自身欲望和理想的受挫,另一方面,是社会对残疾人的偏见和歧视。“所有的人,所有的好人,在心底都对伤残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和鄙视,不能像要求一个正常人一样地要求一个伤残人。”这种人类共有的情感——对残疾人采取特殊对待的态度,正好触痛了史铁生一类人的伤疤,由于二者的双重攻击,自卑诞生了。史铁生想摆脱这种自卑,想甩掉这个思想包袱,想逃脱这种千百年来植根于人类思想灵魂深处的偏见与歧视意识,想回到抛弃他的正常的社会轨道中去,寻找安全感。所以在他的心中始终有一种强烈的渴望,这就是能够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在《没有太阳的角落》中,“我,克俭,铁子”是残疾人,因为遭到社会和他人的歧视(或者是同情)而痛苦和愤怒。即使是天真幼稚的孩子说的一句无邪的话,也会刺伤他们的心,犹如给未愈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一个大妈擦着眼泪劝我说:别胡想,别想那么多,将来小妹会照顾你的,不会把哥哥丢了。”“天哪,原来这就是我活在世上的价值,废物,累赘,负担,没有人相信我们可以独立,可以享受平等。”在史铁生看来,别人善意的同情,也成了一种歧视。他不希望别人用有色眼镜对他们另眼相看,他只希望和别人一样,不愿接受“偏见”的照顾。他说:“人不可能舍弃一切,却无法舍弃被理解的渴望。”他将这种残疾人共同的心声在《没有太阳的角落》中表达了出来。“王雪,你跟我们在一起不嫌寒伧吗?”“寒伧,为啥?”仅仅几个字就将三颗受伤的心顿时伤口痊愈。后来,尽管王雪走了,但她把光明和温暖留在了那个没有太阳的角落,鼓起了他们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对于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的渴望,可以说是史铁生在超越自卑的努力中所做的第一步,但自卑意识是强大的,在短短的时期内,很难将它驱赶的烟消云散。相反,这种自卑的心理反而又常常把史铁生逼入对命运的诘难和惆怅之中。不是“自杀”“死亡”,便是“阴郁”和“忧伤”。在他自卑的心灵中,在他被困轮椅的生活中,整日的沉思默想是他的全部,一切司空见惯的生活细节在他那儿都获得了深刻的意义。在《我与地坛》中,“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疏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圯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作者看到了这种古建筑经过历史的沧桑变得十分破败,就想到了自己的残疾。“园子中有冬雪,有暴雨,有秋风,有早霜,有坎坷,有落寞”,暗示了在生活中总是充满着劫难,这正如这古园,虽然已经很古老了,但仍遭受暴风骤雨地无情洗礼。
  在《务虚笔记》中作家抒发了他对命运的感伤。在这里,已经没有了情节,没有了故事,一切都是情绪化、幻想化的。在这里,难测的命运,孤魂野鬼,生死离别,都纷至沓来,人类被无形地拴在了一个巨大的网上,似乎一切已经注定,但一切又都不可知。在小说中,作者写诗人,写导演,写残疾人,实际上是写了苦难的人性。史铁生说:“人的本性是倾向福音,但人根本的处境是苦难。”   
  自卑与对生命的感伤铸成了史铁生深厚的悲伤情绪,他想从这种悲伤中走出来。因为自卑和感伤,他想到过死,但当他真正面临死的时候,他反而平静了。他决定抛弃自己的不幸,坚强地活下去。他经过“上穷碧落下黄泉”的苦苦追求与探索,发现了人类共有的困境,认识到如果意识不到这种困境,任意听凭困境的处置,那才是真正地残疾和不幸,这个困境就是——欲望。
   
  二、寻找精神家园
  史铁生说:“人为什么活着?因为想活着,说到底是怎么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欲望是生命的忠诚卫士一一没有了欲望,生命就不存在。”这个欲望,实质上就是人的一种虚无的目的。没有了这个目的,人就无法生存。因为有了目的,或者说有了欲望,人才有活下去的信心,支柱和动力。在《命若琴弦》中,体现了人类这种共有的困境一一欲望。同时,又进一步表现了对目的只是虚设的思考。这是一个关于瞎子艺人说书的故事。概括的说,老瞎子对光明的欲望是他活下去的动力。小说是这样开头的“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跳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一老一少两个盲说书人,弹着三弦,四处游唱,希望有朝一日能重见光明,希望就在琴匣中。据老艺人先前的师傅讲,只要弹断一千根琴弦,再拿琴匣中的药方去配药,就可奏效。谁料,当老艺人辛苦地花了五十年时间弹断一千根琴弦,兴冲冲地拿着药方去配药时,别人告诉他这所谓的药方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倾刻间,他被击垮了,吸引他活下去,唱下去的东西荡然无存,但在死前他得回一个村子里去,因为徙弟在那里等他。在往回走的路上,老瞎子醒悟到了,过去的日子他那样欢乐,因为那时有一个东西把心弦扯紧了。虽然那个东西是虚设的,他终于醒悟了这个谎言的意义:“目的虽是虚设,但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他也突然明白了师傅在临终前的话:“记住人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就弹好了,弹好了就够了。”因此,他又想到了让他的徒弟继续活下去的谎言,就是“得弹断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
  所以,目的本来就没有,有的是你实现目的的欲望,人的一辈子就似那三弦琴被虚假的目的拉紧,于是生活中叮叮铛铛才有了生气,更重要的是从那绷紧弦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史铁生逐渐认识到,目的本来就没有,希望本来就不存在,说到底,目的和希望也就是人活下去的欲望。那么,人要活着,人要生活下去,就必须要有希望与目的,这就是说,欲望是人类共同的无形枷锁,每个人都被押着,逃不出它的束缚。所以,“无论那目的多么虚渺与荒诞,不必戳穿,只要心中有一个梦想,就活下去。这是一种深刻的悲观及悲观之后活下去的执着。”这正如《原罪》中的十叔认为:“人活着就得信一个什么东西是真的”,但“又得知道那不过是一个神话。”因为如此,尽管现实无情地击碎了十叔向往的美好神话,为了绷紧生命之弦,他宁可为自己编一个吹泡泡可以治病的神话,他以生命之力吹出一个又一个又大又漂亮的泡泡,吹得又专心又兴奋。这些七彩闪耀的泡泡闪现着十叔的生命之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史铁生说:“人有时候需要一点迷悟”,“理想是绝望者的救药”。《山顶上的传说》中,支撑着那个小城中的养鸽人彻夜不断,拖着残疾之身到处寻找着他心爱的“点子”,最后终于爬上了山顶的精神动力是什么?正是欲望。他对心爱的姑娘在走之前留下的唯一的鸽子的寻找看成是对爱人的追求,正是这,使他不畏艰难、危险和疼痛不停地走下去。那么,所有这些故事的叙述人一一史铁生究竟依靠了什么完成了他这一系列的创作?正是欲望。他努力地寻找一种活下去的方式,他找到了,也满足了这种欲望,就是写作。在《答自己问》中,他说:“人为什么要写作,最简要的回答就是,为了不至于自杀。”他不仅找到了活着的方式,而且活得很好。这正是欲望的功劳。所以,史铁生比他的残疾更伟大,他超越了他的命运。正如加缪所说:“当西绪弗斯朝着他不知道尽头的痛苦走去的时刻,这时候就是意识的时刻。他高于他的命运,他比他的巨石更强大。因为每一步都有成功的希望在支持着他。”人之所以活着,就是有一种欲望在牵引着你,有一种虚无的目的在推动着你,这样说来,人始终被局限在一个欲望的困境中,为了实现虚无的目的而依靠欲望痛苦的活下去。正如史铁生所说:“从广义看,人都是残疾,即类命运的局限”,“欲望无边,能力有限,是人类生来的困境”。当史铁生这样思考的时候,他的心理获得了很大的平衡。因为“先前身体的残疾始终沉重地压在他头上,他能对抗外界的偏见,却不能战胜内心的自卑。现在,看到大家原本在同一个困境中挑拨挣扎,而在这个困境中,身体的残疾并非真正的不幸,最为可怕的是,意识不到困境的存在,还在无知地为自己制造新的深渊,听凭困境扭曲自己。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扭曲的灵魂才是真正的残疾。”   
  史铁生是一个对生命的思索者与斗争者,他没有停止过一分一秒的思考与拼搏,当他认识到人类共有的困境时,他的那颗心稍稍平静了下来,并且获得了很大的心理上的平衡,但随之而来的便是怎样才能走出这个困境,解脱自己的精神。于是,他又进入如何摆脱这种困境的理智的思索与探求。
  史铁生在思索与探求中发现,对于那些不可逃遁的围困,需要不断地突围。这种突围意识在他的作品中多有表现。在《夏天的玫瑰》中,那个卖小风车的残疾老人虽然被猛兽所困,身陷困境,“他的腿没有了,独自在一片陌生的荒野上爬,想要爬回家去。他爬着,忽然看见前面有一堆眼睛在盯着他,那是狼。一群狞笑的狼。他慌忙往后退,转过一个墙角,屏住呼吸往另一个方向爬。可前面又有两只佯睡的老虎,正眯着眼睛瞄着他。他赶紧往左爬,擦着地皮,一点一点往前挪,爬过一间豪华的大厅,爬进一条幽暗的楼道,又有一堆纠缠在一起的毒蛇向他抬起头,吐着信子,幸好右边是河滩,他躲在一块礁石后面,那不是礁石,是一群大鳄鱼。没处逃了,无路可走了。”这时候,真的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然而,“他猛地来了一股劲,叫喊着在荒野上东奔西突,用头去撞那些狰狞的猛兽。他看见了自己强壮庞大的身影在荒野上蹦跳,咆哮……”“醒了,他正用头撞着床边的桌子,拳头在墙上打得掉了一块皮,流着血……”这种拼死的搏斗,也是绝境中求生的突围。在《山顶上的传说》中,残疾的小伙子梦见置身罗马竞技场,“他站在圆形的罗马竞技场中央,不过不是一条狗了,而是一头骄蛮的斗牛,四围的人群是彩绸,是刀光,它凭着一双角,一腔血,一条命,叫喊着,横冲直撞……”这与卖小风车的残疾老人的梦是多么的相似,都身陷困境,但没有妥协,在生命的极瑞困境中没有低头,用尽自己全部的力量,去抗争,去拼搏,以求获得生命的完美。
  史铁生小说中渗透的这种突围地精神,作品中蕴含的不断突围的人生历程,正好展示了他内心矛盾地不断突围,他的心和神从来没有宁静过,总是不断地斗争,他向往生命力的顽强和迸发,但稍后,又趋于对生命意义的漫长的寻找,他的这种自身内心关于人生历程的突围转变体现在作品中,是突围者形象的变化。最初表现为突围者激烈拼死的搏斗,最有代表性的是《夏天的玫瑰》。在小说中,残疾老人一直向往的那头青铜公牛形象,“牛身上每一块绷紧的肌肉都流露出勃勃的生机和力量,每一条涨鼓的血管都充满了固执自信,每一根鲜明骨头都显示着野性的凶猛”,“它在荒野上横冲直撞,冲散了狼群,撞倒了老虎,踏烂了毒蛇和鳄鱼,牛的青铜的盔甲闪着威严的光,宏亮的叫声像吹响的铜号……”这勇猛的突围者正是史铁生梦寐以求的形象,可以说,这是史铁生生命的偶像。
  然而,在人生历程的突围中,横冲直撞地杀出一条生的血路的拼搏精神纵然可贵,但是,这毕竟是人生之路上的偶然,不是生命的全部,所以,还应该在冷静之后慢慢地寻找冲出困境的突围点,即使不能找到,也是有意义的。他笔下的突围者形象渐渐有了变化,光影夺目的青铜公牛形象渐渐地销声匿迹,代之而起的是孤独的、不懈的追寻。在《山顶上的传说》中,残疾的小伙子寻找女友留下的那中飞失的鸽子,他找了九天,可是杳无音迹,在第十天的夜里,他抱着伤残的腿,走遍了小城的每一条街道,最后爬上了山顶。就在这时候,他看见了他的鸽子。鸽子看他看见了它,就又飞起来,向更高更远的山峰去了……这种在漫长的征程中不懈地寻找,寻找到之后又失去的努力,似乎全是徒劳。鸽子找到了又飞走,意味着小伙子的追求依旧落空。然而,没有结果的寻找与努力并非徒劳,因为寻鸽人有那份寻找鸽子的勇气和信心,他想实现这个欲望,想脱离这个困境,就需要一个突围的过程。寻鸽人所注重的并非是欲望能否实现,而看重的是这种突围的意识,寻找的过程,只要努力付出了,不管结果如何,都不后悔,因为至少自己为之奋斗了,这样说来,“所有的徒劳也都成了功劳”。
  在轮椅上年复一年的沉思默想,使史铁生度过了绝望而狂躁的青年时光,他的心也渐渐趋于平静,思想也渐渐变得成熟。在不懈地寻找精神解脱的人生历程中,他终于醒悟。这突围努力的意义并不在于目的是否能实现,而在这努力本身,在于不懈地寻找和追求的过程。命运赋予史铁生以人类关怀的博太精神,也赋予他直面人生的根本缺陷和终极虚无的勇气和智慧。在他看来,“目的虽空但必须设置,否则过程将通向何方呢?哪儿也不通向的过程又如何能为过程呢?”如果你没有这个过程,那么,你所拥有的就是空白,因为“事实上你唯一拥有的就是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突围的意义所在。在《好运设计》中,史铁生认为“只要你仍然不从目的转向过程,你就别想走出困境。”因为“一个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把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你可以把死亡也变成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坏运更利于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于是厄运溃败了,它必然溃败。你立于目的的绝境却实现着、欣赏着、饱尝着过程的精彩,你便把绝境送上了绝境。”这一伟大的实现就要通过过程去完成。的确,人生只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过程,我们虚设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实现它,而是为了引出一个美好的故事,为了给过程确立一个方向,让人在通向“家园”的路上远离孤独、寂寞,使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和自由的精神,就像希腊神话中的西绪弗斯,虽然被判定受终生之苦,但是他终于跨过绝望而把生命灌注到顽石无尽的滚动之中。因此他成了美丽而悲壮的生命过程的象征。史铁生的写作乜被赋予了这种过程意义,即“要为生存找一个至一万个生存下去的理由,以便生活不只是一个生物过程,更是一个充实、旺盛、快乐和镇静的精神过程。”《答自己问》在这样的写作过程中,史铁生找到了活下去的充分理由,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展示了他不屈的生命意志,他不仅获得了解脱精神的良药,而且还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共同命运。
   
  三、生命的宁静
  在尘世中,史铁生认识到,人是渺小的,而且是一个有限的存在。人有三种根本困境:“第一,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意味着痛苦。第三,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意味着恐惧”。这种恐惧无法避免,因为“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既然死是不可避免地,就应该即时的玩好它”。于是眼前的一切不再可怕,无论一个人有多么地痛苦,承受了多么大的灾难与委屈,最终总会有苦难的尽头。这种顿悟使他赢得了生存的勇气,彻底从死亡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走进了实实在在的真正人生。他开始着眼于眼前,不管是坦途还是绝路,即便是坦途连着坦途,亦或是绝路连着绝路,都只说明至死不休地走下去。于是他无惧无悔,不再烦恼,走得镇定流畅,这是智者的选择。因为已经摆脱了死亡的阴影,史铁生进一步认识到,死是生命的前提,有生有死,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而且死还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为人生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短暂。所以,“我只知道,假如没有死的催促和提示,我们准会疲疲塌塌地活得没了兴致没了胃口,生活会像七个永远唱下去的样板戏那样让人失去了新奇感。”死是必然的,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在史铁生的眼中,“死亡”有一种回家的温馨,人们总有一天会听到回家的召唤而踏上归程。因此,死亡是一个无需寻求和等待的就会自然来到而且必然来到的日子。80年代后期,因为诗人海子的自杀,当时的死亡意识被空前张扬。但我认为,史铁生对死亡的看法,更能表现出对生命的关爱、尊重和珍惜,在史铁生的优秀作品《我与地坛》中,有这样一段话:“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有一天,我也得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那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作者将生死同一,把死写得犹如生那么从容,那么美丽,并且把生死的两端连接在一起,揭示出生命、人类和宇宙的真谛:生死相依,生死相继,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生不息,这是史铁生对死亡的彻底参悟。
  史铁生悟出了死亡,看透了死亡,将生死合一,于是便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彻底抚平了心灵的巨痛。它变成“诗性的存在”。那么,“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史铁生振作精神,接受了命运的挑战和命运对他的不公,在人生的舞台上,担当起悲剧英雄的使命:“上帝给你一条艰难的路,是因为觉得你行。如果注定有人倒运,那么还是让我来吧,没有谁能比我应付的更好了。”《病隙碎笔》史铁生在苦难的心魂里找到了自我救赎之路,这就是——信心和精神。“在科学的迷茫之处,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惟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我们不管信仰什么,鄯是我们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导”“信心从来就是迷途上的迷信,信心从来就意味着在绝境中蛮横无理地向前走。”就是这种信心和精神使史铁生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在一步一步地走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他虽然走得很艰难,但很乐观,他完成了生命困境的突围和自我苦难的救赎,他睿智地写道“神不给人指路。神知道,不给人指路,它还是会去找。不停地去找,就是神给你指路,什么是神?其实就是人自己的精神。”   
 

------分隔线----------------------------
人生的意义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加入我们

联系站长:qq号:296491738(如文章不宜,请联系站长删除。)

欢迎加入“人生智慧qq群:74053086”、关注“人生智慧抖音号:gongyongyu”

人生的意义网(www.rsdyy.com) | 粤ICP备15037069号 | XML地图 | TXT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