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网】婚姻咨询、婚姻挽救修复。怎么挽回感情?婚姻情感机构公司专家咨询师。

人生的意义网
【人生的意义网】婚姻咨询、婚姻挽救修复。怎么挽回感情?婚姻情感机构公司专家咨询师。
首页 > 心理自救 > 了解心理咨询 > 心理咨询真的有用吗?你真的需要吗

心理咨询真的有用吗?你真的需要吗

2019-08-23 08:24:01 发布:人生的意义网
心理咨询真的有用吗?你真的需要吗

 
 
 
这是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心理咨询,有用吗?还是没用?
 
 
 
 
 
 
 

我不想像有的文章一样,讲了半天还不知道观点在哪,读起来让人特别费劲,所以,我想先把答案抛出来给大家参考:对于一个自觉、自省、自悟的人,是有用的;对于一个不觉知的或不愿意改变的人,也许用处真的不大。

 
 
 
 
 
 
 
要不要在意别人的评价——
 
 
 
 
 
 
 

人是高级动物,是有思想的,也是关系的产物,必然会关注与他人的关系。关注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必然会在意别人。演讲比赛时,谁会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在意别人的眼神?不在意别人的掌声?都会在意。咨询师说,你紧张是因为心里装着别人的在意,时刻关注别人的评价,所以紧张;因此,告诉你不要紧张,不要关注别人的眼神。

 
 
 
 
 
 

但是问题来了?你真的能做到不在意别人的眼神吗?

 
 
 
 
 
 

实际上,在意别人,如互相催眠一样,会无处不在的,会无时不有的。不是吗?

 
 
 
 
 
 

正确的方法是,使用心理学角度的“二八法则”来解决这个问题。

 
 
 
 
 
 

巴莱多定律(也叫二八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现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它又称幂律分布(Power Law Distribution)或帕累托分布(Paretian Distribution),帕累托分布和高斯分布(Gaussian Distribution)并列为两大主导自然和人类现象的概率分布。帕累托分布的本质是正反馈机制(positive feedback loop),当事件不再独立,一个事件的产生对自身和其它同质事件的产生发生影响时,会导致帕累托分布。

 
 
 
 
 
 

基于关注别人的问题,心理学角度的“二八法则”,我们可以这样界定:20%或更小的比例去关注别人,80%或更大的比例去关注自己,从而获得内外部的心理平衡机制。如此一来,你更多的精力是在关注自己怎么去做会做得更好,用极少的精力去关注他人的看法以修正提升自己,这样就避免了100%关注他人导致没有了自己或100%关注自己导致极度自私“目中无人”。80%的比例让你找到你内心的精神支柱,找到属于你的“定海神针”。

 

 
 
 
 
 
 
 
关于“顺其自然”这件事——
 
 
 
 
 
 
 

在心理学上,“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是“森田疗法”的两大精髓。该疗法又叫禅疗法,由日本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1874-1938)创立,补认为神经症的“特殊疗法”。森田疗法主要适用于强迫症、社交恐怖、广场恐怖、惊恐发作的治疗,另外对广泛性焦虑、疑病等神经症,还有抑郁症等也有疗效。森田疗法随着时代在不断继承和发展,治疗适应症已从神经症扩大到精神病、人格障碍、酒精药物依赖等,还扩大到正常人的生活适应和生活质量中。其实,森田疗法是一门人生学问。

 
 
 
 
 
 

在此,楼主无意对该疗法提出反对或质疑,只是认为如果能再进一步发展思考,或许对我们的神经症患者会更有用。当面对一个重度以上的神经症时,光是运用森田疗法的“顺其自然”,可能作用不是最好的。

 
 
 
 
 
 

因此,如果你的心理问题是中度或一般的,通过“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森田疗法,是能达到好的疗效的,当然,前提是你需要真正认识森田疗法,真正理解什么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如果达到重度以上的神经症,就可能需要别的疗法或药物来干预了,需要双管甚至多管齐下,才是最好的。因此,这里我要传达的意思是: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凡事不绝对化。“度”合适,“量”才有效。你说呢?

 

 
 
 
 
 
 
 
为什么看了无数的心灵鸡汤都没有用——
 
 
 
 
 
 
 

这几年,心理文章、观点层出不穷,有的四平八稳,有的标新立异,甚至有人哗众取宠博人眼球。有一些文章是含金量较高的,有些则不然,可能只是“鸡汤类”的,好一点的属于“鸡精”。有的来访者说,我看了很多书,“喝”了很多心灵鸡汤,但还是改变不了,还是在原地踏步。有的说,每当我看了某本立志类的书就热血沸腾,可是过不了三天,就又打回原型了。

 
 
 
 
 
 
 
何解?
 
 
 
 
 
 
 

其实,心灵鸡汤也有很多种,因而你首先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只有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此其一。其次,要找鸡汤里的精华来吸收,也许一本书中,真正对你起作用的,也就那么二三条或三五点的内容,那就摘写下来放在你最容易看到的案头。最重要的,对你想要的摘录内容,需要你去坚持、反复实践,融入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如此,才能真正起作用。不论是自己看来“喝”到的鸡汤,或是心理咨询师给你的“心药”,无不如此。

 

 
 
 
 
 
 
 
真的不要处罚孩子吗——
 
 
 
 
 
 
 

在心理咨询的时候,咨询师会告诉你,不要打孩子,要说服,要引导,不要体罚,不要责罚,诸如此类。然而,孩子的成长分为儿童、青春期等若干阶段,在每一个阶段的个性特征是不一样的。那么问题来了:

 
 
 
 
 
 

一是,是不是每个孩子都只靠引导不打孩子就可以了?

 
 
 
 
 
 

二是,是不是孩子在每个阶段都只靠引导不处罚就行了?

 
 
 
 
 
 
 
答案显然是NO!
 
 
 
 
 
 
 

在现实个案里,确实有一些孩子自觉性强、自律性高,个人成长和修养较好,通过父母的爱的引导,是可以解决问题的。如果能这样,孩子成长后,也会成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个体。但面对有一些不自律、自控性差的孩子——同时,每个孩子在各个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言行也差别很大,如儿童期的乖巧、青春期的叛逆——光靠引导、说服,可能就不起作用了,就需要结合相应的处罚措施,需要恩威并施、刚柔相济,甚至软硬兼施才能起作用。但也许在心理咨询的时候,很多咨询师出于咨询原理,也许并不会这样告诉你。

 

 
 
 
 
 
 

有一项社会研究,将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后代进行对比,由于父辈们从事的职业角色导致的个性偏差不一样,前者是刻板、自律的居多,后者是自由灵活的居多,前者自律而灵活不足,后者自由而自律不足,两者都走向了一个极端。因此,对待孩子教育,一昧地相信理论或书本显然是不行的,需要结合实际来培养。

 
 
 
 
 
 
 
改变自己真的有用吗——
 
 
 
 
 
 
 

在夫妻关系中,往往只有一方来寻求咨询,双方来咨询的比例并不高。因此,咨询师说,请你在改变他人之前,先改变自己,况且,改变他人几乎是不可能的。

 
 
 
 
 
 

从理论上说,家庭、夫妻都是一个系统或一个体系,通过一个“支点”的改变,是可以引起系统的变化的。但是,如果有两个点在同时改变呢?那当然,作用也是双倍的。

 
 
 
 
 
 

因此,楼主认为,家庭或夫妻关系中,一味地强调改变自己,作用并不大,但是,你也不能因为作用不大,就拒绝自己的改变或成长。这里有个先后的问题,就是说,家庭关系的改变中,先要从自己开始改变做起,只有自己去改变,才能通过自己的改变去影响其他家庭成员,从而使家庭系统处于良性循环中。因此,我们需要改变自己,而且改变自己必然也是有用的。因而,夫妻关系的咨询治疗,做整体治疗是较好的选择。

 
 
 
 
 
 

在“家庭治疗”这种治疗模式中,以整个家庭作为治疗单位,焦点是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和沟通的问题,它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系统的一种方法。它注重观察和改变家庭成员的沟通模式,促进家庭在平等、对称的互动模式中而非对立的、强弱行为中去交流;通过咨询,促进家庭成员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增进互相了解。同时,用未来取向的解释,启发家庭构想未来的计划,破除僵化的家庭游戏,迫使家庭成员发明更有弹性的相处方式。

 

 
 
 
 
 
 

我一直认为:找个咨询师,用数月到数年的时间,花费数千到数万的费用,来进行这种自我探索和成长之旅。这种事情,看上去很奢侈,但其实很值得。特别是一些在错误或问题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更有必要通过心理咨询的过程得到一定程度的重生。

 
 
 
 
 
 

如果你有机会跟一些在问题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人交谈,你会惊讶地发现,他们有诸多自我设限的信念、态度和行为。比如:

 
 
 
 
 
 
 
从不会将自己的痛苦跟人倾诉;
 
 
 
 
 
 
 
 
从不对身边的人言语表达肯定和欣赏;
 
 
 
 
 
 
 

从不敢直接表达需要,要么压抑,要么让别人来猜,猜不到就发脾气;

 
 
 
 
 
 

害怕进行情感沟通,哪怕被逼到墙角也是顾左右而言他;

 
 
 
 
 
 
 
失败了就应该痛骂自己,认为自我安慰很假;
 
 
 
 
 
 
 

认为一旦别人认识了真实的自己之后,就会不喜欢TA;

 
 
 
 
 
 

时时在意别人的评价,把每次人际场合当成了一次生死战场;

 
 
 
 
 
 
 
......
 
 
 
 
 
 
 

这些不合理的信念、态度和行为,其实只要适当被审视和理解,以及生活中的尝试,就能得到转变,变得能够合理表达情感、敢于表达需要、享受人际亲密、时不时发现周围人的闪光点......与前者相伴的是焦虑、抑郁、紧张、敌意,与后者相伴的是轻松、自在、自信、善意。

 
 
 
 
 
 

很多来访者是在做了心理咨询之后,才会感慨:为什么不早点开始?倒不是说心理咨询师有多么厉害,只是,很多来访者缺少心理成长空间,一旦找到了这样的空间,他们就有了呈现并疗愈自己的机会,他们也才能从各种自我设限的信念和态度中走出来。

 
 
 
 
 
 

心理咨询其实是一次心灵探索之旅,这个过程中,过去的记忆、压抑的情感、内在的关系模式、心理的创伤,都有机会得到浮现与理解,这能带来内在稳定性的增加,自信增强、自我功能的提升等等,这些人格方面的成长,能够让困扰多年的心理问题得到痊愈或改善。

 
 
 
 
 
 

虽然心理咨询能带来问题的痊愈或改善,但作为来访者来说,要注意克服急于求成的心态。不正确心态是:开始咨询后,时时关注它的结果,希望它早点出现;有了好结果之后,又特别担心失去它。

 
 
 
 
 
 

这是心理咨询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某位来访者在咨询中取得了进展,困扰他多年的抑郁症状有了改善的征兆,他特别兴奋,他特别想要让这个好结果留存下来。可惜的是,这种过于急迫的心态再一次加重了他的症状。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结果当然是要追求的,但只有忘掉(忽略)结果才能有好的结果(其他事情也一样)。什么时候来访者改变了对于症状急功近利的心态(背后的原因需要探索),什么时候他们才能真正的康复。

 
 
 
 
 
 

因此,如果你开始做心理咨询,不妨暂时把效果的追求放在一边,甚至把困扰的症状放在一边,而是能够在咨询中尽可能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探索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认真思考自己与咨询师的关系,允许浮现记忆、梦、情感等等。这些看上去无关紧要的内容,却能够不断地打开自己,让受伤的部分得到疗愈。

 

 
 
 
 
 
 

不管你的心理问题是十年还是二十年,或者是一年还是两年,甚至是一个月或两个月,重要的是当你有痛苦时,可以找个地方找个人(不一定是心理咨询师,也可以是伴侣、朋友或家人,以及一切有助益性的关系),允许自己去探索自我,得到情感支持。

 
 
 
 
 
 

这个过程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而且越早开始越好。只有这样,痛苦才是你不断疗愈、心态转变、关系改变、心理成长的机会。

 
 
 
 
 
 

不过,遗憾的是,很多人宁愿花费数万的费用去旅行、做美容、健身、参加培训等,却不愿意给自己一些时间、空间、金钱去做这种自我探索之旅,因为人们总是关注于短暂的快乐或成就,却忽视了情感和心理上的成长和成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些寻求心理咨询的人,往往是一些注重内心成长,更有勇气和智慧的人。


 
 
 
这是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心理咨询,有用吗?还是没用?
 
 
 
 
 
 
 

我不想像有的文章一样,讲了半天还不知道观点在哪,读起来让人特别费劲,所以,我想先把答案抛出来给大家参考:对于一个自觉、自省、自悟的人,是有用的;对于一个不觉知的或不愿意改变的人,也许用处真的不大。

 
 
 
 
 
 
 
要不要在意别人的评价——
 
 
 
 
 
 
 

人是高级动物,是有思想的,也是关系的产物,必然会关注与他人的关系。关注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必然会在意别人。演讲比赛时,谁会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在意别人的眼神?不在意别人的掌声?都会在意。咨询师说,你紧张是因为心里装着别人的在意,时刻关注别人的评价,所以紧张;因此,告诉你不要紧张,不要关注别人的眼神。

 
 
 
 
 
 

但是问题来了?你真的能做到不在意别人的眼神吗?

 
 
 
 
 
 

实际上,在意别人,如互相催眠一样,会无处不在的,会无时不有的。不是吗?

 
 
 
 
 
 

正确的方法是,使用心理学角度的“二八法则”来解决这个问题。

 

 
 
 
 
 
 

巴莱多定律(也叫二八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现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它又称幂律分布(Power Law Distribution)或帕累托分布(Paretian Distribution),帕累托分布和高斯分布(Gaussian Distribution)并列为两大主导自然和人类现象的概率分布。帕累托分布的本质是正反馈机制(positive feedback loop),当事件不再独立,一个事件的产生对自身和其它同质事件的产生发生影响时,会导致帕累托分布。

 
 
 
 
 
 

基于关注别人的问题,心理学角度的“二八法则”,我们可以这样界定:20%或更小的比例去关注别人,80%或更大的比例去关注自己,从而获得内外部的心理平衡机制。如此一来,你更多的精力是在关注自己怎么去做会做得更好,用极少的精力去关注他人的看法以修正提升自己,这样就避免了100%关注他人导致没有了自己或100%关注自己导致极度自私“目中无人”。80%的比例让你找到你内心的精神支柱,找到属于你的“定海神针”。

 

 
 
 
 
 
 
 
关于“顺其自然”这件事——
 
 
 
 
 
 
 

在心理学上,“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是“森田疗法”的两大精髓。该疗法又叫禅疗法,由日本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1874-1938)创立,补认为神经症的“特殊疗法”。森田疗法主要适用于强迫症、社交恐怖、广场恐怖、惊恐发作的治疗,另外对广泛性焦虑、疑病等神经症,还有抑郁症等也有疗效。森田疗法随着时代在不断继承和发展,治疗适应症已从神经症扩大到精神病、人格障碍、酒精药物依赖等,还扩大到正常人的生活适应和生活质量中。其实,森田疗法是一门人生学问。

 
 
 
 
 
 

在此,楼主无意对该疗法提出反对或质疑,只是认为如果能再进一步发展思考,或许对我们的神经症患者会更有用。当面对一个重度以上的神经症时,光是运用森田疗法的“顺其自然”,可能作用不是最好的。

 
 
 
 
 
 

因此,如果你的心理问题是中度或一般的,通过“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森田疗法,是能达到好的疗效的,当然,前提是你需要真正认识森田疗法,真正理解什么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如果达到重度以上的神经症,就可能需要别的疗法或药物来干预了,需要双管甚至多管齐下,才是最好的。因此,这里我要传达的意思是: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凡事不绝对化。“度”合适,“量”才有效。你说呢?

 

 
 
 
 
 
 
 
为什么看了无数的心灵鸡汤都没有用——
 
 
 
 
 
 
 

这几年,心理文章、观点层出不穷,有的四平八稳,有的标新立异,甚至有人哗众取宠博人眼球。有一些文章是含金量较高的,有些则不然,可能只是“鸡汤类”的,好一点的属于“鸡精”。有的来访者说,我看了很多书,“喝”了很多心灵鸡汤,但还是改变不了,还是在原地踏步。有的说,每当我看了某本立志类的书就热血沸腾,可是过不了三天,就又打回原型了。

 
 
 
 
 
 
 
何解?
 
 
 
 
 
 
 

其实,心灵鸡汤也有很多种,因而你首先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只有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此其一。其次,要找鸡汤里的精华来吸收,也许一本书中,真正对你起作用的,也就那么二三条或三五点的内容,那就摘写下来放在你最容易看到的案头。最重要的,对你想要的摘录内容,需要你去坚持、反复实践,融入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如此,才能真正起作用。不论是自己看来“喝”到的鸡汤,或是心理咨询师给你的“心药”,无不如此。

 

 
 
 
 
 
 
 
真的不要处罚孩子吗——
 
 
 
 
 
 
 

在心理咨询的时候,咨询师会告诉你,不要打孩子,要说服,要引导,不要体罚,不要责罚,诸如此类。然而,孩子的成长分为儿童、青春期等若干阶段,在每一个阶段的个性特征是不一样的。那么问题来了:

 
 
 
 
 
 

一是,是不是每个孩子都只靠引导不打孩子就可以了?

 
 
 
 
 
 

二是,是不是孩子在每个阶段都只靠引导不处罚就行了?

 
 
 
 
 
 
 
答案显然是NO!
 
 
 
 
 
 
 

在现实个案里,确实有一些孩子自觉性强、自律性高,个人成长和修养较好,通过父母的爱的引导,是可以解决问题的。如果能这样,孩子成长后,也会成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个体。但面对有一些不自律、自控性差的孩子——同时,每个孩子在各个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言行也差别很大,如儿童期的乖巧、青春期的叛逆——光靠引导、说服,可能就不起作用了,就需要结合相应的处罚措施,需要恩威并施、刚柔相济,甚至软硬兼施才能起作用。但也许在心理咨询的时候,很多咨询师出于咨询原理,也许并不会这样告诉你。

 

 
 
 
 
 
 

有一项社会研究,将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后代进行对比,由于父辈们从事的职业角色导致的个性偏差不一样,前者是刻板、自律的居多,后者是自由灵活的居多,前者自律而灵活不足,后者自由而自律不足,两者都走向了一个极端。因此,对待孩子教育,一昧地相信理论或书本显然是不行的,需要结合实际来培养。

 
 
 
 
 
 
 
改变自己真的有用吗——
 
 
 
 
 
 
 

在夫妻关系中,往往只有一方来寻求咨询,双方来咨询的比例并不高。因此,咨询师说,请你在改变他人之前,先改变自己,况且,改变他人几乎是不可能的。

 
 
 
 
 
 

从理论上说,家庭、夫妻都是一个系统或一个体系,通过一个“支点”的改变,是可以引起系统的变化的。但是,如果有两个点在同时改变呢?那当然,作用也是双倍的。

 
 
 
 
 
 

因此,楼主认为,家庭或夫妻关系中,一味地强调改变自己,作用并不大,但是,你也不能因为作用不大,就拒绝自己的改变或成长。这里有个先后的问题,就是说,家庭关系的改变中,先要从自己开始改变做起,只有自己去改变,才能通过自己的改变去影响其他家庭成员,从而使家庭系统处于良性循环中。因此,我们需要改变自己,而且改变自己必然也是有用的。因而,夫妻关系的咨询治疗,做整体治疗是较好的选择。

 
 
 
 
 
 

在“家庭治疗”这种治疗模式中,以整个家庭作为治疗单位,焦点是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和沟通的问题,它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系统的一种方法。它注重观察和改变家庭成员的沟通模式,促进家庭在平等、对称的互动模式中而非对立的、强弱行为中去交流;通过咨询,促进家庭成员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增进互相了解。同时,用未来取向的解释,启发家庭构想未来的计划,破除僵化的家庭游戏,迫使家庭成员发明更有弹性的相处方式。

 

 
 
 
 
 
 

我一直认为:找个咨询师,用数月到数年的时间,花费数千到数万的费用,来进行这种自我探索和成长之旅。这种事情,看上去很奢侈,但其实很值得。特别是一些在错误或问题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更有必要通过心理咨询的过程得到一定程度的重生。

 
 
 
 
 
 

如果你有机会跟一些在问题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人交谈,你会惊讶地发现,他们有诸多自我设限的信念、态度和行为。比如:

 
 
 
 
 
 
 
从不会将自己的痛苦跟人倾诉;
 
 
 
 
 
 
 
 
从不对身边的人言语表达肯定和欣赏;
 
 
 
 
 
 
 

从不敢直接表达需要,要么压抑,要么让别人来猜,猜不到就发脾气;

 
 
 
 
 
 

害怕进行情感沟通,哪怕被逼到墙角也是顾左右而言他;

 
 
 
 
 
 
 
失败了就应该痛骂自己,认为自我安慰很假;
 
 
 
 
 
 
 

认为一旦别人认识了真实的自己之后,就会不喜欢TA;

 
 
 
 
 
 

时时在意别人的评价,把每次人际场合当成了一次生死战场;

 
 
 
 
 
 
 
......
 
 
 
 
 
 
 

这些不合理的信念、态度和行为,其实只要适当被审视和理解,以及生活中的尝试,就能得到转变,变得能够合理表达情感、敢于表达需要、享受人际亲密、时不时发现周围人的闪光点......与前者相伴的是焦虑、抑郁、紧张、敌意,与后者相伴的是轻松、自在、自信、善意。

 
 
 
 
 
 

很多来访者是在做了心理咨询之后,才会感慨:为什么不早点开始?倒不是说心理咨询师有多么厉害,只是,很多来访者缺少心理成长空间,一旦找到了这样的空间,他们就有了呈现并疗愈自己的机会,他们也才能从各种自我设限的信念和态度中走出来。

 
 
 
 
 
 

心理咨询其实是一次心灵探索之旅,这个过程中,过去的记忆、压抑的情感、内在的关系模式、心理的创伤,都有机会得到浮现与理解,这能带来内在稳定性的增加,自信增强、自我功能的提升等等,这些人格方面的成长,能够让困扰多年的心理问题得到痊愈或改善。

 
 
 
 
 
 

虽然心理咨询能带来问题的痊愈或改善,但作为来访者来说,要注意克服急于求成的心态。不正确心态是:开始咨询后,时时关注它的结果,希望它早点出现;有了好结果之后,又特别担心失去它。

 
 
 
 
 
 

这是心理咨询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某位来访者在咨询中取得了进展,困扰他多年的抑郁症状有了改善的征兆,他特别兴奋,他特别想要让这个好结果留存下来。可惜的是,这种过于急迫的心态再一次加重了他的症状。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结果当然是要追求的,但只有忘掉(忽略)结果才能有好的结果(其他事情也一样)。什么时候来访者改变了对于症状急功近利的心态(背后的原因需要探索),什么时候他们才能真正的康复。

 
 
 
 
 
 

因此,如果你开始做心理咨询,不妨暂时把效果的追求放在一边,甚至把困扰的症状放在一边,而是能够在咨询中尽可能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探索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认真思考自己与咨询师的关系,允许浮现记忆、梦、情感等等。这些看上去无关紧要的内容,却能够不断地打开自己,让受伤的部分得到疗愈。

 

 
 
 
 
 
 

不管你的心理问题是十年还是二十年,或者是一年还是两年,甚至是一个月或两个月,重要的是当你有痛苦时,可以找个地方找个人(不一定是心理咨询师,也可以是伴侣、朋友或家人,以及一切有助益性的关系),允许自己去探索自我,得到情感支持。

 
 
 
 
 
 

这个过程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而且越早开始越好。只有这样,痛苦才是你不断疗愈、心态转变、关系改变、心理成长的机会。

 
 
 
 
 
 

不过,遗憾的是,很多人宁愿花费数万的费用去旅行、做美容、健身、参加培训等,却不愿意给自己一些时间、空间、金钱去做这种自我探索之旅,因为人们总是关注于短暂的快乐或成就,却忽视了情感和心理上的成长和成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些寻求心理咨询的人,往往是一些注重内心成长,更有勇气和智慧的人。

------分隔线----------------------------
了解心理咨询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加入我们

联系站长:qq号:296491738(如文章不宜,请联系站长删除。)

欢迎加入“人生智慧qq群:74053086”、关注“人生智慧抖音号:gongyongyu”

人生的意义网(www.rsdyy.com) | 粤ICP备15037069号 | XML地图 | TXT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