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网】婚姻咨询、婚姻挽救修复。怎么挽回感情?婚姻情感机构公司专家咨询师。对付分离小三劝退第三者。

人生的意义网
【人生的意义网】婚姻咨询、婚姻挽救修复。怎么挽回感情?婚姻情感机构公司专家咨询师。对付分离小三劝退第三者。
首页 > 情感治愈 > 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人生哲学
提供服务:
【婚姻、情感咨询/挽回】:500元起/1小时
【婚姻调解/分离小三】:700元起/1小时
【离婚咨询/法律咨询】:500元起/1小时
联系:18459194467(刘老师,微信同号)
详细的服务说明、地址、费用请点击【这里】了解。
下面的文章是人工智能写作!非专家写作!不能当作专业指导!
提供服务:
【婚姻、情感咨询/挽回】:500元起/1小时
【婚姻调解/分离小三】:700元起/1小时
【离婚咨询/法律咨询】:500元起/1小时
联系:18459194467(刘老师,微信同号)
详细的服务说明、地址、费用请点击【这里】了解。
下面的文章是人工智能写作!非专家写作!不能当作专业指导!

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人生哲学

2016-09-26 13:40:09 发布:人生的意义网
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人生哲学

作者:李醒民  
   人生是什么?是舞台还是客栈,是拼搏还是旅行,是享乐还是苦役,是泡影还是永恒?自古以来,就有敏感的心智提出并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可是迄今仍未见到一个公认的答案(也许根本就没有公认的答案)。如果说人生似谜,人们是否能窥见其谜底?如果说人生如梦,人们是否有梦醒的时候?
  对于百味人生这个斯芬克斯之谜,爱因斯坦也颇感困惑。他问道:
  “究竟是什么东西使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极端认真负责?这真是一个谜。这一切都是为了谁?难道说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同辈人吗?还是为了子孙后代?都不是。这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谜。”
不过,他又说:“有时大概可推测出意图。”
  或许正是这种建立在外部启示和内心体悟基础上的推测,形成了爱因斯坦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人生观。
一、“高山景行”人生观之泉源
  爱因斯坦的人生观源于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他的自觉的道德修养及社会实践。他说:“当条顿族的野蛮人破坏了欧洲古代文化以后,一种新的比较优秀的文化生活从两个源泉逐渐发展起来,这两个源泉就是犹大人的《圣经》和希腊人的哲学和艺术。不知什么缘故,它们没有在普遍的浩劫中被埋葬掉。把这两个彼此不同的源泉汇合起来,标志着我们目前这个文化新时代的开始,而且这种汇合,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构成我们今天生活的真正准则的一切内容。”
  诚如叔本华所说:“犹太教的基本特质是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因为它认为物质世界是绝对真实的东西。”爱因斯坦也深有同感。他认为,犹太教“几乎只涉及人生的道德态度和对生命的道德态度”,犹太教中的“为上帝服务”也就等于“为生命服务”。犹太人中的最优秀者,特别是先知们和耶稣,就曾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爱因斯坦指出:“犹太教决不是一种先验的宗教;它所涉及的是我们在过着的生活,并且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掌握的生活,此外就没有别的。因此我觉得,如果按照宗教这个词的公认意义,那就很难说它是一种宗教,特别是要求于犹太人的,不是‘信仰’,而是超越个人意义的生命的神圣化。”
  在爱因斯坦人生观的形成过程中,也不能忽视迈蒙尼德、叔本华、尼采等哲人的思想影响,以及甘地、马赫、普朗克、洛伦兹、居里夫人等人格高洁和品德高尚的人物的榜样力量,尤其是斯宾诺莎对人生和生活的态度,更是他刻意学习和仿效的楷模。他称赞犹太人哲学家迈蒙尼德以自己的著作和本人的努力促进了希伯来精神和希腊精神的综合。他呼吁,在一个激情和冲突比平常更容易掩盖理性思维和公平正义的时代,更应增强我们内心对于宝贵文化财富的热爱和尊重。他称赞斯宾诺莎是一位卓越的人物,有思想的人,一个纯洁而孤独的灵魂。斯宾诺莎看到了医治恐惧、仇恨和苦恼的手段,不仅清楚准确地说明了自己的推理,而且以自己的全部生活为例证明白己的信念是有充分理由的。他对斯宾诺莎的一言一行都怀有深深的崇敬之情,并自称是斯宾诺莎的“追随者”。斯宾诺莎的下述思想显然直接而有机地融入到了爱因斯坦的人生观中。斯宾诺莎说:“在通常的生活环境中,那些被人们公认(他们的行为可以证明)为最高的幸福 的,归纳起来,大约不外三项:资产、荣誉、感官快乐。这三件东西萦绕人们的心思,使人们不能想到别的幸福。……经过深长的思索,使我确切地看到,如果我彻底下决心放弃迷乱人心的资财、荣誉、肉体快乐这三种东西,则我所放弃的必定是真正的恶,而我所获得的必定是真正的善。”
  宗教天堂使爱因斯坦的思想和情感首次得到解放,不像宗教天堂那样舒坦和诱人的科学天堂又使他得到第二次解放。科学使他的精神境界进一步升华,成为排除一生烦扰的天使。从少年时代起,他对真、善、美、自由、平等、正义就有深挚的爱。他说:“一个人活看就应该扪心自问,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度过一生,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我看来,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满足所有人的欲望和需要,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这就需要大量的自觉思考和自我教育。不容否认,在这个非常重要的领域里,开明的古代希腊人和古代东方贤哲们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我们现在的学校和大学。”
  爱因斯坦广泛而深入地思索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问题,从而形成了他的高山景行的人生观和积厚流广的人生哲学,成为激励和砥砺后人的不尽宝藏。
二、人生的目的和人的价值
  爱因斯坦喟叹,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是多么奇特呀!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次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所知,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他还是认为,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他说:“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发觉自己占用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我也相信,简单纯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在爱因斯坦看来,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而言总是愚蠢可笑的。可是,他还是表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真和美。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
  爱因斯坦以上两段典型的言论,从个人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上,从个人的理想与追求上,展现了他的人生目的,概括了他的人生哲学。他反对向青年人鼓吹以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爱因斯坦把摆脱自我和有益社会作为判断人的价值的标准:“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 来。”“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
  他还特别指出:“个人及其创造力的发展,是生命中最有价值的财富。这样一来,人生才能体现出它的意义和价值,使人从浑浑噩噩的生存跃入冰清玉洁的存在。”
  爱因斯坦清楚地看到,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显然是自然界的一个不可抹煞的事实。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除了物质上的依赖外,还有精神上的依赖;我们的大部分知识和信仰都是通过社会交往取得的,我们的文化素质是受社会影响形成的。我们胜过野兽的主要优点就在于我们生活在人类社会之中。一个人如果生下来就离群索居,那么他的思想和感情中保留的原始性和兽性就会达到难以想象的程度。
  爱因斯坦曾多次表示,只有对共同体的工作和服务,才有考虑的价值,而个人的得失则是无关紧要的。他赞颂高尔基是“社会的公仆”。他钦佩美国高等法院大法官布兰代斯“把如此深奥渊博的知识、才能同严于律己的自我克制精神融为一体,在默默无声地为社会服务之中寻找自己生活的真正乐趣”,是在我们这个缺乏真正的人的时代中的“一个真正的人”。另一方面,他也强调社会应对个人负责,尊重个人的思想自由和应有的权利,尤其不能用暴力侵犯人的尊严和价值。这种双向的认识来源于他的下述观点: “社会的健康状态取决于组成它的个人的独立性,也同样取决于个人之间密切的社会结合。”
  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爱因斯坦坚持个人应为人类或人民服务和与他人无私合作的原则。他像洛伦兹那样把“服务而不是统治”视为“个人的崇高使命”。在他的心目中,为人类服务是至高无上的和无比神圣的:“没有比为人类服务更高的宗教了。为公共利益而工作是最大的信条。”
  他希望人们学会通过使别人幸福快乐来获取自己的幸福,而不要用同类相残的无聊冲突来获取幸福。只有心中容下这点天良,生活中的重担才会变轻或可以忍受,才能耐心而无畏地找到生活之路,而把欢歌笑语带到四方。他应邀在一个青年人的名言集锦簿中这样写道:“你们是否知道,如果要实现你们炽热的希望,那就只有热爱并了解世间万物——男女老幼、飞禽走兽、树木花草、星辰日月,唯有如此你们才能与人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睁开你们的眼睛,打开你们的心扉,伸出你们的双手,不要像你们的祖先那样从历史中贪婪地吮吸鸩酒毒汁。那么,整个地球都将成为你们的祖国,你们的所有工作和努力都将造福于人。”
  当然,爱因斯坦所倡导的理想和道德并不是泯灭人性的假道学和唱高调,他在“人类的兄弟关系和单个人的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之间保持了必要的张力,从而使二者协调一致。他认为,“在人生的服务中,牺牲成为美德”;但同时又指出,“自我牺牲是有合理的限度的”。他表示:“道德行为并不意味着仅仅严格要求放弃某些生活享受的欲望,而是对全人类更加幸福的命运的善意关怀。”
  在他看来,这个观念蕴涵着一个首要的要求,那就是,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发展他的天赋。只有这样,个人才会得到他所应得的满足;而且也只有这样,社会才能达到它最大的繁荣。因为凡是真正伟大的和激动人心的东西,都是由能够自由地劳动的个人创造出来的。只有为了生存安全的需要,限制才是合理的,这个观念还导致了另外的事情:
  “我们不仅要容忍个人之间和集体之间的差别,而且确实还应当欢迎这些差别,把它们看作是我们生活的丰富多彩的表现。这是一切真正宽容的实质;要是没有这种广泛意义上的宽容,就谈不上真正的道德。”
  在对待金钱或物质财富的态度上,往往很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哲学.爱因斯坦认为:
   “巨大的财富对愉快如意的生活并不是必需的”,“生活必需提供的最好东西是洋溢着幸福的笑脸。”他对金钱的态度与叔本华的说法如出一辙:“金钱,是人类抽象的幸福。所以一心扑在钱眼里的人,不可能会有具体的幸福。”
 
三、生命的意义和永恒
  爱因斯坦不仅从个人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等问题中思索了人生的目的和价值,而且进而深入到生命的意义和永恒层面加以反思。不用说,他深知这个反思对象的难度: “一个人很难知道他自己的生涯中什么是有意义的,当然也不应当以此去打扰别人。鱼对于它终生都在其中游泳的水又知道些什么呢?”
  爱因斯坦知难而进,竭尽全力地在现世设法寻求答案。他大胆而径直地提出这样的问题:人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或者广而言之,任何生物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他在解释这个提问的意思时说:凡是认为他自己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是无意义的人,他不仅是不幸得很,而且也难以适应生活。他从犹太教的法典和戒律中看到,生命观的本质在于对天地万物的生命的肯定态度。他是这样阐述(人的)生命的意义的:
“个人的生命只有当它用来使一切生命的东西都生活得更高尚、更优美时才有意义。生命是神圣的,也就是说它的价值最高,对于它,其他一切价值都是次一等的。把个人以外的生命视为神圣,就引起对一切有灵性的东西的尊敬——这是犹大传统的一个突出特征。”
  与此相一致,爱因斯坦多次强凋,人的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只有在献身于社会中才能找到;唯有重视至高无上的、永久的价值,才能给生命增添意义,他一向认为自己的生活既有趣味又有意义,并且深信人类的生活完全有可能并且有希望变得更有意义。爱因斯坦本人的生命的意义主要渗透在他的有益于社会和人类的科学工作中,科学研究也是他的生命存在的真正本质和宇宙宗教感情的表现场所。他有时想像自己摆脱自身,站在一个小行星的某个地方,惊奇地凝视着永恒的、深不可测的东西,那种冷色的、意味深长地运动着的美;生和死川流不息地合为一体,既没有进化,也没有天数,有的只是存在。他觉得,他一生的激动人心的探索经历,使他的生命也显得有意义了。 微人新健康
   基于伦理道德是人类自己的事,其背后没有什么超越人类之上的权威,爱因斯坦不相信灵魂不朽和人格化的上帝。但是,他却深信事物的永恒,尤其是人对永恒事物的认识(思想)的永恒,以及人类精神的永恒目标——真、善、美。他认为,潜心于研究一些永恒的事物是大好事,因为只有从这种永恒的东西中才能产生出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不仅能使人世间获得和平与安宁,而且也能使人类在共同创造的不朽事物中获得永生,并从中发现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意义。
  在爱因斯坦看来,生命的永恒既体现在追求崇高目标的过程中,也表现在其结果中。他说:在研究和追求真与美的领域里,我们可以永葆赤子之心。”“理解力的产品比喧嚷纷扰的世代经久,它能经历好多世纪而继续发出光和热。”
  爱因斯坦关于生命的永恒的思想与斯宾诺莎的“心灵的永恒”和叔本华的“真理的生命悠久”的思想是一致的。他终生关注持久而永恒的东西,漠视稍纵即逝的实利和物欲,从而跨过了自然的恒久世界和人生的短暂世界之间的难以逾越的鸿沟,在追求永恒中得以升华。兰佐斯在爱因斯坦逝世后中肯地评论道:像他这样的人是永生的,其思想和精神是不会死亡的。
  爱因斯坦秉承了犹太传统中的良知和理想特征——为知识而追求知识,几乎狂热地酷爱正义,以及强烈要求个人独立的愿望——他终生都是追求真善美的使徒。他的求真以至善为目的,以完美为标准;他在为善的同时也激励了探索的热情,焕发了审美的情趣,他从臻美中洞见到实在的结构,彻悟出道德的目标。爱因斯坦之所以孜孜不倦地追求三位一体的真善美,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更加有序与和谐。诚如卡西勒所说:“科学在思想中给予我们以秩序,道德在行动中给予我们以秩序;艺术则在对可见、可触、可听的外观之把握中给予我们以秩序”。
 
一、追求而不是占有真理
  爱因斯坦十分欣赏莱辛的名言:“对真理的追求要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他用自己的言论和行动表明,他是真理的无畏的、不懈的追求者,从来也不与谬误、谎言、邪恶妥协。他感到自己生活中的唯一真正的满足,来源于探求真理的坚韧不拔的毅力。爱因斯坦一生把时间和精力主要用于追求自然的真理(他热恋自然就像农人挚爱土地一样),但他也念念不忘追求社会的真理和人生的真理——在这里,他追随斯宾诺莎而进入超个人的境界,把追求真理同追求善、追求人的道德完美联系起来——因为真理中包含着人类心智中终极的善。因此,科学家在献身于真理的追求时,也就履行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而真理的非个人性和超文化性,又使这种共同追求成为可能。难怪爱因斯坦在悼念普朗克时这样写道:“即使在我们这样的时代,政治狂热和暴力像剑一样高悬在痛苦和恐惧的人的头 上,可是我们追术真理的鲜明旗帜还是高举着。这种理想,是一条永远联结一切时代和一切地方的科学家的纽带。”
  培根曾经说过:“真理(它是只受本身的评判的)教给我们说,研究真理(就是向它求爱求婚)、认识真理(就是它的获得)和相信真理(就是享用它)乃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一个人的心若能以仁爱为动机,以天意为归宿,并且以真理为地轴而转动,那这人的生活可真是地上的天堂了”。爱因斯坦深有同感。他认为,追求真理的愿望必须优先于其他一切愿望的原则,是一份最有价值的思想遗产,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为之自豪的最高尚的品质之一。在他看来,一个人如果不承认追求客观真理和知识是人的最高的和永恒的目标,他就不会受到人们的尊重。他断言;“追求真理和科学知识,应当被任何政府视为神圣不可侵犯;而且尊重那些诚挚地追求真理和科学知识的人的自由,应该作为整个社会的最高利益。”
爱因斯坦奉行“为真理而真理”的准则。他说:“唯有抱着为真理而真理的目的行动,才能使精神得到解放,变得崇高。” 微人新科技
  他提出这样的问题:追求真理——或者比较谨慎地说,我们通过构造性的逻辑思维去理解可认识的宇宙的那种努力——是不是应该成为我们工作的独立目标?或者说,追求真理是不是应该服从某些别的目标,比如服从一些“实用上的”考虑?他认为,这个问题不能根据逻辑来做出决定。同时,他又强调指出,不管我们的决定是怎样做出的,只要它是出自深挚的、不可动摇的信念,它就会对我们思想上和道义上的判断乃至人格的尊严产生很大的影响。他的结论是:“为求得更深广的见识和理解而斗争,是这样一些独立目标之一。要是没有这些目标,一个有思想的人对待生活就不会有积极自觉的态度。”
  关于真理及其追求这一问题,爱因斯坦还有许多精辟的见解。例如,他认为:进入人们头脑中的权威是真理的最大敌人。他说:真理是无比强大的,用长矛和瘦马去保卫真理是可笑的、唐吉诃德式的。1952年,爱因斯坦获悉苏联科学院一位院士攻击相对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背道而驰,他以轻松愉快的语调说,这使他感到极大的快慰。长期以来,他一直是社会主义理想的支持者,但他却为苏联境内限制思想和言论的自由而烦恼,于是在1953年写了这样的警句:“在真理寻求者的领域里没有人的权威,无论谁试图扮演地方法官的角色,都会摔倒在上帝的笑声之中。”
  此外,针对苏联学术界以官方哲学和意识形态作为判定科学真理的标准之作法,他还写下了题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智慧”的辛辣诗句:
  “费尽空前的汗水和辛劳,
  最终难道看见真理的颗粒?
  呵,傻瓜! 累死累活地强迫你使尽气力。
  我们的党用法令制造真理。
  哪个大胆的心智胆敢怀疑?
  砸烂他的脑壳,回报是何等地迅疾!
  就这样教训他,永远不许像以前那样,
  快与我们一起生活于惊人的一致!”
 
二、世界上最善良的人
  英费尔德多次说过,爱因斯坦是世界上最善良的人。他详细分析了这位善者善意的源泉。他说:“对别人的同情,对贫困、不幸的同情,这就是善意的通常源泉,它通过同情的共鸣器起作用.但是,善意还有完全不同的根源,这就是建立在独立清醒思考基础上的天职感。善的、清醒的思想把人引向善,引向忠实,因为这些品质会使生活变得更纯洁、更充实、更完美,因为我们用这种方法在消除我们的灾难、减少生活间的摩擦、增加人类幸福的同时,也保持了自己内心的平静。在社会事务中人们应有的援助、友谊、善意的立场,可以来自上述两个源泉,即心灵和头脑。”英费尔德更加珍视第二类善意——它来自清醒的思维,并指出,不是由清醒的理智支持的感情是十分有害的。英费尔德的分析是中肯的,在爱因斯坦身上,理性的思维和善意的行为是珠联璧合的。进而言之,爱因斯坦的善意的源泉,是建立在对自己、他人、社会以及对道德价值清醒而明晰的认识基础上的。他常说:“我是大自然中的一个小碎屑。”这种谦卑感和敬畏感经常流露在他的字里行间,成为他自知、自律、自制的心理动因。 微人新事件
再一点也是很显然的,即他对他人和社会的负债感和回报感,这也是爱因斯坦善意和善行的巨大源泉。值得指出的是,他善于从社会逆境中汲取无穷的道德力量,并把历尽艰难困苦的道路视为唯一真正通向人类高尚心灵的真正伟大的道路。
  爱因斯坦的内心时时处处被道德价值和伦理准则占据着、充实着,他甚至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作品中也能获得道德的迫切需要。在爱因斯坦看来,“一切人类的价值的基础是道德”;“人类的发展完全依人的道德发展而定”,因此他认为“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置于所发现的客观真理之上”。他得出的结论是:“人类最重要的努力莫过于在我们的行动中力求维护道德准则。我们的内心平衡甚至我们的生存本身全都有赖于此。只有按道德行事,才能赋予生活以美和尊严。教育的首要任务可能就是把道德变成一种动力,并使人们都清楚地意识别这一点。”
  爱因斯坦不仅对伦理的价值和道德的意义有深刻的见解和悟性,而且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在充斥着风言冷语的社会中坚持伦理信念并勇于做出道德示范。他觉得,不管时代的氛围如何,总有一种能体现人的尊贵品格,能促使人摆脱他那个时代的偏激和疯狂。爱因斯坦崇善和为善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正心(对已)、爱心(对人)和秉正(对社会)。他严于律已,时时以道德和良心自省,处处以先贤和时贤自勉;他宽以待人,为人处事总是满怀善意之心和博爱之情;他坚持正义,主持公道,投身社会事务比任何科学家都多,用自己的声誉和影响张正气、行善举。良知是爱因斯坦道德感的核心,这使他的为善具有一种负债感、天职感和使命感。宽容是他待人和爱人的前提之一。他深得宽容的真谛和实质:要尊重他人的任何信念,不仅容忍而且由衷地欢迎差异或异议。他给宽容下了定义:“宽容就是对于那些习惯、信仰、趣味与自己相异的人的品质、观点和行动作客观如实的评价。这种宽容不意味着对他人的行动和情感漠不关心,这种宽容还应包括谅解和移情。”
  爱因斯坦总是在时人失去了对正义和尊严追求的热情时,高举正义的旗帜,他把知识和正义看得远远高于财富和权力。塞利希认为,爱因斯坦对正义几乎有先知先觉的天赋。
  按照爱因斯坦的观点,单纯的才智不能代替道德的正直,第一流人物在道德品质方面对人类社会的贡献要比其才智成就方面的贡献更大。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在回忆和纪念文章中经常称颂一些著名人物和朋友的人格和品德,为自己和公众树立仿效的楷模和榜样。他称赞哥白尼内心的独立性和人格之伟大,称颂他谦虚谨慎,鄙弃无聊的骄傲癖好。他夸赞开普勒坚忍不拔,追求真理不为贫困和误解所累。他咏赞伽利略敢于挑战权威和教条,勇于坚持经验和周密思考才是判识真理的标准。他还多次盛赞斯宾诺莎那颗纯洁而孤独的心灵,把斯宾诺莎的道德追求和实践当成自己最好的镜子。
  对于同时代的一些科学家,爱因斯坦也对他们中的高尚品质表现出衷心的欣羡。他赞美马赫坚不可摧的怀疑主义的独立性及其对自然之理智的爱,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赞赏他身上没有流行的时代病——民族狂热病。他对洛伦兹能摆脱国家偏见,而献身全人类的共同目标,能为别人、为他国人无私奉献,以及在此中所表现出的明智、宽宏、仁慈的品格和正义感尤为钦佩。他对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也感佩至深:“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
  爱因斯坦认为,居里夫人的品德和热忱,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对于冰壶秋月式的政治家、艺术家乃至普通朋友,爱因斯坦也是推崇备至,感佩之情溢于言表。他颂扬甘地在道德沦丧的时代是代表最高精神境界的唯一的政治家,以崇高道德生活的榜样赢得人心。他褒扬萧伯纳是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精神高尚的人,敬仰他把一生献给提高人类社会,并使个人从卑鄙的压迫中获得解放的事业。
  爱因斯坦对他心目中的贤良之士的推崇和宣扬,既是自身从善如流的需要,更是为了在道德式微和浮躁浅薄的时代彰善瘅恶、扬清澈浊、匡救世风。这无疑也是他的为善之举的一种方式。与诸贤相对照,谁能不由衷地认为爱因斯坦正好是诸贤美德的集大成者呢!
 
三、科学工作中的臻美情结
  爱因斯坦是一位绝妙的“科学的艺术家”。他的科学理论的本质表现出某种艺术性,而他的科学方法的最鲜灵之处则在于臻美取向和审美判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在美学上也都达到了登峰造极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霍夫曼深中肯綮地指出: 微人新发现
   “爱因斯坦的方法,虽然以渊博的物理学知识为基础,但本质上是美学的、直觉 的。……他是科学家,更是科学的艺术家。”
   研究爱因斯坦的许多作者都洞察到,爱因斯坦的创造性工作有一种艺术的秩序。爱因斯坦深信科学创造的动机和艺术创造动机是相同的,人类智慧的这两个领域是由同一个共同源泉哺育的——这就是对于人生的意义网事物的憧憬。请听爱因斯坦本人是怎样论述“科学与艺术的共同之处”的:
  “当这个世界不再能满足我们的愿望,当我们以自由人的身份对这个世界进行探索和观察的时候,我们就进入了艺术和科学的领域。如果用逻辑的语言来描绘所见所闻的身心感受,那么我们所从事的就是科学。如果传达给我们的印象所假借的方式不能为理智所接受,而只能为直觉所领悟,那么我们所从事的便是艺术。这两者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对于超越个人利害关东和意志的事物的热爱和献身精神。”
  对美的追求不仅是爱因斯坦进行科学探索的动机和动力之源,也是他长年来行之有效的一种科学方法——准美学方法。准美学方法自始至终地贯穿在他的科学创造的全过程——提出问题、发明原理、评价理论(内部的完美)——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诚如他所言:“在科学领域里,时代的创造性的冲动有力地进发出来,在这里,对美的感觉和热爱找到了比门外汉所能想像的更多的表现机会”。
  抽象概念中对称性的考虑是爱因斯坦准美学方法的精髓,是他发现现存理论的固有缺陷并照亮前进方向的“阿拉丁神灯”。他一向认为:
   “对于没有任何经验体系的不对称性与之对应的这样一种理论结构的不对称性,理论家是无法容忍的”。
  正是从物理学家关于气体或其他有重量物体所形成的理论观念同麦克斯韦关于所谓空虚空间中的电磁过程的理论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形式上的分歧即不对称性中,他发现了问题所在,并提出了光量子概念加以补救。狭义相对论的创立直接与他的下述洞察有关:麦克斯韦电动力学应用到运动物体上时,就要引起一些不对称,而这种不对称似乎不是现象所固有的。对惯性系优越于其他一切刚性坐标系的不满,对旧理论内在不对称性——在运动定律中出现的惯性质量也在引力定律中出现,但不在其他各种力的表示式里出现;把能量划分为本质上不同的两部分即动能和势能,对此必须认为是不自然的——的不安,是他着手建构广义相对论的初始动机和强大动力,而广义相对性原理和等效原理的提出就是他这一思考的径直的结果。统一场论的探索也一次体现了爱因斯坦追求理论对称性和统一性的苦心孤诣。请欣赏和品味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美仑美奂的观念之美和结构之美吧!   
  相对论犹如一座琼楼玉宇,其外部结构之华美雅致,其内藏观念之珍美新奇,都是无与伦比的。相对论的逻辑前提是,两条在逻辑上再简单不过的原理,却像厄瑞克泰翁庙的优美的女像柱一样,支撑着内涵丰盈的庞大理论体系而毫无重压之感。其建筑风格是高度对称的,从基石到顶盖莫不如此。四维时空连续统显示出精确的贯穿始终的对称性原理,也蕴涵着从日常经验来看决不是显而易见的不变性或协变性。空时对称性规定着其他的对称性:电荷和电流、电场和磁场、能量和动量等的对称性。正如外尔所言,整个相对论只不过是对称的另一个方面;四维连续统的对称性、相对性或齐性首次被爱因斯坦描述出来,相对论处理的正是四维空时连续统的固有对称。在这样高度对称的琼楼玉宇中,又陈放着诸多奇异的观念(四维世界、弯曲时空、广义协变、尺缩钟慢等),从而通过均衡中的奇异而显示出更为卓著的美!面对这样一个异彩纷呈、美不胜收的完美建筑,人们对于对称决定相互作用原理的钦佩之情怎能不油然而生!人的灵魂又怎能不为相对论的结构之美和大自然的神奇而感到由衷的赞叹和无限的向往!难怪杨振宁认为,对称性观念既简单又美妙,它在物理学中所起的作用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因为物理学家不再从实验出发而达到对称性,而是反过来把对称性作为出发点,尝试建立满足对称性的方程式——这正是爱因斯坦运用自如的准美学方法。
  与爱因斯坦接触过的人都能深深感受到他的艺术家的气质和思维的审美特征。凯泽尔指出,爱因斯坦的完整工作程序惊人地类似于艺术家的工作程序。一旦他遇到一个问题,他不是缓慢地、费力地拾级而上去解决的。他对可能的解已有洞察,并考虑到了它的价值和接近它的途径。对于横倒竖歪在通向精确解之路上的障碍物,他不仅通过新科学真理的总和来清理,而且也通过审美的愉悦来排除,从而创造出一个明晰而和谐的思想世界。罗森是这样描绘爱因斯坦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的:“爱因斯坦一生都相信,人类能从理性中获得正确描述各种物理现象的理论。在构造一种理论时,他采用的方法与艺术家的方法具有某种共同性:他的目的在于求得简单性和美(对他来说,美在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
  爱因斯坦的艺术气质和臻美取向也给霍夫曼留下强烈的印象:在爱因斯坦的心目中,科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他的科学探索不是受逻辑——从狭义上说——促动的,而是受美感促动的,他总是在他的工作中寻求美。
  爱因斯坦不仅以美学标准鉴赏科学理论,而且也从美学角度评论其他科学家。他叹慕马赫美妙的写作风格给人以理智上的满足和愉快,能吸引人一再去读他的著作。他叹赏普朗克把艺术性的要求作为他创作的主要动机之一,从而使论文具有给人愉悦的那种纯真的艺术风格。他叹羡洛伦兹的理论和讲演总是像优等的艺术品一样明晰和美丽,表现得那么流畅和平易;而且他的生活直至最小的细节都像艺术作品那样有序不紊。他多次叹绝迈克耳孙是伟大的天才和艺术家,具有科学的艺术家的感触和手法,尤其是对于对称和形式的感觉。他认为迈克耳孙-莫雷实验以及后继的实验是物理学中最美妙的实验。
  关于美和真的关系,爱因斯坦的观点是:真,具有独立于人的客观性;而美,则不是能离开人而独立的东西。真和美具有统一性:美的理论不一定在物理上为“真”,但物理上“真”的理论必须是美的,概念的正确性将在美中显示它自己。不美的理论尽管与经验事实相符,也是不完善的、暂时的、过渡性的,它终将被美的理论所代替——科学理论的美学价值是该理论的成就的一种量度,理论在美学上的不足程度即是它在科学上的不完善的程度。
  爱因斯坦的见解不像古希腊精神(美始终具有一种完全的客观意义,美就是真,它是实在的一种基本品格),不像济慈(美是真理,真理是美的),也不像狄拉克(使一个方程具有关感比使它符合实验更重要)的看法那么极端。他没有把二者等同起来(美即真或真即美),而是在二者之间保持了必要的张力——这本身也是一种美即“张力之美”。爱因斯坦大概会与拉丁格言——“简单是真的印记,美是真理的光辉”——共鸣,他也肯定会赞同海森伯的下述观点:“美在精密科学中,丝毫也不亚于其在艺术中,它是启发和明晰的最重要的源泉。”也许正是基于美与真的张力关系的考虑,爱因斯坦才拒绝某种“数学美”的诱惑:“让裁缝和鞋匠去关心美吧!真理才是我们探求的目的”;“样式使人成为聋子,至少在一段时间如此”。不过,这些言论并不表示他轻视科学美或数学美,而是审时度势,恰当地摆正美与真之间的关系。可见,爱因斯坦是美的热爱者和追求者,但却不是唯美主义者。爱因斯坦的臻美情结和审美判断与其宇宙宗教感情是相类相从的。这既体现在他追求的动机和种种评价的过程之中,也表露在达到目标,面对美的理论而激起的敬畏和惊喜之时。霍夫曼说得好:
   “每当爱囚斯坦判断一个科学理论时,不论是他自己的或是别人的,他都会问自己,如果他是上帝的话,他是否公那样地创造宇宙。这个判别准则乍看起来似乎很接近神秘主义,而不接近于一般的科学思想,可是它表明爱因斯坦信仰宇宙中有一种最终的简单性和美。只有一个在宗教上和艺术上具有一种深挚信念的人,他才会相信有美,并等待人们去发现,也才会创造出这样的理论。这些理论最突出的本性——远远超过它们本身惊人的成功——就是它们内含的美。”
------分隔线----------------------------
情感治愈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加入我们

联系站长:qq号:296491738(如文章不宜,请联系站长删除。)

欢迎加入“人生智慧qq群:74053086”、关注“人生智慧抖音号:gongyongyu”

人生的意义网(www.rsdyy.com) | 粤ICP备15037069号 | XML地图 | TXT地图